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胎儿医学,产前诊断,宫内治疗,复杂性双胞胎治疗,优生遗传咨询
妊娠期高血压的高发人群主要有: 1、过度肥胖是一个高危因素,体重指数超过30时,容易出现妊娠期高血压。 2、如果有家族性高血压病史,比如父母或姐妹们在怀孕前已有高血压,也容易引发妊娠期高血压。 3、长期失眠、精神高度紧张和心理压力大的妈妈,在怀孕期间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的比率也会较高。 4、如果既往妊娠史中有高血压的情况,再次发生复发性妊娠期高血压的比率也会较高。
妊娠糖尿病的高发人群包括: 1、肥胖:如果在怀孕前就已经肥胖,可以通过计算体重指数来判断,如果BMI超过30,就属于肥胖。在这种情况下,怀孕过程中脂肪组织对胰岛素功能有明显抵抗作用,更容易患上妊娠期糖尿病。 2、缺乏活动:如果妊娠期间没有足够的消耗,也容易出现妊娠糖尿病。 3、胎盘激素分泌过度:比如双胎妊娠时,胎盘面积更大,生成的激素水平更高,因此对胰岛素的抵抗能力也更强。 通常在怀孕24周时,孕妇要进行糖耐量实验,但对于肥胖、少动或双胎的孕妇,排查的时间可能会更早。
妊娠糖尿病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影响分娩方式,如果条件适合,可以顺产。但是,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出现羊水过多、巨大儿或胎儿缺氧等情况,可能会增加剖腹产或难产的风险。 因此,妊娠期糖尿病的妈妈如果想要尝试阴道分娩,必须严格控制体重和血糖,并做好胎儿监护。
见红不一定就意味着会很快生产。 见红只是表示子宫下段,尤其是宫颈开始有点松弛,甚至有点不规则的宫缩,这可能导致宫颈管内的胎膜组织和子宫壁分离。从见红到生产,大部分情况下可能会有十几个小时,甚至二十个小时。所以,见红并不一定意味着会那么快生产,但也需要关注。 建议一旦见红,要到医院急诊检查。医生会通过宫颈内口的检查、宫缩和胎心的监测,来帮助判断是否需要住院,或者是否可以回家。
妊娠期高血压的判断主要以血压为标准。 正常情况下,收缩压不应超过140mmHg,舒张压不应超过90mmHg。然而,在妊娠过程中,特别是在20周之后,如果收缩压超过140mmHg,舒张压超过90mmHg,就可以诊断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之后,医生会根据尿蛋白和肝脏功能的情况进一步诊断,以确定是轻症还是重度子痫前期。
预防妊娠期高血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心处在愉悦状态,血管舒张,每天大约需要8个小时的睡眠。 2、科学合理饮食,不挑食,进食各种食物,并且合理配比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避免只吃主食不吃肉,或过度摄取脂肪类食物等不合理的饮食习惯。 3、控制体重,在怀孕过程中增加12-15公斤,避免超重问题。 4、适当的活动也有助于预防妊娠期高血压。
妊娠期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决定了分娩的时间。 一些轻度的妊娠期高血压,如收缩压在140-150之间,舒张压在90-100之间,尿蛋白阴性,且没有其他脏器受损,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足月分娩。 然而,如果病情严重,达到重度子痫前期的标准,例如收缩压达到160或更高,舒张压达到110,尿蛋白每天流失5g以上,或者出现严重水肿、心功能、肾功能和肝脏功能受影响,就需要及时终止妊娠。
妊娠剧吐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单纯是由于怀孕期间激素的影响刺激胃引起的,这种是没有器质性病变的。可以通过补液,即静脉用的补液,帮助过渡剧吐时间。补液中可以加入高能量的糖、盐或者一些能量合剂,以改善酮症。大部分情况下,过一段时间以后,妊娠剧吐就会自行改善。 然而,还有一类剧吐可能是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例如本身有胃炎、胃溃疡或者甲亢进。对于这类情况,就需要针对原发的病因进行治疗。如果是胃炎,可以给予胃黏膜保护剂或者抑酸药,以对抗剧吐反应。如果是由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可以给予甲亢药物,以对抗妊娠剧吐反应。
大部分情况下,如果孕妇的血糖控制得好,对她们的影响其实并不大。但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微小血管硬化或痉挛,进而引发供血不足。供血不足可能会引起高血压等问题,还可能导致胎盘供血不足,从而造成胎儿缺氧。 然而,也有一些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因为饮食控制过于严格,容易出现低血糖。低血糖实际上更加危险,因为它可能导致突然晕厥、丧失意识,甚至窒息。 因此,在妊娠期,如何控制好血糖,既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是非常关键的。
妊娠期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抵抗、激素水平上升以及体重增加和脂肪组织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妊娠期糖尿病是一种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这种胰岛素抵抗是由妊娠过程中胎盘组织产生的雌激素、孕激素和胎盘泌乳素等激素引起,这些激素会对抗生理性胰腺分泌的胰岛素功能,导致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或功能障碍。此外,妊娠期由于脂肪堆积,脂肪组织或其他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这也是导致糖尿病的原因之一。
