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胃肠良恶性疾病腹腔镜微创治疗及相关新技术、相关基础研究。
食管裂孔疝指位于膈肌食管裂孔的胃部向上移动,或者是腹腔内其他脏器通过食管膈肌裂孔进入到纵隔出现的疾病,当食管裂孔周围的肌肉和组织松弛或变形时,胃就可能从腹腔内深入到胸腔纵隔形成食管裂孔疝。 当食管裂孔疝出现症状时和胃食管反流病相似,比如胸痛、胃酸反流、反酸、嗳气、吞咽困难、咳嗽等。
胃息肉有一定的复发概率,主要通过以下几点预防胃息肉的复发: 1、是由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需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治疗。 2、增生性息肉或腺瘤性息肉,切除后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可减少复发的风险。 3、术后要做到定期随访,早发现、早治疗。
目前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常用的方法主要有: 1、血清学检测:常用的有ELISA和免疫荧光法等。 2、尿素酶呼气试验:通过尿素酶水平变化判断。 3、胃镜检查:若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黏膜的形态可能和正常的胃黏膜不一样,甚至会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病变。 4、PCR检测:通过扩增幽门螺杆菌的DNA检测。
胃息肉怎么处理要判断它的性质。 1、不需要处理:炎性息肉或者是有一些很小的增生性息肉,没有什么症状,可以观察,不需要特别处理,但需要1-2年复查一次胃镜。 2、需要处理:腺瘤样的息肉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胃癌,如果早期发现、没有进一步发展、体积比较小时进行干预,发展成胃癌的可能性是非常低。
胃食管反流引起咽喉部不适的原因如下: 1、胃酸刺激:胃酸反流到食管和喉咙时受到刺激导致。 2、损伤黏膜:长期的胃食管反流会导致食管壁和喉咙的黏膜组织受损而引起。 3、引发相关过敏反应:胃食管反流的物质进入喉咙可能导致喉咙痒和不适感。 4、喉部肌肉痉挛:可能会由于酸性物质的刺激出现喉部肌肉的痉挛引起。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不能够自愈。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目前在国内较高,如果检测是阳性,多数是需要通过药物治疗,主要是抗生素、PPI、铋剂的四联疗法,转阴率也较高。 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药物的方案也较多,一种方案不行可以换另外一种,出现感染一定要规范治疗且规范复查,才能知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的状态怎么样。
微创手术术后粘连也肯定会存在,但微创手术的粘连程度比开放的手术要小得多。这是因为微创手术是通过很长的器械在腹腔内进行操作,渗出、创伤相对而言比开腹手术要小很多。 另外开腹手术切口比微创手术要大,有时候切口下方就容易出现粘连,导致小肠就贴在切口下方,相比而言微创手术这种情况的发生几率就会小很多。
结肠癌侵犯到的浆膜层,即T4a,根据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情况,可分为2B、3B、3C期及4期。若属于中晚期,术后需进行联合化疗,预后相比于早期发现的结肠癌较差。 结肠癌的分期根据有3个指标: 1、T分期:指原发肿瘤的情况。2、N分期:指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3、M分期:指远处转移的情况。
结肠癌肝转移症状以原发灶症状为主,肝转移癌结节较小时无症状。随着转移病灶增大,可出现上腹或肝区不适或隐痛,病情发展则出现乏力、发热、体重下降等,晚期病人可出现贫血、黄疸、腹水等。有些患者通过查体可以扪及到肿大肝脏或是触及坚硬癌结节。 结肠癌远处转移主要是肝脏,约50%患者会发生术前或术后肝脏转移。
