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胃肠良恶性疾病腹腔镜微创治疗及相关新技术、相关基础研究。
胃息肉切除后有并发症的可能性极低。主要的并发症有以下几个: 1、出血:胃息肉进行切除后胃的表面有创面,可能会出现出血。 2、穿孔:有些广基息肉需做ESD切除,即黏膜下切除,可能会导致穿孔,可能性非常低。如果出现穿孔,通过外科的微创手术方式,进入腹腔内进行手术缝合治疗。
胃息肉会复发,不同类型的息肉,复发的风险不一样。 1、炎性息肉经过药物治疗,可能会得到一定的缓解,若再次出现炎症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会复发。 2、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需要通过手术的方式,就是内镜下切除,需要做到定期随访。有些比较大的多发性息肉,需1-2年复查,因为有再次复发的风险。
胃食管反流病与饮食有一定的关联性。一些食物和饮料可导致胃酸分泌增加,从而引起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如: 1、酸性食物和饮料:大量的饮醋、酸奶、酸性饮料等。 2、辛辣食物:如辣椒、芥末等。 3、咖啡、茶、巧克力等甜食,有可能会刺激胃酸分泌过多导致。 4、脂肪和油腻食物:如炸鸡、肥肉等。 5、酒精、吸烟。
胃息肉最主要的治疗方式肯定是手术切除。具体的治疗要看引起的原因是什么: 1、药物治疗:炎性息肉可能是胃内出现炎症,大多数患者可能会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这时使用药物治疗。 2、手术治疗: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如果体积比较大,建议通过外科手术治疗,现在主要是通过内镜下的切除。
幽门螺旋杆菌和怀孕是没有相关性。因为它主要的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通过消化道、口腔、被幽门螺旋杆菌污染的食物进行传播。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生素,很多抗生素在说明书都写明有可能对胎儿、胎儿的智力,甚至胚胎发育会有一定的影响。若在怀孕期间一定要告诉医生,让医生进行判断选择合适的药物。
胃息肉和胃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疾病。胃息肉是一种良性疾病,胃癌是一种恶性疾病。 1、胃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胃癌的关系并不大,一般不会变成胃癌。 2、腺瘤样息肉:有可能会导致胃癌的发生,需在发现的同时把它扼杀在萌芽之中。所以,如果做胃镜检查发现有息肉,在内镜下处理就可以避免进一步发展成胃癌。
预防幽门螺旋杆菌要知道它的传播途径。 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主要是由于进食幽门螺旋杆菌污染的食物、饮水或东西导致。避免的途径有: 1、从饮食、生活习惯控制:做好个人卫生,在外面就餐时尽量使用公筷。 2、分餐制:比如家庭成员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没有分餐吃,患者极有可能会传染给其他人。
胃食管反流的检查有以下几种: 1、胃镜检查:能检查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炎症、溃疡等病变。 2、食管PH测定:评估胃酸反流的程度和严重程度。 3、食管蠕动功能的测定:测量食管蠕动的频率和强度,以评估食管运动是否正常。 4、X线检查:口服钡剂检查。 5、心电图:排除性诊断,因为胃食管反流可能会出现胸疼。
胃癌早期没有任何症状。如果出现上腹部不适的症状,比如恶心、呕吐、出血、消瘦等症状,多半已经进入到进展期。 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在做常规体检时把胃肠镜作为体检项目进行检查。 肠镜检查发现的可能是息肉早期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进一步发展成胃癌。另外有族史的人群,也需要警惕胃癌发生的风险。
需要定期体检以早发现胃癌的人群主要有: 1、有症状:出现反酸、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短时间内出现贫血、消瘦的人群。 2、有胃癌家族史:和遗传有一定的相关性。 3、经常大量饮酒、抽烟的人群。 4、做了胃部手术:因良性疾病做了手术后存在残胃的人群。 5、术后需定期的随访、观察有没有胃癌复发的可能。
幽门螺杆菌简称HP感染,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细菌,可以在胃黏膜表面寄生和生长。也是人类已知的胃黏膜定植菌,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幽门螺杆菌感染多通过口腔、呕吐物、粪便、食物等途径传播,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若有这些症状需警惕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
胃食管反流病的复发率因人而异,与治疗方法、生活方式、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有关。国外研究表明,胃食管反流病的复发率在治疗后一年内可高达50%左右,不同的研究数据可能不一样。 因此,治疗后避免大餐和过饱,尽量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和饮料,控制体重和避免抽烟等。若症状再次加重应及时就医并接受规律的治疗。
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期间不建议喝酒。具体分析如下: 1、饮食的调节:戒烟、戒酒对于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能起到比较积极的作用。 2、在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期间,需使用特殊的药物就是抗生素,如果喝酒可能会出现相关的一些副反应,有时候会危及生命。 所以,患者需要重视、警惕,在治疗期间一定不要喝酒。
胃癌的放疗对身体的影响主要有: 1、肿瘤较大:患者出现进食困难不一定和放疗有关系,和肿瘤的本身有关系。如果肿瘤刚好位于食管胃结合部,可能会导致食管比较僵硬,出现吞咽困难。 2、可能会导致穿孔、出血等情况的出现。 胃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就是手术治疗,不管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治疗效果较好。
胃息肉的切除手术,风险极低风。 现在主要是通过内镜下对胃息肉进行切除,有些大一点的广基息肉做EMR或ESD等切除。具体的风险有以下几个: 1、切除后出现出血:因为必定会对胃表面进行操作,会有损伤,可能会出现出血,但发生率非常低。 2、穿孔:广基息肉因为切得较多和较深,需警惕导致穿孔,可能性也非常低。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时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1、生活习惯:如果已经出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一定要警惕,建议分餐制,因为有可能通过饮食将细菌传染给其他没有感染的人。 2、进食清淡、较松软、易消化、富含高纤维的食物。 3、戒烟、戒酒:因为在治疗期间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是禁止喝酒的。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时需要避免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1、避免损伤胃黏膜的药物:比如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导致胃黏膜的损伤,甚至出现胃溃疡的发生。 2、影响人体肌体抵抗力的药物:特别是肿瘤在化疗期间,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避免。这时候医生需要权衡利弊关系,做出比较专业的判断,给患者提供比较好的建议。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大部分患者通过一次治疗可以转阴(痊愈),具体分析如下: 1、腹部不适的症状出现缓解。 2、通过复查碳-14或碳-13呼气试验是阴性,即治愈。若治疗后复查仍是阳性,需换另外一种药物治疗。 3、遵医嘱改善生活习惯,比如避免饮酒、抽烟,使用公筷等生活习惯的改变。
胃癌的复发率有多高主要和患者年龄、身体状况、肿瘤的分期以及做完手术后有没有规律的治疗是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早期胃癌经过规律治疗以后,复发风险非常低。如果是进展期胃癌,比如三期胃癌,手术切除后,给予规律的治疗,比如化疗、放疗,甚至现在效果比较好的免疫治疗等,和以前的数据相比,复发的风险也是降低了。
幽门螺杆菌目前在国内的感染率接近50%,感染途径主要包括: 1、口腔-口腔途径:主要是通过唾液、共进餐食,将幽门螺杆菌传染给其他人。 2、口腔-胃肠道途径:通过口腔中的幽门螺杆菌通过咽喉部、食管,进入胃部,并在胃黏膜内繁殖导致感染。 3、粪-口途径:通过摄入被幽门螺杆菌污染的食物、水等途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