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感染乙肝病毒以后60%~90%左右临床可以表现为急性乙型肝炎,在三个月左右可以完全康复,机体可以彻底清除病毒。 约有10%至40%的人群可能会转为慢性,或者是病毒携带的状态,乙肝治愈后不需要采用抗病毒治疗。 但是建议急性乙型肝炎治愈后的半年期间,仍然需要定期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定量等,密切注意乙肝病毒的变化。
于乙肝大三阳生小孩的问题。如果乙肝大三阳为男性,对生育小孩影响较小。如果是女性为乙肝大三阳,在妊娠期间需要密切监测肝功能,血常规,B超,乙肝病毒定量等检查。 如果肝功能正常,乙肝病毒DNA明显增高,可以在妊娠五个月左右口服抗病毒药物行母婴阻断,可以降低乙肝病毒载量,从而降低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风险。如果肝功能异常,需要及时抗病毒治疗。 分娩后乙肝大三阳孕妇的新生儿应出生后24小时以内接种乙肝疫苗以及乙肝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在采取适当的免疫措施,在产妇HBV DNA低载量或者正常时,可以行母乳喂养。
首先要明确是否为乙型肝炎病毒活动引起的黄疸型肝炎;除了乙型病毒性肝炎引起的黄疸,要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黄疸。 比如药物或者感染等因素诱发的溶血性黄疸;妊娠胆汁淤积综合症、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以及包括梗阻型黄疸,例如胆管的结石、胰头部位的占位性病变都可以引起,肝内淤胆,导致胆红素增高,出现黄疸的表现。 乙肝可以引起黄疸,但是黄疸不一定都是乙肝引起。出现黄疸的症状,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年龄等,及时完善肝功能,肝炎病毒学,包括上腹部CT等相关检查,以进一步明确黄疸的原因。
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分别由丙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 它们有着类似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血液,体液传播,母婴传播和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再慢性感染以后,病情可以进展至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甚至是原发性肝癌。乙肝患者病情较丙型肝炎患者要明显。 目前慢性丙肝的治疗有DAA直接抗病毒药物,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98%以上可以获得治愈。 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的治疗,目前通过口服药物只能抑制病毒,并不能清除病毒;而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率偏低。 但是乙肝病毒的感染可以通过接种乙肝疫苗来预防病毒感染,而目前丙肝病毒暂时没有疫苗可以接种。
目前乙型肝炎在临床可以分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急性肝炎一般为自限性病程,大多数可以在予以对症支持治疗后获得完全康复。 而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前仍以抗病毒治疗为主。乙肝的抗病毒治疗,目前包括口服核苷类似物药物如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替诺福韦,TAF等;干扰素药物包括长效和短效的干扰素。 口服药物治疗效果明确,但是不能清除病毒,只能抑制病毒,需要长期用药不可以停药,停药后可以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反弹。干扰素治疗约有30%~40%的患者可以达到病毒清除的效果,但干扰素治疗的不良反应较多,费用较高。
乙肝200首先需要了解是乙肝抗体是200还是乙肝病毒载量是200。 如果是指乙肝病毒载量,也就是HBV DNA,提示存在乙肝病毒感染,但是乙肝病毒复制水平较低, 还需要了解乙肝两对半,肝功能,凝血象,AFP,上腹部B超等相关检查, 判断是否存在病毒活动引起肝炎或者肝纤维化。 如果是乙肝抗体为200,说明体内已经产生了保护性抗体,有了抵抗乙肝病毒的能力。提示被检者可能是处于急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恢复期或者康复期,或者是接种乙肝疫苗以后。
在感染乙肝病毒以后,如果是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一般为自限性,大多可以完全康复,一般治疗是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果感染乙肝病毒以后成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根据2019年最新版的慢乙肝治疗指南的抗病毒治疗适应性,所有乙肝病毒DNA阳性,转氨酶升高的患者,排除其它原因导致的转氨酶升高,建议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并没有新的治疗手段,只有不断开发的新药。 可以选择口服核苷类似物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替比夫定等进行抗病毒治疗。如果达到干扰素抗病毒治疗适应症的,优先推荐选择长效或者短效干扰素来进行抗病毒治疗;没有抗病毒治疗指证的,应选择定期的复查、监测。
一般乙肝病毒含量是指HBV DNA,HBV DNA是乙肝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定量检测HBV DNA,对于判断病毒复制的程度,传染性大小和抗病毒药物疗效等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对于乙肝人群来说,除了要检测乙肝病毒定量,还需要定期检测的有乙肝两对半,甲胎蛋白,凝血象,上腹部B超等,需要综合判断。 因为判断乙肝病毒活动和肝炎活动的指标,除了有HBV DNA,还需要有了解有无转氨酶的增高。只有达到慢性乙型肝炎才需要抗病毒治疗。
关于乙肝病毒乳汁的问题其实关于乙肝病毒感染者能否母乳喂养的问题。 为了降低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风险,首先在妊娠期间如果HBV DNA 复制水平较高,建议在妊娠第五个月左右开始口服抗病毒药物行母婴阻断。母婴阻断可以明显降低乙肝病毒载量,降低宫内感染的风险。 第二,为了降低围生期感染的风险,可以在新生儿出生以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 一般建议如果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e抗原阳性,并且乙肝病毒DNA高病毒载量时不宜采用母乳喂养。 通过母乳喂养引起感染的前提是婴儿消化道有炎症,水肿或是消化道粘膜存在溃疡破损,这种情况下,病毒会通过溃疡黏膜破损部位进入消化道粘膜下毛细血管,继而引发感染。因而在采取适当的免疫措施,在产妇乳头,婴儿消化道无损伤情况下,实施母乳喂养是安全的。但是如果母亲发生乳头破裂,或者新生儿口腔溃疡以及腹泻等情况时,母乳喂养可能会增加感染的危险性。
首先我们要了解丙肝的传播途径。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输血与和输血制品传播,经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包括静脉注射毒品,使用非一次性的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也是经皮传播的主要途径。 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与血液暴露的传统医疗方法也与丙肝传播有关。如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穿耳环孔,也是丙肝病毒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还有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以及其他途径传播。其中丙肝可以经性接触传播,但是丙肝并不是性病。性病是由通过性接触感染的疾病。 由于丙肝和性病有着同一传播方式~性接触传播,所以很多艾滋病人或者梅毒患者可能会合并有丙型肝炎病毒。但是丙型肝炎并不是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