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感冒和病毒感冒可通过具体的临床症状进行区分。 1、风寒感冒是由寒邪入体、肺气失宣引起的,具体症状表现有头痛、手脚冰凉、畏寒、流清鼻涕、咳嗽、吐白稀痰、浑身肌肉酸疼,其一般没有体温升高的现象,咽喉部无红肿,舌苔会变白。 2、病毒感冒是由于感染病毒引起的,症状主要表现有高烧不退、流黄鼻涕、咽喉红肿,部分患者还伴有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3、病毒感冒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可通过咳嗽、打喷嚏等进行传播,而风寒感冒不具有传染性。
清肺热咳嗽,可用肺力咳、强力枇杷露、川贝枇杷糖浆、秋梨膏、连花清瘟颗粒等具有清热化痰、宣肺止咳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另外,也可选择用桑白皮汤加减治疗。对于病情延误时间较长的,可用五味子收敛肺。 饮食结构方面可用一些具有清热宣肺、止咳化痰作用的食物。如饮食如鱼腥草、冰糖雪梨水、菊花茶、金银花茶等。再通过调理饮食结构和用药物的同时,需结合针灸穴位点刺放血的疗法,协助治疗效果较好。
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的判断,主要可以从临床症状,舌苔和脉象来进行综合分析。 1、风热感冒临床症状表现有口干口渴、痰液粘稠、咽喉疼痛、咳嗽、流黄鼻涕等。风寒感冒主要症状是轻微发热、畏寒、鼻塞、流清鼻涕等症状。 2、风寒感冒是风寒邪气入侵身体导致,而风热感冒是外感风热引起的。风寒大多发于秋冬寒冷季节,风热大多发生于秋季和夏季。 3、风寒舌质淡红、舌苔偏白。风热舌质鲜红、舌苔发黄。风寒脉象弦紧,风热脉象多洪大。
判断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看感冒的病因。一般由风热之邪引起的感冒,主要是在感冒前吃了上火的食物,是风热感冒。如果是由于受凉而引起的,就是属于风寒感冒。 2、病后的症状如果患者有怕冷、四肢寒凉、鼻塞轻微发热、全身关节的酸痛、流清鼻涕等症状,一般是风寒感冒。如果患者表现有头痛、周身皮肤发热鼻塞、流浓鼻涕且咳浓痰等症状,一般是风热感冒。还有,感冒由于体内寒气重、舌苔比较薄、白、胖是风寒感冒。舌头是红色的、舌苔黄腻还伴有口干舌燥等症状是风热感冒。
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判断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 1、风寒感冒是由于体外寒气入侵导致;风热感冒是由于外感热邪入侵导致的。 2、风寒感冒舌苔白、脉浮而紧;风热感冒舌苔黄腻、脉浮数。 3、治疗上进行区分,风热感冒主要以疏风散热、辛凉解表为主;风寒感冒的治疗以辛温解表为主。 4、症状进行区分,风寒感冒症状表现有发热轻、鼻塞、流清鼻涕、咳嗽痰清稀、无汗等;而风热感冒发热重、有汗、痰黄、鼻塞、黄鼻涕、咽喉肿痛等。
抗病毒的方式有很多,如可以直接抑制或消灭病毒,阻止病毒穿入细胞,干扰病毒的吸附,抑制病毒生物合成,抑制病毒释放或者增强机体抗病毒能力等。最好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是增加免疫力,平时要适当的锻炼,多做一些有氧运动,增强自身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对于病毒已经产生的情况,可用抗病毒类的药物进行缓解治疗,如抗病毒口服液、利巴韦林颗粒、干扰素等。但是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要盲目无目的用药。
抗病毒的方法有: 1、在病毒尚未感染或初期治疗效果较好,在抗病毒的同时需要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体质,有助于在抗病毒时增强药性。 2、临床抗病毒,常用抗病毒的药物以及静脉注射进行治疗。抗病毒的药物有板蓝根颗粒、磷酸奥司他韦胶囊、阿昔洛韦、病毒唑、泰诺福韦、干扰素等。 3、可选择清开灵注射液、喜炎平、利巴韦林、炎琥宁等静脉注射。 需要注意的是,在做抗病毒药物治疗时,应注意因病毒发生变异而产生耐药。
改善手脚冰凉症状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避免熬夜、不要过度劳累、节制性生活、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和体质。 2、饮食方面要多吃些具有温补性质以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韭菜、羊肉、猪腰、坚果、胡萝卜等。 3、用药物以及配合中医理疗、按摩、针灸等方式进行调理。中药有淫羊藿、桂枝、巴戟天、肉桂等,中成药可选择金匮肾气丸、右归丸、二仙汤、益肾灵胶囊等。可用针灸疏通经络、按摩穴位以及用艾叶泡脚等方式协助综合调理。
分辨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主要是从症状上进行辨别。 1、风寒感冒的症状表现主要有畏寒、清鼻涕、痰白而稀,多有咽痛、咽红、口干的症状,舌淡红苔薄白。而风热感冒主要表现有流黄鼻涕、咽痛、咳黄痰、发热的情况比较重的症状,舌红苔薄黄。 2、风寒感冒大多是由于外感风寒所引起,而风热感冒大多是由于外感风热、肺气失宣所引起。 3、风热感冒治疗方式,大多是选择用清热解毒的药物进行治疗。而风寒感冒一般是使用疏风散寒的药物。
中风大多是由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抽烟酗酒、过度肥胖、服用避孕药等造成的。 预防方面主要是做好降压、降糖、降脂以及改善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多做一些有氧运动,如快走、跳广场舞、练太极等都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平时饮食一定要以低盐、低脂、低糖为主,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或者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他汀类药物,积极控制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