胃息肉切除术后需注意合理膳食、保证充足的休息。 1、合理膳食:术后6-8小时内需要常规禁食,肛门排气后正常,可进食温流质的食物。若24小时后可进食半流质食物。术后3天内以富含营养的软食为主,忌辛辣食物。需严密检测血压、心率。 2、保证充足的休息:需保证充足的休息,可适度进行体育锻炼,遵医嘱定期复查。
胃息肉需不需要手术,明确病理类型后才可判断。 1、胃底腺息肉或炎症纤维性息肉:有症状时,则考虑内镜下息肉切除,无需随访。 2、增生性息肉: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则应完全根除,每年复查一次胃镜,若息肉持续存在且大于0.5厘米,建议内镜下息肉切除,一年后胃镜随访。 3、腺瘤性息肉:条件允许需一年后胃镜随访。
胃息肉会导致幽门梗阻。 若息肉长在幽门位置有可能脱入幽门管,从而导致幽门梗阻引起胃绞痛、剧烈呕吐。 胃息肉早期多无症状,有症状时表现为上腹隐痛、恶心、呕吐等,可能引起胃出血,若出血量大严重时引起失血性的休克。息肉大时可引起吞咽困难、幽门梗阻等危害。此外,长在邻近贲门的胃息肉可导致吞咽困难。
结肠癌早期症状的自查,要特别关注排便习惯或大便性状改变。 部分早期结肠癌的病人,可合并排便次数增加或腹泻现象,大便中可含有血、脓或者黏液。结肠癌早期病人还可伴有腹部不适或隐痛等。 年龄在40岁以上且出现了排便习惯改变的病人,需及时进行肠镜检查。发现肠内病变的情况下,必要时还需进行病理检查。
结肠癌的术后护理要点如下: 1、行1期手术切除并行肠吻合的患者术后要禁食禁饮,视恢复情况逐渐恢复饮食,注意高营养低渣饮食, 2、行造瘘患者在术后24小时内即可逐渐开始恢复饮食。 3、所有患者均需密关注腹腔引流情况。 术后患者可早期下地活动,积极咳痰排痰,避免压疮及深静脉血栓形成,需多模式有效镇痛。
增生性息肉是慢性炎症刺激导致上皮过度再生的结果,见于慢性炎症性疾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恶性贫血、胃溃疡及胃肠造口吻合术部位。 通常无症状,可能保持稳定、逐渐增大或随着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而消退。有症状的个别息肉最可能发生消化道出血。极少数情况下会导致间歇性梗阻。 大于0.5厘米的增生性息肉应完全切除。
内镜全层切除术本身就是要将胃壁切穿,达到切除肿瘤的目的,可能导致术后再次出现胃穿孔。 高频电凝切除法、内镜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手术方式不会将胃壁切穿,但仍有出现胃穿孔风险,这与息肉大小、形态、生长部位有关。切得越深,出现穿孔可能性增加。 部分有糖尿病患者,服用药物可能导致术后穿孔风险增大。
增生性胃息肉一般不会自愈。 胃息肉的治疗方式有很多,治疗方式的选择与息肉的性质、大小、部位相关。目前都采用微创方式进行治疗,主要包含内镜治疗、手术切除、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内镜治疗主要的是采用高频电凝切除法。 目前手术切除也都是采用腹腔镜手术方式,其创伤比较小,术后患者恢复也比较快。
结肠癌手术后引起肠瘘的原因如下: 1、年龄:高龄患者全身情况相对较差, 且多合并有血管硬化、糖尿病等疾病。2、肥胖:术中暴露差且有张力压迫影响血供。3、术前肠道准备不理想。4、全身营养状况差。5、盆腔引流不畅。6、吻合口张力大。 肠瘘是影响直肠癌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率和肿瘤相关生存率的危险因素。
结肠癌术后肾积水原因有: 1、肿瘤侵犯或术中牵拉等原因导致输尿管变形。 2、术后肿瘤转移压迫、侵犯输尿管导致肾积水。 术后淋巴结转移或腹腔种植转移会导致输尿管狭窄,腹部增强CT、排泄性尿路造影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长期肾积水可导致肾衰竭,故需及时诊治。牵拉或损伤导致输尿管狭窄可通过手术、放置支架治疗。
结肠癌和息肉的区别如下。 结肠息肉是从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的临床诊断,腺瘤性息肉有恶变倾向。 结肠癌起源于结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病理大体分型有隆起型、浸润型和溃疡型。内镜下形态不规则,呈菜花状伴溃疡或呈溃疡改变、质脆易出血,可致肠腔狭窄、肠管僵硬。 息肉和结肠癌的鉴别金标准是病理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