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上,阳虚是指阳气亏虚,机能减退,代谢活动减退,从而出现阳热不足的病理表现。其临床表现常有:精神不佳,面色淡白,怕冷,腹部冷痛,喜温暖,大便溏薄,气短乏力等。 龙眼及桂圆均是温性食物,同时桂圆还具有滋补气血、健脾养心的功效,可以用于各种虚寒证的治疗,对于阳虚患者而言,食用桂圆可以滋补气血,提升阳气。
盗汗在中医上主要原因为阴虚和气阴两虚,引起阴虚及气阴两虚的原因可见以下三个方面: 1.房劳过度或劳累过度,致使精血亏损,耗伤人体的阴液,从而导致盗汗。 2.平时思虑太过、或者失血太多,导致心血不足,中医认为心与汗液密切相关,因此心血不足可导致汗液外泄,从而引起盗汗。 3.由于长期情志不舒畅,闷闷不乐,肝气郁结,郁久化热,耗伤阴液从而导致盗汗。
血管瘤,是常见的皮肤和软组织内的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可发生于多处,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约占全部血管瘤的60%,其次是躯干和四肢等。 临床上血管瘤的病因不明确,其常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皮肤血管瘤一般不难诊断,内脏血管瘤如肝血管瘤等可以依靠B超、CT、MRI平扫等来确定诊断。
人迎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主治咽喉肿痛、咯血、喘息、瘰疬、瘿气,临床上有研究表明艾灸人迎穴有抑制动脉硬化形成的作用。也有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的内分泌功能从而起到降压的作用。还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血流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防治中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具体操作采用坐位,将艾灸点燃后放于穴位上方,距离皮肤两三厘米处施灸,使温热感向远处扩散以无灼痛为宜,一般每次施灸10到15分钟,每日1次。
血瘀发热,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内伤发热中的一种,常表现为午后或者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干舌燥,但是又不想喝水,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青紫脉弦或涩。 对于血瘀化热型内伤发热,治法不外乎活血化瘀法,可以使用比较经典的血府逐瘀汤来治疗,不过具体的还要结合具体病情、具体症状来实施药物的加减。
血虚证,是指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表现全身虚弱的证候。血虚证的形成,有禀赋不足;或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或各种急慢性出血;或久病不愈;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瘀血阻络新血不生;或因患肠寄生虫病而致等等。 血液亏虚可导致心血虚,因心脏失于荣养可出现心悸怔仲,失眠多梦,眩晕,健忘,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口唇色淡,舌色淡白,脉象细弱等症。因心血亏虚而心慌的患者可服用八珍汤、归脾丸来加减,具体用药药物组成及剂量等还需当地医生面诊后开具。
鹅掌风相当于西医的手癣。男女老幼均可染病,以成年人多见。多数单侧发病,也可染及双手。以掌心或指缝水疱或掌部皮肤角化脱屑、水疱为皮损特点。 水疱散在或簇集,不断蔓延,瘙痒难忍。水疱破后干枯,叠起白皮,四周继发疱疹。皮损可延及手背、腕部,若反复发作,可致手掌皮肤肥厚,枯槁干裂,疼痛,屈伸不利,宛如鹅掌。病情迁延,反复发作,夏天易起水疱,在冬天则枯裂疼痛加重。 临床上可以使用外治法,对于水疱型可选用复方土槿皮酊外搽;对于糜烂型可选用1:1500高锰酸钾溶液、3%硼酸溶液或二矾汤浸泡15分钟,再以皮脂膏或雄黄膏外搽;对于脱屑型可选用以上软膏外搽。
胃火,即是胃热,包括实热和虚热。胃实火多因为外来的邪热侵犯于胃;或因嗜酒、嗜好辛辣的食物化热;或因一些其他的病理产物郁久化为胃火。另外,长期情绪抑郁,也可引起胃火。 胃火旺的症状常表现如下:觉得胃脘部有灼热感,口渴,喜欢吃生冷食物,进食虽多而但易饥饿,或者有口臭、牙龈溃烂肿痛等,也表现大便干结,小便短黄等。中医上常用的治疗胃实火的方药有玉女煎、清胃散等。
临床上目前常使用的口服液有多种,其中比较常用的有阿胶补血口服液、当归补血口服液、肝精补血口服液等等。这些口服液的主要成分大多以补血、补气及气血双补的中药为主,比较适合血虚气虚的患者。 虽然这些口服液的功能主治均为补气养血,但根据各药物的组成还兼有其他功效,因此对于气血亏虚的患者可以结合自身症状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
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功效。 灸法中大部分只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比如:瘢痕灸、无瘢痕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等。少数灸法有清火的功效,如以灯火灸的方法灸尺泽穴、大椎穴等。天灸也有清火的功效,如蒜泥灸敷涌泉穴,治疗咯血、衄血;灸合谷穴治疗扁桃体炎;敷鱼际穴治疗喉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