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可以分为简单型和复杂型两种。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也称为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包括一些最常见的类型,如法洛四联症、大动脉转位、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三尖瓣下移、左心发育不良、右心发育不良、三尖瓣闭锁和单心室等。这些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无法自然愈合,只能通过外科手术来治疗。对于一小部分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甚至无法进行根治手术,只能采取姑息性的或生理矫治性的手术。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其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和肺炎。患者可能会出现发育不良,表现为不愿意进食或者进食后体重不增加。在严重的情况下,患者甚至可能出现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需要使用呼吸机辅助。对于复杂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出生后还可能表现出缺氧和发绀等症状。如果症状严重,就需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手术没有年龄和体重的限制,关键在于确定最佳的手术治疗时机。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分为简单类型和复杂类型,各占一半左右。复杂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也称为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这类患儿因缺氧而嘴唇发紫,被称为紫唇宝宝,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无法自然愈合。而简单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这类宝宝的嘴唇与正常小朋友没有太大区别。
先心病的介入封堵手术通常适用于简单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包括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做了介入手术后,患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就可以出院。尽管如此,还是不建议患者立即进行剧烈运动,最好休息1-3个月。此外,做了介入封堵手术后,患者需要口服阿司匹林进行抗凝治疗。在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和1年时,患者都需要回医院进行复查,以评估康复情况。
先天性心脏病,无论是简单类型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房室间隔缺损,还是复杂类型如法洛四联症、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大动脉转位,大部分情况下都会在心脏内部导致左右心之间的血液交流。这种交流会产生心脏杂音,通过听诊可以发现。然而,仅凭听诊无法确定具体的先天性心脏病类型,需要进行更详细的检查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绝大部分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会影响到生长发育,导致喂养困难或者生长发育比正常的小朋友要迟一些。除非是简单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而且病变比较轻的,这一类型极少数的可能不会影响生长发育。但是,绝大多数的先天性心脏病,包括直径比较大的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以及复杂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大动脉转位、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所有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和严重的简单先天性心脏病,都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导致生长发育迟缓。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通常指的是针对简单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进行的封堵手术,以及肺动脉狭窄的球囊扩张手术。如果手术顺利且术后康复良好,患者在术后一个月和两个月的复查中如果没有特别情况,一般不会出现后遗症。然而,凡事没有绝对,个别病人可能会出现封堵器的排斥反应、移位或迟发的传导阻滞等问题。因此,定期复查以发现并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而言,婴儿吃奶时,如果是简单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或动脉导管未闭,且直径较小,可能不会影响婴儿的吃奶。然而,如果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或动脉导管未闭的直径较大,可能会导致婴儿不肯吃东西、拒奶或吃东西不长,进而影响生长发育。此外,所有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婴儿的饮食情况,进而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
一般先天性心脏病分为简单类型和复杂类型两大类。对于简单类型和复杂类型的患者,如果进行了根治手术并且康复良好,通常3-5天就可以出院。当然,一般建议在家里静养大约1个月左右,然后在3个月后复查。如果心脏结构没有问题,才会建议患者逐渐开始进行较为剧烈的运动。对于那些没有进行根治手术,只是接受了姑息手术的患者,他们的康复时间可能会相应延长。但是,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患者还是需要咨询自己的主治医生。
杂音分为生理性杂音和病理性杂音。室间隔缺损引起的杂音属于病理性杂音,可以在胸骨左缘三四肋间收缩期听得到。修补完室间隔缺损并康复后,这种病理性杂音会消失。但是,可能会出现生理性杂音,例如在剧烈运动或休息不好的情况下,心脏也可能会出现杂音。这些杂音并不代表心脏会有畸形。有没有杂音并不重要,通过心脏彩超可以很清楚地判断心脏结构是否有问题。
先天性心脏病的预防应从根本原因着手。首先,要关注高危人群,这包括有家族史的人,或者在怀孕早期三个月内接触到风疹病毒、感冒或放射性物质的孕妇。对于这类高危人群或高龄产妇,在怀孕12至16周时,需要进行胎儿心脏彩超排查,以检查胎儿是否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同时,在怀孕早期,也应尽量避免接触这些高危因素,如放射性物质、药物、感染和病毒等。
先心病微创手术的术后复发率很低。只要手术成功并且康复良好,一个月或三个月后复查如果没有问题,这种微创封堵手术可以使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并覆盖封堵器,使封堵器与心脏融为一体。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复发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总体来看,微创手术后复发的可能性非常小,但任何事情都没有100%的保证,所以还是需要定期复查以排除风险。
患有先心病的患儿,如果是紫绀型或复杂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出生后就会表现出缺氧和生长发育不良等症状。即使是简单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或动脉导管未闭,如果直径较大,超过5mm甚至更大,也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导致孩子容易反复呼吸道感染、喂养困难。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这些患儿相较于正常儿童,会显得更为弱小,且更容易生病。
先天性心脏病中,98%可以通过手术治疗,其中90%以上可以被根治。简单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房室间隔缺损和主动脉缩窄,这类疾病100%可以做根治手术。手术后,患者的心脏解剖结构、活动能力、劳动能力和寿命将与正常人相同。复杂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大动脉转位和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也能进行根治手术。对于更为复杂的病例,如单心室、左心或右心发育不良,可能只能进行姑息手术,这些患者的活动能力、劳动能力和寿命可以接近正常人,但无法进行根治手术。
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是可以进行筛查的。目前的产前诊断和筛查技术已经发展到,怀孕12至16周以后的宝妈们可以通过胎儿心脏彩超来明确胎儿心脏是否有畸形,以及具体是哪种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然而,胎儿心脏超声的准确率只有60%到80%,这与医生的经验以及仪器设备的准确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于高危人群,建议到大型医院寻找专业医生进行排查和咨询。
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指的是出生30天以内的婴儿患有的先天性心脏病。对于这么小的婴儿,由于其身体条件限制,通常无法进行微创封堵手术,只能选择开胸手术。这种手术通常是因为婴儿患有较为复杂或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如直径较大的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或动脉导管未闭,这些病症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或者导致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因此,一旦发现这些病症,就需要尽早进行外科手术。外科手术没有年龄和体重的限制,关键在于把握最佳的手术时机。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处理方式取决于其类型。对于简单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有一部分在3岁以内能够自然愈合,不需要特殊的治疗或干预。然而,如果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或动脉导管未闭的直径较大,或者面对的是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那么手术治疗是必要的,因为这些情况无法自然愈合。
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它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孕妇在怀孕早期,特别是在怀孕的前三个月,接触到病毒、放射性物质或寄生虫,或是生病、感冒需要服药等。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生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宝宝。此外,近亲结婚和高龄产妇也会导致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几率大为增加。
先天性心脏病的症状出现时间取决于心脏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对于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如果缺损直径不大且没有合并其他心脏畸形,患者可能没有症状,直到成年后症状才逐渐显现。然而,对于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例如法洛四联症、大动脉转位和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者一出生就会出现紫绀、缺氧等症状。此外,即使是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果室间隔缺损或房间隔缺损的直径较大,患者也可能很早就出现心衰、呼吸急促和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因此,症状的出现主要取决于先天性心脏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后,患者通常在术后3-5天可以出院。出院后,建议在家静养大约1个月。在术后的3个月内,患者应避免参加过于剧烈的运动或进行可能导致碰撞的活动。此外,患者还需要连续口服抗凝药物阿司匹林约6个月,以预防血栓的形成。在术后的1个月、3个月和半年时,患者都需要到医院进行复查,包括心脏彩超和心电图检查,以评估手术恢复的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