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列腺增生手术后,存在一定的复发可能性,但概率较低。 手术通常切除的是前列腺的增生组织,而非全部腺体,剩余腺体可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再次增生,尤其在术后多年可能出现症状反复。复发风险与手术方式和年龄有关。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术后5-10年,复发率大约在5%-10%。若复发,可以再次药物治疗或手术。手术后定期复查,如打超声和做尿流率检查,能早期发现复发迹象并及时干预。 总体来说,规范治疗后,大多数患者可以长期保持效果稳定。

输尿管结石可能会导致血尿,这种情况较为常见。 当结石在输尿管内移动时,会摩擦损伤尿道黏膜,导致黏膜损伤出血。血液混入尿液形成血尿,多为镜下血尿,需要显微镜才能发现,少数情况下可见肉眼血尿。 如果结石长期嵌顿,可能会引发慢性炎症,也会导致持续性的少量出血。然而,血尿的程度和结石的大小、症状不一定相关,即使没有症状,也可能存在镜下血尿。 因此,如果出现血尿,应及时检查,明确结石位置和损伤情况,以避免延误治疗。

前列腺增生患者避免急性尿潴留,需要注意避免憋尿,有尿意时及时排尿,少喝酒,少吃辛辣食物,减少前列腺充血。 慎重使用抗胆碱药物,如一些感冒药等,这些药物可能加重排便困难。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增加腹压。适度活动,避免久坐,控制性生活频率,防止前列腺过度充血。 若出现排尿困难加重,如尿流变细、尿排不干净等,应及时用药。一旦发生尿潴留,需要及时就医导尿,避免膀胱过度充盈,导致膀胱损伤。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尿频、尿急,主要是控制不佳导致的。 当血糖过高时,肾脏无法重吸收葡萄糖,尿液中的糖分增多,形成渗透性利尿,引发多尿,进而刺激膀胱产生尿频。同时,高血糖会损伤膀胱自主的神经,导致膀胱收缩功能减退,容量减弱,出现尿急。 此外,长期的高血糖容易诱发泌尿系统的感染,炎症刺激尿道和膀胱黏膜,加重尿频、尿急,甚至伴随尿液。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定期监测血糖,同时排查尿路感染,避免神经疾病的进展。

输尿管里的结石,大小差异较大,通常较小。 如果长期没有处理,可能会逐渐增大。在临床中,多数输尿管结石直径在0.5-1厘米左右,超过2厘米的就比较少见。极少数情况下,结石可长到3-4厘米,甚至更大。 这类结石多为继发性结石,由肾结石下降到输尿管后,滞留在那里,逐渐体积增大,常伴随严重的梗阻、肾积水。结石过大,可以完全堵塞输尿管,导致剧烈的疼痛、感染,甚至肾功能损伤。 因此,发现输尿管结石后,需要及时干预,避免其持续生长,造成严重的后果。

男性也会得尿失禁。只是发生率相对较低,低于女性。 常见原因包括前列腺疾病,如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增生的腺体压迫尿道,导致残余尿增多,从而引发充盈性尿失禁,即膀胱的尿液无法完全容纳,导致尿液溢出。前列腺增生手术后可能会损伤尿道括约肌,出现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尿失禁。 此外,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帕金森、盆底肌损伤、糖尿病、神经病变等,都可能影响控尿功能。男性尿失禁多为混合型。 需要结合病因进行治疗,配合凯格尔运动、药物或手术,多数可以改善。及时就医是非常关键的。

跳绳对排出较小的输尿管结石是有一定帮助的。 当结石直径小于0.6厘米,表面光滑,没有明显梗阻时,跳绳产生的上下震动可能促使结石松动,借助尿液冲刷向下移动,利于通过输尿管排出。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结石较大,嵌顿于输尿管狭窄处或存在明显梗阻,跳绳可能会加重疼痛甚至损伤尿路黏膜。 此外,跳绳需要结合大量的饮水,如每天2000-3000ml的饮水,同时根据结石的位置调整体位。如果结石位于输尿管下段,可以适当用垫脚的方法来进行排石。 建议先经检查,评估结石的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盲目运动。

