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崎病复发的诊断标准,跟川崎病首次发病是一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反复发热5天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 2、双眼结膜充血,无脓性分泌物。 3、颈部非化脓性淋巴结炎。 4、多形性皮疹。 5、急性期手足肿胀,恢复期膜状脱皮。 实际上川崎病复发率很低的,大约为1‰。本病预后大多良好,即使复发也不影响预后,但要积极治疗,予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减少冠状动脉损伤的几率。建议动态监测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以及复查心脏超声,了解疾病恢复情况。

川崎病复查时间,根据每个小孩的具体情况而定。 建议在出院后一个月内复查炎症指标,主要是白细胞、降钙素原、血沉、C反应蛋白、血小板。一年内做3~4次心脏彩超,如果有冠状动脉扩张或者是冠状动脉瘤情况,复查次数相对要多些,每1~2个月复查一次彩超。 川崎病是一种全身的血管炎性改变,主要是侵犯中小动脉,最严重后果是引起冠状动脉损伤,形成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等。有冠状动脉改变时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

川崎病引起的发热,一般是呈反复的高热,即使用退烧药也不能完全降到正常范围。 体温多在38.5度以上,一般不伴有畏寒。发烧时间长,可达5天以上,甚至更长时间。另外,起病比较急,常常是突然起病,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在病情过程中可出现眼睛红、多形性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口唇皲裂、手足肿胀等表现。目前多数川崎病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 在发现小孩反复发烧5天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时,要注意川崎病的可能,及早到医院完善炎症指标检查、心脏超声检查,避免造成冠状动脉损伤。

川崎病对成年的影响主要是心血管系统病变,比如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甚至猝死。但这种发生几率很小。 小孩患川崎病后,经过积极合理的治疗,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只有极少部分小孩由于诊断延迟,没有得到早期治疗,或者发病年龄较小,经常复发,有可能形成后遗症,导致冠状动脉损伤。 川崎病是一种血管炎,有反复发热、皮疹、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在发病后十天内,早期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可减轻血液黏稠度,降低冠状动脉损伤的概率。

川崎病打了丙球也高烧,可能是患儿对丙种球蛋白不敏感。 首次,使用后发热症状没有改善,这种情况需要再次使用。如果使用了两次丙种球蛋白,患儿仍反复发热,持续48小时以上,可考虑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但糖皮质激素可促进血栓形成,易并发冠状动脉瘤,并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的恢复,因此不能单独使用,在小孩体温控制后及时停用。 另外,也可能是炎症水平比较高,所以反复发烧,需要口服阿司匹林,减轻炎症反应。 发烧期间要配合物理降温,多饮水,降低环境温度,有助于促进身体散热。

川崎病超声诊断标准,是看冠状动脉的宽度。 如果3岁以下小孩冠脉内径大于3毫米,3岁以上小孩冠脉内经大于5毫米,说明冠状动脉扩张,需要考虑川崎病。结合其他的临床表现,如反复发热5天以上、眼结膜充血、多形性皮疹、淋巴结肿大,可以做出临床诊断。 川崎病多见于2~5岁小孩,是一种免疫性血管炎,多侵犯中小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引起冠状动脉扩张甚至冠状动脉瘤。确诊后要及时干预治疗,尽早应用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避免出现冠状动脉损伤后遗症。

川崎病C反应蛋白高,是急性期的常见表现。川崎病又叫做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反应、感染等因素有关系,累及全身中小动脉,引起血管炎。炎症状态越重,C反应蛋白就越高。 在疾病治疗期间,需要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血沉、血小板等指标。了解疾病的治疗情况,判断预后。 急性期时,C反应蛋白水平很高,同时可有反复发热、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等明显症状。经过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治疗后,临床症状逐渐好转,C反应蛋白也随之下降,逐渐恢复正常。

蚕豆病小儿感冒,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避免使用含有强氧化剂成分的药物,导致蚕豆病复发,出现严重的溶血反应。 1、如果感冒症状比较轻,最好不用药,多饮水、注意休息,一般3~5天可以自然缓解。 2、症状比较重,反复发热、流鼻涕,最好选择中成药,相对比较安全,副作用小。针对风寒感冒,可以选择抗感颗粒、风寒感冒颗粒、荆防颗粒、午时茶冲剂。如果是风热感冒,则可以选择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 3、用药期间要多饮水,促进药物排泄,并观察小孩精神状态、尿液颜色。如有异常变化及时停药就诊。

不典型川崎病诊断标准,一般需要具备以下几条: 首先,是反复发热5天以上,多次应用抗生素治疗没有效果。 其次,是颈部多个淋巴结肿大,B超显示非化脓性淋巴结炎。 另外,眼晴红、口唇充血,但没有典型的皲裂。 最后,实验室检查方面血沉明显增快、血小板增多、C反应蛋白升高、无菌性血尿。在排除了细菌、病毒、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结缔组织性疾病以后,要高度怀疑不典型川崎病,可进一步检查心脏彩超,了解冠状动脉情况。 建议及早应用丙种球蛋白以及阿司匹林,能够降低冠状动脉损伤概率。

不典型川崎病确诊,主要是通过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 首先,要看临床症状。除了反复发热外,患儿可能还具有以下表现:不典型皮疹、口唇干裂、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等,部分可有肛周皮肤潮红,或者卡介苗接种部位发红、脱屑。 其次,是实验室检查。比较常见的是血沉明显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血小板升高。 有以上表现时,要考虑到不典型川崎病,及早做心脏彩超检查,了解冠状动脉情况。多数情况下,经过积极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预后良好,少数患儿可能引起冠状动脉损伤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