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腰腿痛、颈肩痛、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腰椎滑脱、脊柱外伤、脊柱肿瘤、脊柱结核、脊...
当然,症状消失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说病好了。当然了,也有些病人突出之后,实际上是没有完全摘彻底,这也是医生巧妙之处。有些医生就是有限的减压,并不是说每一个患者,都要把腰椎变得非常彻底,把四五十岁的人腰椎变成二三十岁那么年轻、那么规整。一般来说,症状消失了,当然在某种意义上治愈了。
脊柱肿瘤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患者会感到疼痛;其次,会出现功能障碍;第三,当神经受到损伤后,会导致感觉和运动功能的障碍。具体来说,患者可能会出现下肢瘫痪的症状,即脊柱肿瘤平面以下的部位会完全丧失感觉和运动功能,导致患者无法行走,大小便功能也会受到影响。此外,在脊柱肿瘤发生的局部区域,还有可能出现包块。
这个说起来是一言难尽。首先,患者的翻身起床时要保持腰部处于比较绷紧的正直位置,不能像平时那样弯腰起床。第二个要点是术后基本上要保持尽量不要弯腰,不要扭到腰,也不要旋转扭到腰。第三,不建议病人下蹲,比如上厕所时最好是坐马桶,不要蹲厕,因为下蹲时腰也会受到很大的力。其他的康复锻炼,就是适当的循序渐进地加强腰背肌肉的训练,使腰椎更加稳定。
微创手术的效果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非常好的。有些病人会告诉我,他们昨天还不能走路,但今天就能走了。手术之后,他们感觉病痛好像突然消失了一样,腰部的疼痛也减轻了。这是因为微创手术的特点,使得病人在手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地活动,而且腰部不会感到特别疼痛。 当然,腰椎盘突出患者接受微创手术的效果也会因人而异。一些年纪较大、女性骨质疏松、腰椎周围肌肉薄弱、腰椎稳定性较差的患者,手术后的效果可能会稍差一些。这些患者在手术后初期可能会感到腰痛,甚至臀部或下肢麻痹,或者出现短暂的放射痛。这些症状可能是因为年纪较大、肌肉较弱、腰椎稳定性较差所导致的。对于这样的病人,如果担心,可以到医院重新复查,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医嘱进行术后康复锻炼。翻身起床时需要佩戴腰围,避免下蹲、弯腰和扭腰等动作。
对于许多脊柱肿瘤,穿刺活检是必要的,因为仅凭影像学检查,如CT、磁共振和X光片,通常无法明确肿瘤的性质,包括其良恶性和组织来源,这给后续治疗带来障碍。穿刺活检首先可以提供病理诊断,病理诊断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其次,病理诊断还能为后续的放疗和化疗提供依据,例如区分腺癌和鳞癌,因为它们的放疗和化疗方案是不同的。最重要的是,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包括免疫治疗和生物靶向治疗,这些治疗方法都需要通过穿刺活检进行高通量测序,以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腰椎间盘突出是一个总的概念,这个病可以被称为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间盘突出症。当有症状时,我们称之为突出症。腰椎间盘膨出是腰椎间盘突出中的一种类型。腰椎间盘突出一般被分为四种或五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腰椎间盘膨出,这是一种较轻度的椎间盘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椎间盘的后方纤维环和后纵韧带呈现出弧形膨胀性的突出,突出的髓核没有突破纤维环,纤维环也没有突破后纵韧带,整体呈现出膨胀性的弧形突出,是较轻的一种椎间盘突出。第二种类型是腰椎间盘突出,第三种是腰椎间盘脱出,此时髓核脱离了纤维环并掉出来。第四种是髓核游离,髓核已经完全掉出来,游离到椎管里去了。
脊柱结核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感染,而肿瘤则是身体自体自发的一种组织的肿瘤样变,它们可以是良性的或恶性的。从性质上来讲,脊柱结核容易出现低热、盗汗等感染症状,而肿瘤在感染症状方面出现较少。在影像学上,脊柱结核可以表现为椎体周围出现脓肿,通常没有间室的概念,会通过椎体侵犯到椎间盘和周围组织。相比之下,肿瘤一般不会出现脓肿,它们通常在间室内生长,即在椎体内生长,很难突破椎间盘到达另一个椎体。
脊柱肿瘤手术的风险通常较高,尤其是当恶性肿瘤转移到脊柱上时。这是因为脊柱周围有许多重要的结构,包括脊柱前面的主动脉和主静脉等大动脉血管,两侧的滋养血管,以及脊柱中间的脊髓和神经根。脊柱后方还有许多韧带和骨性结构。这些结构,尤其是神经和血管,一旦受到损伤,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脊柱肿瘤手术的风险是相对较高的。
颈椎病微创治疗后复发的可能性实际上真的很小,与腰椎椎间盘突出的情况还真不太一样。颈椎病椎间盘突出会导致神经根性颈椎病,进行微创治疗后,复发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医院治疗这种疾病,每年的治疗数量将近100例左右,而颈椎病的微创手术很少出现复发的情况。