输尿管结石引发的疼痛常常表现为剧烈绞痛,程度极为严重,可能像刀割一样,难以忍受。 这种疼痛有结石移动,刺激输尿管平滑肌痉挛所致,呈阵发性发作,可向腹股沟或阴部放射,常常伴随有恶心、呕吐、血尿这些症状。不过疼痛程度也与结石大小、位置和个人耐受有关。 如果出现了此类的剧痛,需要及时就医,通过超声、CT等检查明确诊断,避免梗阻导致肾损伤。

前列腺增生如果不治疗,是可以导致膀胱结石的。 真正的前列腺压迫尿道,使尿液排出不通畅,尿液就会积聚在膀胱以内,排不干净。尿液长期滞留,就会引起结晶逐渐集聚,形成结石。 此外,尿液潴留还会增加感染的风险,进一步促进结石的形成。膀胱结石会加重排尿困难、尿痛这些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前列腺增生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定期复查,减少残余量,以预防膀胱结石和其他并发症。

有些结石虽然暂时没有症状,但可能会持续地堵塞输尿管,长期压迫尿道黏膜,导致肾积水、肾功能损伤,甚至引发感染。尤其直径超过6毫米的结石,自然排出的概率低。 没有症状不代表没有危害,需要定期通过超声、CT检测结石的大小、位置和肾区的损伤情况。若结石增大、出现梗阻或者感染迹象,即使没有症状也需要干预,可通过药物或者手术治疗,避免延误,导致不可逆的肾损伤。

长期久坐可能会导致尿频尿急。 久坐时盆腔血液循环不通畅,膀胱受压,引发膀胱充血。同时,久坐可能减少排尿次数,尿液滞留刺激膀胱黏膜,降低膀胱顺应性,从而诱发尿频尿急。 此外,久坐常伴随饮水不足、尿液浓缩等,可能引发尿路感染,进一步加重尿路刺激症状。尤其对于盆底肌松弛、男性前列腺增生和膀胱炎的患者,久坐可能加重症状。建议坐1-2小时后起身运动几分钟,定时排尿,适当饮水,以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

妇科手术以后出现尿失禁,可能和手术相关,但并非所有情况都是后遗症。 手术中如果涉及到盆底组织、尿道周围的结构,比如子宫切除、盆底修复术,可能会导致暂时的损伤。这些损伤支配的膀胱神经,还有牵拉盆腔的盆底肌,会导致空尿的异常,但是多数是暂时的。 此外,术后的疼痛、卧床习惯改变,也可能会诱发这些不适。多数随组织修复和功能的恢复,它可以逐渐缓解。通过盆底肌训练、腰部负重,可以加速这些情况的改善。 如果持续超过3个月,需要排查神经损伤或者手术的并发症,及时就医干预。

前列腺增生手术后,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术后1-2周应适量多喝水,平均在2000毫升以上,以冲洗尿路防止感染; 2、避免剧烈运动、提重物以及防止创面出血;饮食要清淡,避免辛辣食物和饮酒; 3、保持大便通畅,因为便秘会增加腹压,进而可能引起出血; 4、注意观察尿液颜色,若出现持续血尿、尿痛或发烧,应及时就医。 术后可能会短暂出现尿失禁,可通过盆底肌训练改善。应遵医嘱按时拔管复查,并在1-3个月内避免性生活。大多数患者在6周左右可以恢复。规范化的护理能够降低并发症风险。

