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

张滢滢 主治医师

湖北江汉油田总医院 中医科

擅长:从事临床一线医疗工作,对中医科常见病多发病能够熟练处置,能够胜任本专业日常医疗教...

概述 出诊时间 联系方式 口碑评价
语音
黄水疮痒痒的怎么办
黄水疮痒痒的怎么办

黄水疮又称滴脓疮,是一种发于皮肤、有传染性的化脓性皮肤病,好发于头面、四肢等暴露部位,也可以蔓延全身。得了黄水疮的朋友可自觉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一般无全身症状。 黄水疮发痒可以根据中医辩证给予中药清暑利湿解毒或健脾渗湿,也可以使用三黄洗剂外搽。患者平时也应讲究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洗后扑痱子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痰湿体质能吃鱼吗
痰湿体质能吃鱼吗

痰湿体质是指当人体的脏腑机体功能失调引起气血津液失调、水湿内停、聚湿成痰而成痰湿的表现,痰湿体质的人常表现为形体肥胖、胸闷痰多、容易疲倦、身重困倦、喜好肥甘之物、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多因感受寒湿侵袭、饮食不节、年老久病及缺乏运动所导致。 所以痰湿体质的人忌食肥甘厚味生冷的食物、戒烟酒,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及维生素的食物,另外可以适当服用六君子丸或杏苏二陈丸来健脾化痰。

脾虚能吃阿胶吗
脾虚能吃阿胶吗

阿胶,性味甘、平,入肺、肝、肾经。其功效主要为补血止血,滋阴润肺。阿胶补血作用较佳,为治疗血虚的要药,常配伍当归、党参、黄芪等同用。阿胶也可用于止血,对一切失血之症,均可应用,尤其适用于咯血、便血、崩漏等症。 对出血而出现的血虚症候,应用阿胶既能止血,又能补血,有标本兼顾之效,但阿胶比较滋腻,可影响消化。脾虚、食欲不振的患者食用阿胶可能导致腹胀及食欲不振加重,因此脾虚的患者如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较重者不建议使用。

怎样治痄腮
怎样治痄腮

痄腮即流行性腮腺炎,是因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青少年、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中医上常用内服和外用相结合来治疗。对于内服,治疗原则主要为清热解毒,疏风散邪,可以使用普济消毒饮内服,外用则局部外敷紫金锭或青黛散,每日数次。 治疗上也可以结合物理疗法,如氦氖激光局部照射治疗对流行性腮腺炎具有止痛、消肿的临床效果。

脸颌上多汗
脸颌上多汗

脸颌上多汗在中医上称为头汗,可见于上焦热盛的患者,临床表现除头面部多汗外还伴有心烦,口渴,面赤等症,也见于中焦有湿热的患者,除头汗外还可见身体困重感,胃脘部痞满,口中有粘腻感,口苦口臭,大便秘结或者里急后重感,小便黄等症。 还可见于气虚自汗的患者,除表现脸颌多汗外,其它部位也会出汗,并常伴有疲劳、气短少言、活动后加重、头晕等症。

脾虚拉肚怎么调理
脾虚拉肚怎么调理

拉肚子中医上又称之为泄泻,可以由多种病因所导致,其中有些患者先天体质特殊,脾胃欠佳;另一部分患者因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导致。 临床上常表现为大便稀溏、迁延反复、食欲不振,进食后觉得胃部不舒服,稍吃油腻生冷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乏力,易疲劳等。可以通过健脾益气、化湿止泄的来治疗。临床上常用的有参苓白术散这一经典名方,但是也要结合具体的症状来加减药物。

脾虚病因
脾虚病因

一般来说的脾虚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证型,各个证型病因可见如下: 1.脾气虚证,脾气虚的患者可见食欲不振,气短,乏力等症,主要因长期的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或过度劳累等损伤脾胃,导致气血生化不足,反过来影响脾气的生成而致。 2.脾阳虚证,大多是由于脾气虚长期不纠正、不纠正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或久病损伤脾阳肾阳等导致。 3.中气下陷证及脾不统血证,主要病因也是脾气不足,因此这两种证型的病因与脾气虚证大致相同。

血虚津亏都有什么症状
血虚津亏都有什么症状

血虚津亏,是中医的一个名词,是指因为人体血、津等体液的同源性,因此血的虚损也会导致津液的不足,表现出口干、少泪、少涕、少汗、尿少、大便干结及眼、鼻、口等腔道黏膜干燥破损等的症状。 并且在中医上津血亏虚,形体、爪甲会缺少营养,从而出现面白无华、皮肤枯涩、指甲和唇淡白、眼睛干涩少泪、小便少、大便干结、舌红少苔等临床症状。

脸色发黄黑是怎么了
脸色发黄黑是怎么了

在中医上可以通过望面色来观察患者面部颜色与光泽,从而来判断疾病。 面色发黄,是脾虚湿蕴的表现。中医主湿证、虚证。因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脾虚失运,水谷精微不得化生气血,致使肌肤失于充养,则见黄色。 而面部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寒证、痛证及瘀血证。多由于肾阳虚衰,水饮不化,气化不行,阴寒内盛,血失温养,气血不畅,而导致面色黛黑。 所以对于面部黄黑的病人,可能会是因为脾肾阳虚,痰湿水饮不化所导致。当然,具体的还要结合具体的舌象、脉象及其他身体临床表现才能更准确的辨证论治。

治疗气血虚的汤剂
治疗气血虚的汤剂

气血虚证,是指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的证候。多由久病不愈,气虚不能生血,或血虚无以化气所导致。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 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等。其治疗原则为益气养血,临床上常用的方剂有归脾汤、人参养荣汤、当归补血汤、八珍汤等等,均可以气血双补。具体药物处方还需至当地医院找医生面诊后开具。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