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患者出现发热症状,多数是急性肝炎的患者在病情早期可能会出现低热不适,甲肝和戊肝和急性乙肝病程初期都可以伴有畏寒、发热,而慢性的肝炎很少有发热。 如果慢性的乙型肝炎患者或者携带者时候出现发热症状,需要警惕是否有合并细菌感染或者病毒感染,除了完善肝功能,乙肝病毒DNA的检查还要完善血常规、血培养,炎症指标,胸部CT等感染相关的检查,以进一步明确患者感染发生的病因。
关于乙肝DNA也就是HBV DNA,是指乙肝病毒载量。乙肝病毒载量是直接检测乙肝病毒的核心成分,乙肝病毒DNA能够直接了解病毒的载量,乙肝病毒复制情况,传染程度。还对抗病毒药物疗效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HBV DNA增高,肝功能显示有转氨酶的增高,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功能异常,就达到了抗病毒治疗的指针。 乙肝病毒载量可以帮助临床判断乙肝小三阳的病情,是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指标之一。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可以表现为血清HBsAg阴性,但是血清和/或者肝组织中HBV DNA阳性,并且有慢性型肝炎的临床表现。还有20%的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除了HBV DNA阳性以外,其余HBV血清学标志物均为阴性。
人类主要是通过含有乙肝病毒的体液或者血液经过破损的皮肤和粘膜进入机体而感染乙肝病毒,获得感染主要的传播途径有母婴传播,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围生期传播和分娩后传播。 第二大类是血液和体液传播,其中包括输血、血制品、注射、手术、针刺、共用剃刀和牙刷、血液透析和器官移植,均可以导致病毒的传播。 目前已经证实,唾液、汗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中含有乙肝病毒,密切的生活接触、性接触也是获得乙肝病毒感染的途径。 口交是否能感染乙肝病毒,需要了解另一方是否存在口腔和胃肠道粘膜的破损,如果有破损含有病毒的唾液和精液就可能传播乙肝病毒给对方。
根据乙肝病毒传播的不同途径,其感染的几率也不一样。目前所有的献血员,血制品都经过病毒性肝炎的严格筛查,通过输血传播乙肝病毒的风险已大大降低,但是如果是需要反复输血治疗的一些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通过输血感染乙肝的几率仍然存在。 第二个母婴传播,如果母亲为乙肝病毒感染者,经过积极的母婴阻断以后,感染乙肝的机率也大大降低,而未采取免疫阻断的人群仍然有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仍然较大。 通过其它途径传播的方式,比如性接触传播,密切生活接触传播,注射等途径,在目前的人群当中,由于新生儿已经普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如果产生乙肝抗体,通过这些途径,或者是与乙肝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仍然可以避免感染乙肝病毒。
临床上乙肝五项检查的临床意义说明如下:乙肝表面抗原如果为阳性就说明感染了乙肝病毒。乙肝表面抗体是保护性抗体,阳性说明体内已经产生了保护性抗体,有了抵抗乙肝病毒的能力。 乙肝e抗原是病毒复制的标志,阳性说明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乙肝e抗体是病毒复制停止或者复制低下的标志,阳性说明病毒基本暂停复制或者复制低下。 乙肝核心抗体是既往感染或现正感染的标志。一般情况下有乙肝表面抗体是保护性抗体,阳性说明体内有了抵抗乙肝病毒的能力,不会被传染乙肝抗体。一定要明确是否为乙肝表面抗体,如果是乙肝E抗体和乙肝核心抗体则不是。同时一定要检测乙肝病毒DNA。
肝病胃的问题其实是关于肝病的消化道症状的问题,肝炎患者常常可以表现为消化道症状除了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腹胀不适,患者常常就诊于消化科行胃镜检查发现无明显异常,后行肝功能检查可以发现肝功能明显异常。 肝病的患者除了有消化道的症状,还可以伴有皮肤、巩膜的黄染、皮肤瘙痒,严重的患者可以有凝血功能的异常、出血的倾向比如牙龈出血、呕血、便血等严重等严重的症状。 肝病晚期还可以并发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关于乙肝的食物其实是乙肝的饮食问题,如果只是乙肝病毒携带者,饮食不受限制。 平时生活中注意避免饮酒即可,同时要控制体重,避免并发脂肪肝。 如果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肝炎活动期除了规律服用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饮食上应注意以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加重胃肠道的负担。 如果是乙肝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的阶段,饮食中应注意蛋白质摄入的总量避免诱发肝性脑病,可以进食适量的优质蛋白。 如果合并有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饮食中尤其注意应避免食用坚硬粗糙的食物,以免划破食道胃底静脉再次诱发消化道出血。
关于乙肝抗体传染的问题,在乙肝两对半检测当中,乙肝表面抗体属于保护性抗体。一般提示患者对乙肝病毒有抵抗力,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多出现于接种乙肝疫苗以后或者乙肝病毒感染的恢复期。 如果是在乙肝两对半检查当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提示现症感染,乙肝病毒E抗体提示存在感染乙肝病毒,病毒复制水平低下传染性较低,但并不是没有传染性,而乙肝表面e抗原则提示病毒复制活跃,而且有较强的传染性。除了乙肝的抗原抗体以外,HBVDNA也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
在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时期,患者常常可以有上腹部不适,恶心,厌油,腹胀等消化道症状,饮食上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在患者病情稳定以后,食欲改善患者可以食用虾,但是应以清淡的做法为主。 在乙肝肝硬化并发有肝性脑病的并发症时需要控制蛋白的摄入量,所以虾类的食物需要控制摄入量,避免诱发肝性脑病。
遗传代谢性肝病是一组以黄疸、肝大、肝酶增高为主要表现的先天性疾病。 遗传代谢性高胆红素血症主要有: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Gilbert综合症,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Dubin~Johnson综合症,和不同类型的肝内胆汁淤积。 在学龄前期儿童以肝大为主且伴有低血糖症状的一组疾病主要有糖原累积症I型、III型和IX型。肝豆状核变性是以铜代谢异常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受累器官主要是肝脏,精神或者神经系统,眼睛也可以受累。表现为无症状的肝酶升高,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或者暴发性肝功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