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睡觉出汗有可能是室温太高干燥,出汗,还有可能是阴虚火旺,也就是睡眠过程中出汗称之为盗汗,一般与阴虚火旺有关。 如果属于阴虚火旺,就需要服用滋阴补肾,清热的药物,比如六味地黄丸或者知柏地黄丸。饮食上一定要注意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发物,主要是葱,姜,蒜,牛肉,羊肉,辣椒。也要避免吃太寒凉的食物,尤其是冷饮。如果伴有怕热出汗多心慌,手抖,体重下降,大便次数增多,甚至突眼,就需要查甲状腺功能,有可能是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的出汗多。
冬天手心脚心出汗一般与阳虚、气虚有关。 中医讲气虚自汗,也就是不运动或少量运动后自己就出汗的情况。一般与气虚有关。如果伴有怕冷、肢体关节疼痛等症状,说明阳气不足。这种情况可以服用补肾助阳的药物,比如金匮肾气丸以及左归丸甚至济生肾气丸或者附子理中丸等,当然也要根据具体症状来确定。 饮食上避免吃寒凉食物,尤其是冷饮。可以多进行有氧运动,比如慢跑、快步走、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
冬虫夏草可以每天都吃,一般用量1到3根就可以,可以研末冲服。 冬虫夏草有补肾益精,以及化痰止咳、补肺作用。冬虫夏草可以补肾益精,能够治疗男性的阳痿,还可以治疗男性女性的肾阳不足以及精血亏虚。还可以化痰止咳,可以入肺经、肾经,所以可以治疗一些劳嗽、咳血、气虚、咳喘等疾病。 因为有补肺的作用,可以同鸡、鸭等炖服,有补肾固本、补肺益精的作用,可以用于疾病后体虚难以恢复,或者身体虚弱的人。
地五会在足背部第四、第五跖骨间。第五跖趾关节近端凹陷中,有一个简便取穴的快速方法,就是侧坐位。当小趾向上翘起时,可看到第五趾长伸肌腱在肌腱的内侧位,就是地五会的位置。 另外,还有一个指压小窍门,是用拇指指腹置于地五会穴上,轻轻按揉就可以达到舒筋利节、消肿止痛的作用。因为地五会属于足少阳胆经的穴位,所以,可以治疗足少阳胆经的疾病,比如头痛、耳鸣、目赤肿痛、乳痈胁痛,也就是胁肋部胀满、疼痛。
盗汗需要看中医内科,当然也要根据其它的伴随症状,可以选择更加精细的科室,因为中医院的内科也要分具体科室。 只是单纯的夜间盗汗,伴有男性的遗精早泄等男性疾病,可以到男科或者肾病科就诊。如果是女性盗汗,伴有月经不调等症状,可以到妇科就诊。 如果伴有怕热,出汗特别多,心慌以及大便次数增多,甚至突眼手抖的情况,可以到内分泌科就诊,需要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的这状,只有进一步化验检查清楚才可以进一步治疗。
盗汗遗精在中医讲属于阴虚火旺,一般还会伴有其它症状,比如目赤耳鸣,头晕眼花,腰膝酸软或者小便频数,舌苔淡,脉细数,这属于肾阴虚或者阴虚火旺。 在临床上治疗一般选择六味地黄丸或者知柏地黄丸,有滋阴补肾,清热治疗作用,在饮食上一定要注意避免吃一些辛辣食物,比如葱,姜,蒜,辣椒,也不能吃发物,比如鱼肉,牛肉,羊肉等,也要少吃寒凉食物,尤其是冷饮,可以适当进行有氧运动,比如慢跑,快步走,打太极拳。
当归丸和逍遥丸可以一起服用,两者并没有冲突。 当归丸主要是活血补血,可以调经;逍遥丸可以疏肝健脾,理气解郁,也可以治疗妇科的月经不调。所以,两者可以同时服用。 服用这个药的时候也要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比如葱、姜、蒜、辣椒,也要避免吃发物,比如牛肉、羊肉、鱼肉等,也不能吃太寒凉的食物,尤其是冷饮,这样对疾病的治疗不利,还需要保持情绪平稳,适当增加运动,避免熬夜,生气,着急压力大,这样有利于治疗与恢复。
胆气不足会表现出以下症状,如心悸,失眠,右腹部胆的位置有不适感或者进餐以后有腹胀,腹痛,腹泻,甚至胁肋部胀满疼痛,遇着急,生气,压力大等情况会症状加重,甚至出现胸闷、气短,爱叹气,以及梦多气虚自汗,周身倦怠乏力,舌质比较淡,舌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因为中医理论里边胆为六腑之一,属于奇恒之腑,所以认为胆为中正之官,胆就是指人的决断,所以胆内藏有胆汁,具有胆汁的化生,储藏和排泄的作用。
胆囊炎可以艾灸胆囊穴。 胆囊穴的位置在阳陵泉下面会有压痛点,找到胆囊穴来艾灸有利于胆囊炎的恢复;还可以艾灸其它穴位,比如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以及清肝泻火的太冲、行间等。 胆囊炎需要清淡饮食,少吃油腻食物。必要时可以配合药物治疗,比如消炎利胆片等。也需要避免辛辣、寒凉食物,比如葱、姜、蒜、辣椒、冷饮;还不能吃发物,比如牛肉、羊肉、鱼肉。
胆火旺盛,可以表现为耳鸣,头晕眼花,甚至视物不清,以及胁肋部的胀满疼痛,有的患者还出现胆囊部位的疼痛或者胀痛以及压痛,进餐以后出现腹胀,腹泻,甚至便秘以及呃逆、打嗝反酸。当然有一些患者还会出现脾气急,烦躁,易怒,失眠。 这种情况可以服用龙胆泻肝丸治疗,也就是清肝胆之火,饮食上还要有所注意,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比如葱,姜,蒜,辣椒也不能吃太寒凉的食物,尤其是冷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