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方法,是在怀孕的24-28周之间,会进行一项名为OGTT实验的检查,其中文名为糖耐量实验,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孕妇需空腹到医院进行第一次抽血,这称为空腹血糖。随后,孕妇需在15分钟内喝完75g葡萄糖水。喝完后1小时再进行第二次抽血,以测量1小时后的血糖水平。最后,在喝完糖水2小时后,进行第三次抽血。如果三次检测中,空腹血糖超过5.1,1小时血糖超过10,2小时血糖超过8.6,任何一个指标达到或超过上述标准,即可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
胎盘钙化也就是胎盘纤维化,指的是胎盘表面出现白色纤维素组织聚集的现象。这种变化并非真正的钙化,而是钙盐沉积的结果,通常是由小血管和间质老化引起的。 在正常情况下,妊娠后期或分娩时,胎盘会出现一度或二度的钙化,这是胎盘生理性成熟的正常标志。然而,如果超声检查显示胎盘钙化达到三度,这表明胎盘老化或功能严重下降,可能需要考虑提前分娩,以避免因供血不足导致胎儿缺氧的问题。
绝大多数妊娠期糖尿病是特发于妊娠期的,与妊娠期间的激素水平和体重增加有关。当妊娠结束,激素水平恢复正常后,绝大多数妈妈的糖尿病症状就会消失。 然而,需要提醒的是,曾经出现过妊娠性糖尿病的妈妈们,根据研究,有60%-70%的可能性在年纪增长后会发展成2型糖尿病。因此,持续性的血糖监测和体重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是所有的双胎妊娠都会早产。尤其是在我们医院,如果进行了很好的孕期监护,绝大多数双绒毛膜双胎的妈妈还是可以在37周以后足月分娩的。但是,总体来讲,双胎的早产率是普遍偏高的。我们做过统计,双胎的早产率可以高达60%。原因之一是子宫过度膨胀后,很多妈妈会有频繁的子宫收缩,造成宫颈缩短,形成早产。当然,也有一些妈妈因为个子比较矮或者相对来说比较肥胖,腹腔的容受性会比较小,所以出现早产的风险。另外,由于双胎带给妈妈的血压增高、糖尿病等风险,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医源性早产。所以,总体来讲,不是每一个双胎妈妈都会早产。
妊娠期子痫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妊娠期高血压状态,指的是血压升高到一定程度,导致脑血管破裂、痉挛收缩,进而引发抽搐、昏迷和意识丧失。在某些情况下,患者甚至可能出现窒息,同时,由于痉挛导致的缺氧,胎儿可能在宫内死亡。
妊娠糖尿病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控制好体重,并适当运动。 1、控制体重:在怀孕期间,保持合适的体重增长非常重要。正常情况下,如果是单胎,整个怀孕过程中,体重增长最好能控制在12-15公斤。 2、适当运动:怀孕期间,要保证一定程度的能量消耗,不能因为怀孕就完全在家安胎,什么也不做。这样做不仅会导致体重增加过重,而且没有能量消耗,产生胰岛素抵抗的物质就会占主导作用,从而可能引发糖尿病。
孕妇在妊娠晚期出现水肿其实是很常见的现象。主要原因是随着子宫的增大,它会压迫下肢,包括腹主动脉以及髂内和髂外静脉,导致静脉回流不畅,进而引起下肢回流阻碍和水肿。对于这种情况,解决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由于孕妇的肚子已经非常大,不建议平卧,而应尽量侧卧,或者侧到一定角度,比如15度到20度,以避免子宫直接压迫到静脉。 其次,可以适当进行下肢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可以请家人帮忙,或者使用理疗、气压泵等方法,以改善血液循环。晚上睡觉时,也可以把下肢抬高一些,以帮助静脉回流,从而减缓水肿问题。 此外,还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利尿食物,例如玉米须煲水,它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对排解下肢水肿也有一定帮助。 最后,如果发现下肢除了水肿外还有静脉曲张,建议穿弹力袜,这将进一步改善下肢的静脉回流。
妊娠糖尿病产后血糖仍然偏高,说明已经超出了妊娠期糖尿病的范畴,可能是持续性的1型或2型糖尿病。这时,患者不应仅限于产科就诊,而应转诊至内科或内分泌科,以便对饮食和血糖进行相应的监测。 需要注意的是,产后血糖控制的标准,可能与怀孕期间的标准不同,有时内科医生可能会设定更为宽松的标准,不会那么严格。此外,在用药方面,由于不再受怀孕胎儿的影响,内科医生会有更多选择,可以使用多种新型降血糖药物,包括口服药物,这样也更方便控制血糖。
怀孕期间感染弓形虫的症状是非特异性的,它们可能类似于普通的流感感冒。具体来说,这些症状可能包括喉咙痛、低烧或鼻塞等。 由于母体的抵抗能力,正常情况下,弓形虫感染会在大约一个星期内消失,类似于感冒的症状也会随之消失。因此,弓形虫感染对母体本身影响不大。然而,最令人担忧的是弓形虫感染通过母体传给胎儿,导致胎儿宫内感染,进而可能造成耳聋、视盲或肝脏和脑神经损伤。 由于弓形虫感染的症状不典型,如果在怀孕早期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建议去医院进行筛查。医生可以通过外周血进行优生10项或Torch抗体试验,以判断这次感冒是否由弓形虫引起,或者是否伴有风疹或巨细胞病毒感染。
如果已经发生了妊娠期高血压,首先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建议妈妈们自己在家里配备一个血压计,以便每天早上起床后、中午和晚上吃完饭后各测量一次血压,从而掌握血压的变化。 其次,听从医生的建议规范性管理。一旦出现妊娠期高血压,医生可能会要求妈妈每隔1-2星期回医院进行一些相应的排查,例如尿蛋白排查,以及血压的变化程度,甚至包括肝功能和肾功能的检测,判断是否需要使用降压药。医生会根据妈妈血压的增高程度以及各个器官损伤的程度来决定使用哪些药物,以及用药的强度和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