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崎病手指脱皮是恢复期的一种表现,原因尚不明确,可能是由于血管炎而引起的一种皮肤改变。 脱皮部位在甲床移行处,呈膜状脱皮,个别小孩还可以发生指甲脱落。川崎病早期手指可表现为肿胀、硬性水肿,在控制炎症后体温逐渐正常,病程的10~15天左右出现手指脱皮,可伴有肛周皮肤脱皮。有的小孩脱皮时间更晚些,但不是所有小孩都会出现这种现象。 手指脱皮并不是说川崎病已经痊愈,还需要动态复查心脏超声及炎症指标,包括血沉、C反应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的情况。

川崎病一般不影响寿命。 绝大多数情况下,经过合理治疗,川崎病可以得到完全治愈,对身体健康不会造成影响。川崎病属于一种血管炎症,主要侵犯中小动脉。目前病因尚不明,可能与感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以反复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眼睛红为典型表现。通过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抑制炎症水平,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后,绝大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 只有极少数患儿可能形成冠状动脉扩张,甚至冠状动脉瘤、心肌梗塞,需要长期抗凝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

川崎病确诊时间要看症状是否典型,典型病例可在3~5天内确诊。不典型的确诊比较慢,要在一周左右甚至更长时间。 确诊川崎病主要是根据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 1、临床表现方面,小孩反复发热,伴随有皮疹、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口唇皲裂、草莓舌、卡疤发红、四肢指端肿胀以及脱屑、肛周皮肤发红或者是脱屑等。 2、辅助检查方面,主要是白细胞、血小板以及C反应蛋白增高、血沉明显增高。心脏超声检查提示冠状动脉扩张或者是冠状动脉瘤的形成。 确诊后要尽早使用免疫球蛋白、阿司匹林治疗,尽可能避免冠状动脉损伤。

川崎病回家低烧可以动态监测体温变化。 1、如果体温低于38度,精神状态、食欲良好,既往没有高热惊厥病史,可以不用特殊处理。注意观察发烧时伴随的不适症状。 2、如果小孩有咳嗽、流鼻涕、打喷嚏等表现,有可能是川崎病恢复期,没有注意护理,导致着凉感冒。 这个时候可以多喝温热水,注意保暖,一般两三天左右可以恢复正常。 3、如果有呕吐、腹痛不适、腹泻等表现,则说明可能是胃肠道感染,也可能是肚子着凉了。可以清淡饮食,用益生菌调理,比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必要时做血常规、大便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有细菌感染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抗生素,有助于控制炎症,恢复正常体温。

川崎病恢复期血沉高是一种正常的病理现象。 川崎病所致血管炎还没有完全正常,炎症状态在恢复之中。由于急性期应用了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这也会导致血沉较快。可以继续应用抗炎药物阿司匹林,降低血液粘稠度,减轻炎症反应。并动态复查血沉,每隔7~14天复查一次。 川崎病目前病因不明,是累及中小动脉的一种血管炎,经过积极治疗,多数预后良好。但有极少数患儿血小板、血沉、白细胞、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一直都比较高,则预后不良,有可能导致冠状动脉损伤、引起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瘤等后遗症。

川崎病恢复期体温37.8度,可以采取物理降温,多饮水、松开衣服,用温水抹一下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地方,帮助散热。 注意监测体温变化。如果体温继续升高,有可能是川崎病炎症反应仍然存在,需要口服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必要时用丙种球蛋白或糖皮质激素。 川崎病是一种中小动脉血管炎,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眼睛红、淋巴结肿大。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后,一般在48-72小时后,体温可以恢复正常。如果反复发热,要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等炎症指标,了解炎症程度,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

川崎病恢复期偶尔低烧,可以动态监测体温变化。 如果小孩精神状态良好食欲正常,没有烦躁不安,可以采取物理降温,多饮水多喝果汁,清淡饮食,少食辛辣刺激食物,有助于体温恢复正常。川崎病患儿在治疗期间,一般应用了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所以免疫功能比较低,恢复期要注意加强护理,避免出现感冒发热的情况。 一直反复低烧,需要复查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以及心脏超声检查,了解川崎病所致血管炎症是否得到控制。必要时可用糖皮质激素、阿司匹林降低炎症反应,达到控制体温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减轻冠状动脉损伤。

川崎病患者的护理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针对发热的处理:川崎病患者常有反复发热的情况,体温比较高,可能会导致不显性失水。所以,可以多给小孩吃流质半流质食物补充水分,也可以多喝果汁。需要动态监测体温的变化。如果体温比较高,要及时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进行退烧治疗。 其次,皮肤粘膜护理:口唇部位可以涂唇膏或红霉素软膏,缓解干裂疼痛的症状。四肢、肛周脱皮时不要用手去撕脱,可以涂凡士林软膏或紫草油、鱼肝油,促进上皮组织恢复。 最后,注意饮食调理:川崎病患者的能量消耗比较多,需要注意饮食清淡,但要保证充足的营养。要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有利于病情恢复。

川崎病冠脉扩张标准,3岁以下大于4毫米,3岁以上大于5毫米。 如果超过以上标准,说明冠状动脉损伤,结合其他的临床表现,如发热、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皮疹,可以确诊为川崎病。川崎病是一种血管性炎症,好发于2-5岁小孩。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感染等因素有关。多数预后良好,但有少数小孩可引起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扩张。 因此,怀疑川崎病后要及早应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抗炎抗凝治疗,尽可能减少冠状动脉损伤后遗症。

川崎病复发率低,大概1‰左右,目前复发的原因还不是特别明确。可能有以下危险因素,发病炎症水平比较高、年龄两岁以下、男性患儿、有家族性疾病史。 复发症状与首次发病一样,表现为反复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杨梅舌,口唇皲裂等。实验室检查血沉、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川崎病即使复发,也不需要紧张,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口服阿司匹林,可以很快缓解病情。 川崎病可能导致冠状动脉损伤,要动态复查心脏彩超以及监测炎症因子水平,根据检查情况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