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产生抗体的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般来说,按照0、1、6个月程序完成三针的全程接种以后,大多数人会在接种最后一针后的1~2个月内产生足够的保护性抗体。不过每个人的身体反应不一样,少数人在接种第一针以后会出现少量的抗体,第二针后抗体水平也会明显地上升,第三针属于加强免疫,能让抗体水平更高、更持久。 儿童和青少年的免疫系统反应通常比较好,产生抗体的时间可能会稍快,对于成年人,尤其是免疫力较弱的人,产生抗体的时间可能会延长,甚至需要额外补种才能达到足够的抗体水平。当抗体产生以后,保护期通常能持续10年以上。 建议在接种后1~2个月检测抗体水平,如果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需要及时咨询医生进行补种,甚至要检测一下是否存在隐匿性慢乙肝的情况。
乙肝病毒在体外的存活时间跟环境条件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般在干燥的物体表面,比如桌面、门把手等,乙肝病毒一般能存活数个小时。但如果环境比较潮湿,比如带有血液或体液的污染物,甚至是像鼻涕等黏糊的蛋白物质,病毒可能会存活更长的时间,甚至是数天。温度对病毒存活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往往在室温下20~25度,病毒能保持活性至少1周以上。如果处于更低的温度,比如4度左右,存活时间可以延长到1年以上。在-18度的情况下,病毒甚至能存活数年。 不过,乙肝病毒对日常常用的消毒剂比较敏感,像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擦拭物体表面能快速杀死病毒。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必过于担心乙肝病毒通过日常的体外接触传染。主要是注意卫生,勤洗手,尽可能地避免伤口破损的接触,可以得到有效的预防。
HIV感染者需要特别注意丙肝。原因如下: 首先,两种疾病的传播途径非常相似,都可以通过血液、性等途径传播,所以HIV感染者同时感染丙肝的概率较高,这种情况称为共感染,例如共用针具的人群既可能感染HIV,也容易同时感染丙型肝炎。 其次,HIV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会更加活跃,肝脏损伤进展更快。普通丙肝患者可能需要十几年才会出现肝硬化,而HIV共感染者可能在几年内就出现严重的肝损害,肝癌风险也会明显增加。 此外,共感染也会导致治疗难度增加,HIV治疗药物与丙肝治疗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需要医生更谨慎地调整用药方案。 因此,HIV感染者应定期筛查丙肝,一旦发现感染,要尽早治疗,以降低肝脏损害的风险,也有助于HIV病情控制。
打了乙肝疫苗,不代表一定不会得乙肝。 乙肝疫苗的作用是促进人体产生乙肝的表面抗体,这种抗体一旦产生,可以抵御乙肝病毒的感染。但是,疫苗接种后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地产生乙肝抗体,也有少数人接种后体内抗体水平始终达不到有效的保护浓度,这类人群仍有感染乙肝的可能。即使是成功产生了乙肝抗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水平也可能会逐渐下降,当抗体的浓度低于保护阈值时,保护作用会减弱,接触乙肝病毒后就会有感染的风险。 另外,如果接种者在短期内大量接触乙肝病毒,超过了抗体的综合量,也可能诱发感染。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本来已经是有乙肝感染的情况,即使是表面抗原是阴性的,但属于隐匿性的慢乙肝,这种情况可能打再多的疫苗也产生不了抗体。 因此,在接种乙肝疫苗后,建议定期检测抗体的水平,如果抗体始终阴性,要进一步完成HBV DNA的检测,以排除隐匿性慢乙肝的情况,另外如果抗体不足的情况,也需要及时补种,才能更好地预防乙肝的感染。
乙肝患者出现肝区疼痛,不一定就是病情加重,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判断。 肝区疼痛可能会跟很多因素有关,例如肝脏炎症明显时,肝细胞肿胀会牵扯到肝包膜,引起隐痛或胀痛,这种时候可能提示病情有活动。但还有其他更多的原因,比如情绪紧张、焦虑时,也可能会感觉到肝区的不舒服。像胆囊的炎症、胆道问题,如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也可能会类似肝区的疼痛。这时要及时进行肝脏彩超判断。如果疼痛持续时间较长,或有逐渐加重的情况,同时伴有乏力、食欲下降、黄疸等症状,甚至是腹胀、腹水,就要及时检查,如做肝功能、肝脏超声等,看看是否存在肝脏炎症加重、肝纤维化进展,甚至肝硬化、肝癌等情况。 如果只是偶尔的肝区轻微疼痛,没有其他不舒服,不一定是病情恶化。但如果频繁出现且有进行性加重,也建议及时复查,让医生判断腹痛的具体原因。
感染乙肝后,早期症状并不一定很明显,往往很容易被忽视,这也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感染的一个原因。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类似于感冒的表现,如乏力,即使没有做什么事情也会觉得很累,休息后也难以缓解。还有些人会出现食欲下降的情况,不想吃饭,吃油腻的东西可能吃一点就觉得饱胀,或者闻到气味就觉得恶心。有少数患者可能会在早期出现低热的情况,体温一般在37.5°C~38°C左右,持续时间不长。另外,也有可能感觉到右上腹隐隐作痛或者有不适感,这种疼痛往往不强烈,且没有确定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症状并不特异,跟很多其他常见疾病表现非常相似,而且很多乙肝感染者早期没有任何症状,只能通过血液检查来发现。如果有乙肝暴露史或者怀疑感染,即使没有症状,也建议及时做乙肝相关的检查。