确诊脊柱肿瘤,首先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包括X光片、CT和磁共振。其中,磁共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影像学检查,对于肿瘤的诊断至关重要。通过CT和磁共振,我们可以发现肿瘤的部位、大小以及部分性质。此外,CT和磁共振还可以进行增强扫描,以观察局部血液循环的情况。这是诊断脊柱肿瘤的第一个方法。 第二个方法是ECT或PET-CT。ECT全称为骨扫描,而PET-CT是一种放射性扫描。特别是PET-CT,它能够确定脊柱肿瘤的良恶性。 第三个方法是穿刺活检。因为肿瘤最终需要进行病理性诊断,所以穿刺活检被认为是金标准。通过穿刺活检,我们可以对肿瘤进行最终的确诊。
腰椎间盘突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微创手术是更好的选择。这是因为微创技术不断进步,从30多年前的单孔镜发展到现在的UBE、VBE以及大通道内镜技术。这些技术使得90%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可以通过微创手术得到治疗。对于这些患者来说,微创手术是最佳选择。然而,对于腰椎明显不稳或滑脱的个别患者,开放手术可能更为合适。
脊柱肿瘤是否需要手术因人而异。有些脊柱肿瘤可以不做手术,采用保守治疗。大多数良性肿瘤,例如椎体血管瘤,可以不做手术,而是继续观察。如果肿瘤长大后或压迫神经,那时再考虑手术。然而,有些肿瘤则必须进行手术,比如生长较快的良性肿瘤,或者是从肺部、肝脏转移来的恶性转移性脊柱肿瘤,这类恶性肿瘤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这个问题很好。脊柱肿瘤术后复发的情况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如果手术是根治性的,切除得比较彻底,那么这种脊柱肿瘤就不太容易复发。但如果切除不够彻底,或者手术本身就是姑息性的,术后复发的可能性就很大。对于良性肿瘤来说,复发的几率相对较低;而对于恶性肿瘤,如果切除不干净,复发的风险就会很高。
腰椎间盘突出微创手术后,病人仍需定期复查。通常要求在术后一周、一个月、三个月和半年各进行一次复查。复查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评估恢复情况,二是检查伤口愈合。例如,在术后一周时,需要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即使是微创手术,伤口的状况也需关注。此外,还需关注病人的康复情况。有些病人可能因为术后未完全清醒,或对医嘱理解不透彻,导致回家后未能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康复训练,包括上厕所、起床和翻身等。这些不标准的做法对腰椎恢复不利。通过术后复查,医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和治疗。
脊柱肿瘤有可能影响呼吸功能,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脊柱肿瘤长在胸椎上,破坏了胸椎,导致胸椎稳定性变差,从而影响呼吸功能。第二种情况是脊柱肿瘤长在胸椎或颈椎,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导致脊神经功能障碍,进而影响支配呼吸的神经,导致呼吸功能受损。
脊柱肿瘤的好发人群,现在原发的脊柱肿瘤比较少了。原发脊柱肿瘤各个年龄段都可以有,但现在更多的是恶性转移瘤。恶性转移瘤之所以越来越多,是因为最近的医学统计发现,70%的恶性肿瘤,包括肝癌、肺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所有这些恶性肿瘤的70%,在病人最终去世之前会发生脊柱转移,这个数量是非常大的。因此,这些癌症的发病年龄一般是比较晚的,比如40岁、50岁以后,到六七十岁就更加容易发生。所以,脊柱肿瘤的发病年龄和常规恶性肿瘤的发病年龄是吻合的。
脊柱肿瘤手术的风险是比较大的,尤其是恶性肿瘤。这是因为脊柱周围有许多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在脊柱中央有一个椎管,椎管内走行的是脊髓以及一些脊神经神经根。这些神经一旦受损,都会带来不利影响。例如,如果脊髓受到损伤,可能会导致截瘫。严重的话,如果发出的神经根受到损伤,可能会导致上肢或下肢的放射性疼痛和麻痹。脊柱前方还有大的动脉和静脉,这些血管一旦受损,都可能引发大出血。因此,脊柱肿瘤手术的风险确实是相当大的。
脊柱肿瘤压迫神经可能会导致瘫痪,这种情况相对常见,尤其是恶性肿瘤转移到脊柱上时。脊柱转移瘤非常普遍,许多患者都是在病情逐渐恶化,特别是当首发症状出现时,可能已经接近瘫痪状态才到医院就医。结果检查发现是脊柱转移瘤,正是这种肿瘤压迫神经导致了瘫痪。
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常被提及的“3分治疗,7分术后康复”强调了术后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具体来说,术后康复锻炼有一套详细的训练方法。例如,病人在术后当天,从麻醉中清醒过来后,就开始进行下肢屈伸功能锻炼,这些锻炼通常在床上进行。对于微创手术,患者一般在术后第二天,全麻完全醒透后,就可以开始下地行走。此外,患者如何翻身、如何佩戴腰围、如何起床,以及第一次下地起床的方式等,术后都有详细的规定。在科室的公众号上,也提供了一些视频,这些视频能够明确地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围手术期的锻炼。
脊柱肿瘤的预后情况取决于肿瘤的性质。对于良性脊柱肿瘤,预后通常是相当不错的。然而,对于恶性脊柱肿瘤,预后通常不佳。这是因为脊柱周围存在大量的血管和神经,以及复杂的韧带系统。这些骨骼韧带结构使得恶性肿瘤很难被完全切除,从而导致恶性肿瘤的预后相对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