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

张滢滢 主治医师

湖北江汉油田总医院 中医科

擅长:从事临床一线医疗工作,对中医科常见病多发病能够熟练处置,能够胜任本专业日常医疗教...

概述 出诊时间 联系方式 口碑评价
语音
血热不痒
血热不痒

中医上瘙痒症一般来说可以因以下几种因素所导致,如风热血热、湿热蕴结、或者是血虚肝旺所引起。其中以风热血热证比较多见,以年轻患者多见,症状可见皮肤瘙痒剧烈,遇热加重,皮肤抓破后有血痂。 并伴有心烦,口干,小便黄,大便干结,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等。常用的治法为疏风清热凉血。常使用的方药为消风散合四物汤加减,具体用药需在当地医生指导下使用。

治出虚汗
治出虚汗

出虚汗,可见自汗及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的病证。 不因外界环境影响,日间时时汗出,活动后加重者为自汗,睡时汗出,醒后汗止者为盗汗。 出虚汗,临床上辩证为肺卫不固证者,可以使用玉屏风散,若是心血不足证,可以使用归脾汤,若是阴虚火旺,可以使用当归六黄汤。 所以对于出虚汗,首先应找医生辨证后,才能正确的选择方药来治疗。

脾虚能喝凉水吗
脾虚能喝凉水吗

脾虚,在中医上可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馅证等等多种虚证。 其中脾阳虚是一种虚寒型证型,是指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 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所以若是辨证属于脾阳虚,还是尽量少碰凉水,以免内寒外寒一起导致病情加重。

阳虚膝盖凉
阳虚膝盖凉

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现象。阳气有温暖肢体、脏腑的作用。 如果阳虚则机体功能减退,容易出现虚寒的征象。临床上主要见于肾阳虚,其主要表现为腰部及膝盖不酸冷,尿少,肢体浮肿,或者是夜尿频,小便清长,畏寒肢冷,面色恍白,头昏耳鸣等症。阳虚膝盖发凉可用山药,茯苓,党参,核桃,牛羊肉,狗肉,紫河车,冬虫夏草等食补来温补肾阳。另外也可以使用三棱、莪术、桂枝、艾叶、干姜来煮水外敷。

晒的红疹子
晒的红疹子

被太阳晒后皮肤出红疹,很多人会认为晒伤了。有些体质比较敏感的人被夏季的强光照射会过敏,称日光性皮炎,对日光过敏而引起的皮肤病。临床表现有片状红疹、红斑、水肿、严重的话还可以起水疱,糜烂等;多发生在面部、颈部等暴露部位;会有烧灼、瘙痒感。 如果皮肤只是比较轻微的局部瘙痒,可用鱼肝油软膏、尿素软膏等不含激素类的药膏对患区进行涂抹;可口服抗过敏药物,如开瑞坦片。如果是比较严重的瘙痒和明显的大范围皮疹,或是皮肤出现红肿、溃疡、渗液等皮炎症状,千万不要擅自选用药物进行治疗,应该立即去医院就医。 平时要注意避免长时间日光暴晒,出门要做好物理防晒,少吃光敏性食物,如芹菜、荠菜等。

贴三伏贴有用吗
贴三伏贴有用吗

三伏贴,是在一年中最炎热的三天把中药敷在人体相应穴位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手段。我们常可以用来治疗一些慢性肺系的疾病比如鼻炎、哮喘、支气管炎、慢性咳嗽等,以及一些关节肌肉的慢性疼痛。但是三伏贴也有禁忌症。 有些人群不适合使用,如体热、火旺等人。孕妇、严重心脏病、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者、恶性肿瘤患者也不适合;皮肤易过敏、皮肤娇嫩、瘢痕性体质的人也应谨慎贴敷。所以适不适合贴三伏贴也应去正规医院找医生咨询后来决定。

中医怎么治癌症
中医怎么治癌症

癌症在中医上又称癌病,多由于人体正气虚弱、感受外来邪毒、情绪抑郁等因素,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进而产生各种病理变化,蕴结于脏腑组织,日久聚积而成。对于不同部位的癌病,临床表现不一样,但多均有疼痛,发热,并常伴见纳差,乏力,日渐消瘦等全身症状。治疗上早期以祛邪为主,中期攻补兼施,晚期以扶正为主。

拔罐做艾灸
拔罐做艾灸

拔罐和艾灸是中医上常用的两种外治手段。拔罐就是以罐为工具,通过各种手段来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者应拔部位来产生刺激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临床上常用的有竹罐、陶罐、玻璃罐及抽气罐等。 艾灸是通过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来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临床上艾灸分为艾柱灸、艾条灸、温针灸及温灸器灸等。

嘴边起红疹
嘴边起红疹

嘴边起红疹可能是过敏引起的,建议发作时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给予抗过敏治疗,一般效果较好。 如反复出现红疹建议进一步查过敏原、远离过敏原,也可以从中医上来调理根据医生的建议可以吃点清热解毒,透疹祛风止痒的中药。 饮食上注意要忌酒、海鲜、辛辣刺激食物,多饮水,注意休息,提高自身免疫力。

肺痨如何调理
肺痨如何调理

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患。其病因为感染痨虫,但发病与否与正气强弱有很大关系。病位主要在肺,但可损及其他脏腑。 病理特点主在阴虚,出现阴虚火旺,或气阴两虚,病久阴损及阳,也可见阴阳两虚。其治疗原则为补虚培元和抗痨杀虫。 补虚以滋阴为主,伴有气虚者配合补气,伴有阴阳两虚者配合滋阴补阳。 补虚重点在肺,同时予以补脾和补肾,尤其需要重视补脾,因脾为肺之母,补脾可促进气血生化而养肺金。在补虚的同时,也要结合清化痰热,或清化痰浊,及化瘀止血等法。 阴虚火旺者滋阴清火,因其为虚火,故用药当以甘寒养阴为主,适量配伍清火之品,用药需谨防苦寒太过,以免损伤脾胃。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