EB病毒和癌症是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并不是说感染了以后一定会导致癌。 EB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全球多数人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也会感染EB病毒。多数的感染者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仅仅出现发热、咽痛等类似于感冒的表现,在一段时间后可以自行恢复,病毒也会潜伏在体内。部分研究显示,EB病毒跟一些癌症的发生是有关系的,比如说鼻咽癌的患者EB病毒的感染率比较高,病毒可能通过长期的刺激细胞增加癌变的风险。伯基特淋巴瘤这种类型的疾病,或者说一些胃癌,也被发现跟EB病毒的感染存在关联。不过癌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使感染了EB病毒,是否发生致癌还跟遗传背景、免疫功能、生活习惯等有很重要的关系。 因此,感染EB病毒不必过度恐慌,但如果说有相关的癌症家族史,或者出现异常的症状,建议定期进行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登革热可能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多数出现在病情较重的患者中,需要警惕。 最常见的是登革出血热,表现为皮肤的瘀斑、瘀点,牙龈出血、鼻出血,严重时还会出现呕血和便血。这是因为病毒损伤血管壁,导致血液凝固功能异常。如果出血较多,还可能诱发休克。 部分患者会出现肝功能损害,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少数患者会出现黄疸,但随着病情恢复,这些情况可以逐渐好转。 此外,还可能出现心肌炎,患者会感觉到胸闷、心悸,检测可见心率异常。神经系统并发症比较少见,包括脑炎、脑膜炎,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多数并发症出现在病程的第3至7天,此时体温开始下降,但病情可能突然加重。因此,登革热患者在恢复期仍需密切观察,出现异常症状要及时就医。
感染丙肝后,症状往往不是很明显,导致很多人长期没有什么感觉,容易忽略,甚至是导致病情的耽误。 在丙肝感染的初期,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症状,比如说乏力、食欲下降等,偶尔也会恶心、腹胀,少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5°C,也有可能出现右上腹的隐痛,这是肝脏所在的位置。但是由于这些症状并不特异,所以很容易被忽略掉,因为它们跟普通的感冒,或者说劳累后的不舒服很像,而且持续时间不长,可能几天就能自行缓解。 多数的丙肝会转为慢性的感染,这阶段通常也没有明显的症状,患者可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很难通过自己的感觉去发现异常,但是病毒会持续地损伤着肝脏,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肝功能损伤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比如出现肝硬化的时候,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像严重的乏力、黄疸、腹水、消化道出血等等,但这时候肝脏的损伤往往已经是不可逆的。 所以丙肝的症状非常的隐匿,而且大家对它的认识也不高,不能仅凭感觉判断是否有感染。有风险暴露史的人,更加去主动筛查,或者说做手术前、做胃肠镜前,都建议进行丙肝的检测,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
丙肝和乙肝都可能会发展到肝硬化,但从整体来看,丙肝更加容易进展到肝硬化。 丙肝的特点就是起病隐匿,多数患者感染后没有明显症状,甚至被忽视,往往发现的时候已经处于病程的中后期。如果不及时治疗,约15%~30%的丙肝患者在感染后20年内会发展为肝硬化。在乙肝感染中,部分患者会有明显的症状或肝功能异常,能较早发现并治疗。乙肝病毒复制活跃时会引起肝脏炎症,但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延缓肝纤维化的进展。未经治疗的乙肝患者,每年大概有2%~10%会发展到肝硬化,具体概率与病毒载量、肝功能情况等有关。 因此,无论哪种类型的肝炎,早发现早治疗都是预防肝硬化的关键。
HIV阻断药在72小时内服用是有效的,越早服用效果越好。 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会逐渐侵入免疫细胞并进行复制扩散。阻断药物的作用是阻止病毒在体内进一步复制,从而避免感染。在暴露后两小时内服用阻断成功率最高,但超过两小时,在72小时内服用仍有很好的阻断效果。如果超过72小时,病毒可能已经完成初步复制,阻断成功率会明显降低。 我们常用的阻断方法是多种抗病毒治疗药物的联合使用,需要连续服用28天,中间不能自行停药或漏服,否则会影响阻断效果。在服药期间,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头痛等,这些症状通常较轻微,可在医生指导下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阻断药物不能百分百保证阻断成功,服药结束后仍需进行HIV抗体检测。如果有高危暴露史,应尽快到正规医疗机构或疾控中心获取阻断药物。
