
得过川崎病的小孩一般不影响寿命,只要早期诊断,及早治疗,对于身体健康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跟正常的小孩一样。 川崎病是一种血管炎,发病原因还不是特别明确,考虑与遗传因素、环境、感染等有一定关系。确诊后及早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治疗,对冠状动脉的损害一般会恢复正常,预后相对比较好。 需要动态复查心脏彩超和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因为极少部分患儿可能会形成冠状动脉狭窄,或者是出现冠状动脉瘤后遗症,对以后生活造成影响。而且还可能会出现心脏缺氧以及出现瘤体破裂,导致大出血的发生。

川崎病左冠脉扩张2.9mm,需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避免冠脉进一步扩张,形成冠状动脉瘤,甚至引起冠状动脉破裂,出现生命危险。 川崎病目前发病机制还不是特别明确,考虑与免疫、感染都有一定关系,主要是引起中小动脉炎症改变,可引起冠状动脉损伤。 如果反复发热、眼睛红、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同时心脏彩超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扩张,可以确诊为川崎病。需要及时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抗炎,同时用阿司匹林抗凝治疗,防止血液粘稠。

川崎病是一种血管炎症,治疗方案有以下几点: 首先,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丙种球蛋白能够抑制炎症因子,防止炎症的进一步发展。确诊后要及时应用,越早用效果越好,对于防止冠状动脉瘤形成有重要作用。 其次,口服阿司匹林。主要是防止血栓形成,如有冠状动脉扩张要长期应用。注意饭后用阿司匹林,防止胃肠道出血。 最后,糖皮质激素。如果患儿高热持续不退,在应用丙种球蛋白的基础上,可以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能够减轻炎症反应、缩短病程。

川崎病诊断标准有以下几点: 1、反复发热5天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 2、皮肤粘膜表现。全身可有多形性皮疹,可以是风团样皮疹,也可以不高出皮面,呈点状、斑片状疹子。手掌脚底充血,口唇皲裂,部分小孩急性期肛周脱皮,指趾肿胀,恢复期膜状脱皮。 3、颈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结膜明显充血,无渗出物。 4、心脏彩超检查冠状动脉扩张,三岁以下小孩大于3mm,三岁以上小孩大于4mm。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有两点以上表现时,可考虑川崎病,及早针对性治疗,避免发生心脏后遗症。

川崎病小孩,饮食以清淡为主。 1、小孩反复高热,消化功能欠佳,尽量清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荤素搭配均匀。如萝卜、西红柿、鸡蛋、鱼虾、瘦肉、羊肉、苹果、梨子、石榴、香蕉,补充充足水分维生素、优质蛋白质,有利于疾病恢复。 2、像芒果、榴莲、菠萝蜜之类,热量比较高,容易生热,尽量不要吃。 3、川崎病小孩血小板有不同程度升高,避免饮食过于油腻,少吃油炸熏烤类食物,造成血液进一步黏稠,有发生血栓风险。

得了川崎病后住院时间大概是1-3周,个别小孩由于炎症反应比较重或者有严重合并症,如脑炎、冠状动脉瘤,住院时间会相应延长。 儿童得了川崎病,主要是影响冠状动脉,导致冠状动脉扩张以及冠状动脉瘤的形成。大部分需要几个月才能缓解,建议尽早使用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如果存在血小板明显增高的情况下,还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进行治疗。 注意定期随访心脏超声,积极调整药物,尽量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存在冠状动脉瘤的情况下,以防出现瘤体破裂,从而导致大出血发生。平时还需要注意加强护理,饮食合理。

川崎病可以表现为不同程度发热。既可以低热,也可以高热,多数情况下体温在38.5℃~39.5℃之间。 川崎病是一种全身的血管炎,主要侵犯中小动脉。 以反复发热、结膜充血、皮疹、淋巴结肿大、手足肿胀脱皮为特征。抗生素治疗无效,需要静脉输入大剂丙种球蛋白、口服阿司匹林,才能控制炎症,使体温恢复正常。 等小孩出院后,要动态复查心脏超声,了解冠状动脉情况,如果有冠状动脉扩张,甚至冠状动脉瘤要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川崎病血小板偏高,是因为免疫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内皮损伤的结果。 川崎病是一种血管炎,可累及全身中小动脉。在炎症因子和免疫系统的作用下,造成血管内膜炎症损伤,胶原纤维暴露,因此激活凝血因子,刺激骨髓血小板增生释放,使血小板升高。 这种情况一般在发生在病程2-4周,血小板一过性升高,但是随着病程的延长,血小板会逐渐恢复正常。血小板的升高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发生冠状动脉扩张的概率就会增加。因此需要动态监测血小板变化,必要时可以应用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抑制血栓形成。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高,是疾病的特点之一。川崎病是一种血管炎,可累及全身中小动脉,主要特征就是反复高热、结膜充血、皮疹、淋巴结肿大。 实验室检查血小板明显增高,呈高凝状态。与炎症因子破坏血管内壁,激活凝血系统有关,严重者可形成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经过合理的抗炎、抗凝治疗后,血小板可以恢复正常。在临床上一般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抗炎,阿司匹林抗凝治疗。 患儿出院后一年内,要动态复查心脏超声,了解冠状动脉情况,做相应处理。

川崎病血小板1000多有发生血栓的风险。 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抗凝药,常用阿司匹林,也可用双嘧达莫,抑制血小板聚集,一般需要使用3~4周。但有较大个体差异性,可动态复查血常规以及其他的炎症指标。如血沉、C反应蛋白,并结合心脏彩超检查情况,指导用药。如果炎症指标比较高,有冠脉扩张形成情况,抗凝治疗需要较长时间,可达6~8周甚至更长时间。 多数在病程2~3周,可有血小板增多情况,与疾病引起的血管炎症有关。经过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好,可以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