前列腺增生不会直接变成前列腺癌。它们是不同的疾病,病因和病理机制都不同。 前列腺增生是一种良性疾病,与雄激素刺激和前列腺细胞增殖有关。前列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由前列腺细胞异常癌变引起。然而,两者可以同时存在,尤其是在老年男性中。部分前列腺增生患者可能会合并有前列腺癌。 因此,定期进行PSA检查和直肠指检是关键,这些检查可以排查前列腺是否有癌变。患者不需要因为前列腺增生而过度担忧癌变,但仍需重视筛查,以便早发现异常并及时处理。

多喝水对较小的输尿管结石(直径小于6毫米)有辅助排出作用,能增加尿量,冲刷尿路,帮助结石移动。 但并非所有结石都能靠喝水冲下去。如果结石比较大(超过6毫米)、形状不规则,或位于输尿管狭窄的地方,多喝水难以排出,反而可能因结石梗阻加重肾积水。 即使没有症状,也需要定期检查,结合结石的大小、位置,遵医嘱处理,必要时配合药物或手术,不可仅仅依赖喝水来治疗。

50岁以上的男性并非都逃不过前列腺增生,但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 研究显示,50岁以上男性有50%存在前列腺增生,80岁以上可以达到80%-90%,这与男性雄激素水平变化有关。并非所有人都会出现症状,部分人前列腺虽然增大,但若没有压迫尿道,没有排便困难等表现,则不需要治疗。有家族史、肥胖、缺乏运动等风险因素较高,建议50岁以后定期检查。 如果出现尿频、尿不尽等症状,应及时干预,以延缓病情进展。

轻度尿失禁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改善,甚至治疗好,尤其针对压力性或者是轻度急迫性尿失禁。 关键的调整包括坚持凯格尔运动以强化盆底肌,控制体重以减少腹部压力,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酒精等利尿饮品,定时排尿训练,比如每2个小时排一次尿,以及戒烟,因为戒烟引发的咳嗽可以增加腹压,导致尿失禁。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尿失禁是由盆底肌严重损伤、神经病变等导致的,仅仅靠生活调整是有限的。 建议明确尿失禁的类型,对于轻度且没有器质性病变的患者,规范调整2-3个月可能会见效,如果无效则需要及时到医院看病。

尿酸高的人确实更易患有输尿管结石,尤其是尿酸盐结石。 尿酸过高时,尿液中尿酸浓度升高,易形成结晶并沉积下来,先在肾脏形成尿酸结石。若结石脱落进入输尿管,就可能成为输尿管结石。这类结石患者常伴随有痛风、高尿酸血症,尿液呈酸性。相比其他成分的结石,尿酸结石更容易通过药物溶石治疗,但需控制尿酸水平。 即使没有症状,也需要通过降尿酸、减缓尿液、多喝水预防结石形成。

腰部如果突然剧痛,可能是输尿管结石导致的,但这不是唯一的原因。 输尿管结石引发的疼痛多数为阵发性绞痛,常常伴有恶心、呕吐、血尿,疼痛可以向会阴部放射,改变体位难以缓解。其他原因如肾盂肾炎、肾梗死、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等也可能引起腰痛。 需要结合伴随症状,如有没有发烧、排尿异常、肢体麻木及检查来判断。通过尿常规、泌尿系超声、CT检查,可以进行鉴别。 如果疼痛剧烈,常伴有血尿,输尿管结石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就应该及时就医。

产后尿失禁,如果出现持续超过3个月还没有得到改善,或者出现漏尿增多、影响了生活、伴随有尿频、尿急、尿痛,这些可能合并感染,同时存在盆底脏器脱垂,如阴道下垂等,都是需要及时到医院来看病的。 如果产后在短期以内,比如1-2个月,因盆底肌损伤、分娩压迫出现轻度漏尿是比较常见的,可以通过凯格尔运动等恢复。 如果超过了3个月,没有缓解或症状加重,可能会提示盆底肌严重损伤、神经损伤等,需要通过盆底评估明确病因,及时干预。如果康复治疗还有手术,可以避免长期的不舒服,影响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