养鸟是很常见的一个生活习惯,对于减轻压力有很大关系,但养鸟有可能传染鹦鹉热,并非一定会感染。 鹦鹉热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寄生在鸟类体内,包括鹦鹉、鸽子、鸡鸭等。在养鸟时,如果接触了感染鸟类的分泌物或羽毛上的病原体,就有可能被传染。例如,在清理鸟笼时,吸入带有病原体的飞沫或粉尘,就有感染的风险。感染后通常在1至2周内出现症状,表现为高热、头痛、咳嗽、乏力等,部分人也会出现肌肉酸痛、呼吸困难,症状类似于肺炎。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治疗,也可能引发较严重的肺部感染。 不过,只要做好防护,就能降低感染的风险。在养鸟时,应定期清洁鸟笼,清洁时戴好口罩和手套,清理后要及时用肥皂洗手,尽量避免接触野生或来历不明的鸟。 如果养鸟后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持续高热和咳嗽,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养鸟的情况,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得了肺结核是否需要隔离主要取决于患者是否具有传染性。 肺结核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排菌的患者,即痰中能查到结核菌的患者,是主要的传播源。这类患者需要隔离,尤其是在疾病的早期,咳嗽、咳痰症状明显的时候,传染性较强,应该尽量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 在隔离期间,患者最好是单独居住,在通风良好的房间。外出或与家人接触的时候,要戴好口罩,咳嗽、打喷嚏的时候,用纸巾遮挡住口鼻,避免飞沫扩散。患者在使用餐具、毛巾等物品的时候,要单独的清洗、消毒,痰液需吐在带盖的容器内,并且经过消毒后再处理。 经过规范的抗结核治疗,2~4周以后,患者传染性也会明显降低,甚至会消失,这时候可以根据医生评估来解除隔离。 非排菌性的肺结核患者,即痰中查不到结核菌,一般是没有传染性的,不需要隔离,但仍然需要按照医嘱进行治疗。
丙肝患者的饮食重点在于减轻肝脏的负担,保护肝细胞,同时保证营养的均衡。 首先建议避免饮酒,最好是滴酒不沾,因为酒精会直接损伤肝细胞,而丙肝患者的肝脏本身就有炎症损害,喝酒会加速肝脏纤维化、肝硬化的进展,甚至增加肝癌的风险。 其次,要控制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过多的脂肪和糖分会导致脂肪在肝脏堆积,形成脂肪肝,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影响丙肝的恢复。 日常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蛋白质的摄入要适量而优质,如鸡蛋、瘦肉、鱼肉、豆制品等,这些食物能帮助修复肝细胞,但过量也会增加肝脏代谢的压力,尤其是有肝硬化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控制摄入量。 另外,也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变质的食物,防止肠道感染,因为感染可能会间接影响肝功能。
目前乙肝已经进入到功能性治愈的一个阶段,部分的优势人群这部分乙肝患者是有机会实现功能性治愈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临床的治愈。 临床的治愈是指乙肝病毒DNA检测不到,而且出现乙肝表面抗原的消失,产生抗体,肝功能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在这种情况下,疾病进展的风险会大幅度降低,这就是常说的乙肝治愈。一般来说,处于乙肝免疫清除期的患者更有可能实现临床治愈,这阶段的患者免疫系统开始对乙肝病毒发生攻击,表现为乙肝病毒DNA水平高,同时转氨酶升高,提示肝脏有炎症。另外,对于乙肝表面抗原定量较低的患者,实现临床治愈的可能性更大,也就是所说的一个优势人群。所以在治疗前,乙肝表面抗原水平越低,经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以及治愈的一些药物,越容易去达到表面抗原消失的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临床治愈的概率还是受很多的因素所影响,并不是所有符合条件的优势人群都能得到成功,患者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定期的复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切勿自行去调整药物或者说停药。
乙肝患者能不能从事餐饮行业工作需要结合情况来看。 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过血液传播,更常见的是母婴的垂直传播,另外还有性传播也有可能,一般不会通过共餐、日常工作等这些接触来传染。根据我国相关规定,乙肝病毒携带者如果肝功能正常,是可以从事餐饮行业的,在办理健康证时也不会强制性进行乙肝检测的项目。 但是,如果乙肝患者处于发病期,比如出现肝功能异常,乙肝病毒复制活跃,这时候身体状态可能不适合从事体力消耗较大的餐饮工作,这时候需要及时治疗,等病情稳定后再考虑工作问题。另外,餐饮行业工作中要注意个人卫生,比如勤洗手,避免伤口接触食物等,这不单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健康的保护。 总的来说,肝功能正常的乙肝患者是可以从事餐饮行业的,不必过于担心。
