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有多种情况都可能出现口苦的症状。比如精神压力过大、消化道炎症、胃热、肝胆系疾病或其他某些慢性病如糖尿病等,也会出现口苦。 癌症病人因甜味阀升高,苦味阀降低,也会感觉口腔发苦,因此口苦的患者需要完善相关检查、并给予对症处理,若口苦症状经治疗后症状不能缓解或者缓解不明显,则应提高警惕,到正规医院行相关检查来明确病因来进行治疗。
首先白苔在病中多主表证、寒证、湿证,所谓腻苔是指舌苔颗粒细腻致密、彼此融合,中间厚边缘薄紧贴于舌面,揩之不去、刮之难脱是谓腻苔。 白腻苔则在临床中主要见于痰浊、寒湿内阻等,而脉象中滑脉表现为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多主痰湿、食积、实热等。 故综上所述,苔白腻脉滑病人多表现为机体痰湿内盛之证,需燥湿化痰治之。
风热感冒,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症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粘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 风热型咳嗽主要是机体受到风热之邪的侵入而发生的咳嗽。主要症状有干咳、无痰,或者是比较稠的黄痰,发热,体内燥热,口干、咽痛,流黄色浓鼻涕。 热伤风咳嗽可以服用一些中成药,比如肺宁颗粒,复方川贝精,桑菊片,维C银翘片,牛黄解毒片,双黄连口服液,鲜竹沥,板蓝根等等。这些药物都具有疏风散热,宣肺止咳的作用。
茵陈,为性味寒凉性药物,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在中医上,茵陈一直被视为治疗湿热的要药,特别在用于肝胆湿热的治疗上。如治疗湿热导致的黄疸,可以用茵陈蒿汤;治疗寒湿导致的黄疸,可以使用茵陈四逆汤。用于湿热导致的黄疸,可以单用茵陈一味药物,大剂量煎汤内服;也可以与大黄、栀子等一同煎水服用。需要注意的是,茵陈性寒凉,服用后可能会引起消化道的不良反应,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因此不建议自行使用,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人参能大补元气、生津、安神,既能用于久病气虚,又可用于急救虚脱,故为补虚扶正的要药。还有益气补脾,宁心安神,增进饮食,恢复体力的作用。 对于肿瘤中期,可以使用人参与袪邪药物同用,可用于邪未清而正气已虚的病症,以起到扶正祛邪的功效。对于肿瘤晚期,可以使用参类的中药来扶正人体的正气,增加抵抗力来抵抗外邪,即以益气扶正为主。
三伏贴,是在一年中最炎热的三天将中药敷贴在特定穴位上治疗疾病的一种中医治疗手段,我们可以在三伏天使用一些活血化瘀、散寒止痛、温经通络及祛风除湿的中药配方来治疗临床上一些常见的颈肩腰腿及风湿和类风湿的慢性疼痛,可以起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当然不同的疾病所选择的穴位都是不一样的,根据各个医院的经验治疗来给予处理。
所谓发物,就是对于特殊体质或患有某些疾病的人来说,可以诱发或加重旧病并削减药效的食物。我们生活中说的湿热发物是指影响脾的运化,助湿化热的食物。 对于脾胃虚弱、痰湿体质等人群,湿热发物都不适宜多吃。患有湿热、黄疸、痢疾等疾病者也应忌食。但是,湿热发物并非绝对不好,比如糯米对于中气不足的虚弱患者也有一定补益作用。
自汗,是由于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加重者,在中医上是因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常伴有气虚不固的症状。 中医推拿治疗自汗,也是一种治疗方法,方法如下,嘱咐患者俯卧位,医者以双手于患者背部施用颤推法,以温经解肌,和营敛阴,施推按腰背法,以调和营卫,施用双龙点脊法,以固涩敛汗。 然后嘱患者仰卧位,医者施用颤法,同时点按关元、气海,以温阳敛汗,再施点鸠掐里法,以益气固表。 另外,汗出之时,腠理空虚,易感外邪,应当避风寒,以防感冒。
苦夏就是指进入夏季后由于气温升高,出现胃口下降不思饮食,进食量较其他季节明显减少伴有低热、身体乏力、疲倦、精神不振、工作效率和体重减轻的现象。 大多病为因体质因素或者是气候因素等等所引起,苦夏可以分为三类,对于湿热型苦夏可以采用清热去暑化湿的方法。 对于气虚型的可以使用健脾益气和胃化湿的治疗方法,对于气阴两虚型的可以使用益气养阴的治疗方法来治疗。
湿热重浊其实就是中医上湿的性质,它有“重”和“浊”两个方面。 “重”的临床表现以沉重感为特征,常表现为头部沉重有包裹感,四肢觉沉重感、肌肤麻木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 “浊”即秽浊不清,是指分泌物、排泄物的秽浊不清,如大便溏泄、下痢脓血;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若湿邪浸淫肌肤,则可见湿疹浸淫流水等。 对于湿的产生,多于脾虚有关,常用的治法为健脾化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