丙肝并非通常由输血引起。 在过去,输血曾经是丙肝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在20世纪90年代之初,由于缺乏对丙肝病毒的筛查手段,输入没有经过检测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如白蛋白、球蛋白,以前都是从外国进口,如香港进口等,这些血制品有可能会导致丙肝的感染。但是现在来讲,正规的医疗机构的血液制品,包括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甚至是白蛋白、球蛋白等等,都是经过严格的丙肝病毒筛查,通过输血感染丙肝的概率已经是非常低,不足百万分之一。因此,目前输血已经不是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 现在丙肝更常见的传播途径是共用被污染的针头,像静脉吸毒的患者共用注射器,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另外,使用没有经过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像牙科器械、纹身工具、打耳洞等等,也有可能会传播丙肝。性接触和母婴传播也可能会导致丙肝的感染,但概率相对来说比较低。 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接触,如握手、共餐等等,并不会传播丙肝。所以不要认为丙肝通常是由输血引起的,了解当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才能更好地进行防护。
乙肝患者预防肝硬化,关键在于长期控制乙肝、肝脏的炎症以及乙肝病毒的复制。 首先要去规范的进行抗病毒治疗,需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用抗病毒治疗的药物,不能随意停药或换药,因为药物可以长期抑制乙肝病毒的繁殖,减少乙肝病毒对肝脏的持续损伤,这是预防肝硬化最基本、最核心的措施。 其次要定期进行复查,建议每3至6个月做一次肝功能、乙肝病毒DNA、肝脏超声以及甲胎蛋白等相关检查,通过这些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肝脏炎症活动或早期肝纤维化,一旦出现进展或变化,要尽早进行药物干预。 另外,也要避免一些损伤肝脏的行为,如戒酒,因为酒精可能加重肝脏的负担,加速肝脏损害,甚至可能加重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形成。 在药物方面,不能随便乱用保健品、中草药或偏方,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人可能会相信偏方,这些由于成分不明,可能导致潜在肝损害的风险,这些药物也需要经过肝脏代谢,可能会加重肝损害的情况,引发药物性肝炎。 我们还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均衡的饮食,避免高脂、高糖饮食,防止脂肪肝等加重肝脏负担的情况,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动,增强身体免疫力等。
登革热患者在恢复期可能会出现脱发,这主要与病毒感染诱发的病毒的应激反应有关系。 登革热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引起全身炎症反应,导致免疫系统被激活。这种强烈的免疫反应以及炎症状态,会影响到毛囊的正常生理功能。毛囊在受到刺激后可能提前进入休止期,原本处于生长期的头发因此会脱落。 另外,在登革热发病时,患者常会出现高热、食欲下降、身体虚弱等情况,导致营养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头发的生长需要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营养缺乏会进一步影响毛囊的健康,加重脱发。 这种脱发通常出现在发病后2至3个月,属于休止期的脱发,一般都是暂时性的。如果脱发时间持续较长,或伴有其他异常,建议尽早就医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脱发。
丙肝患者是否需要护肝治疗,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判断,不能盲目服用护肝片。 护肝片的主要作用是辅助改善肝脏功能,缓解肝细胞炎症,但它并不能清除丙肝病毒,也不能替代抗病毒治疗。对于丙肝患者来说,彻底清除病毒是阻止肝脏损害的关键,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最重要的。如果丙肝患者肝功能正常,没有明显的肝损害表现,一般不需要吃护肝片或其他护肝药物,过多服用可能增加肝脏代谢负担,不利于肝脏健康。如果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提示肝细胞有炎症,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服用护肝片,帮助减轻炎症,改善肝功能,但这些都是辅助治疗措施,不能忽略抗病毒治疗。 需注意,护肝药物种类繁多,成分不同,效果有差异,丙肝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避免自行购买服用,避免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导致肝脏负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