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胃肠良恶性疾病腹腔镜微创治疗及相关新技术、相关基础研究。
得了胃癌还能吃东西。 胃腔其实是非常大的,如果是早期胃癌甚至进展期胃癌,很多患者是没有任何症状的。如果是长在胃体,它本来管腔就很大,那么很多患者是没有任何症状的,所以说即使能吃能喝,依然有可能是胃癌。 现在也建议病人做胃癌的早筛,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在体检项目里把胃肠镜检查加进去,起早期筛查作用。
息肉不一定会变成癌。有些腺瘤样息肉,有可能发生成癌。炎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其实不会发展成癌。 息肉和癌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癌的发生是由多因素导致的。腺瘤是良性的,早期切除就不会变成癌。若任由不管,腺瘤样的息肉会越长越大,进一步发展成胃癌。 虽说息肉和胃癌是不一样的概念,但若发现息肉,还是要引起重视。
胃癌手术方式的选择和肿瘤的分期有很大的关系。 要明确胃癌首先要做胃镜检查,通过胃镜检查可以看到肿瘤到底浸及胃的哪一层。若只局限于黏膜层,没有浸及黏膜下层,可以在内镜下进行肿瘤的剥除,如ESD剥除术。 若已经成为进展期癌,需要做胃癌根治术。胃癌根治术常规选择微创手术,如腹腔镜手术切除和机器人手术切除。
比较小的间质瘤可以只观察,不一定需要发现胃底间质瘤就要做手术。 有些间质瘤只有0.2、0.3cm,每年复查胃镜检查发现大小没变化,这类人群不需要做手术切除。 若没有切除间质瘤,建议每年做检查,看肿瘤有没有变化、增大。另外有些胃底间质瘤在手术切除后,也建议每年复查,每年复查是肿瘤切除后的标准随访时间。
胃癌手术要切掉多少胃,主要是根据胃癌的肿瘤的位置决定的。 胃癌手术方式主要根据胃癌的具体分析来决定,如胃镜发现胃癌肿瘤只是浸及黏膜层,甚至不需要做胃切除,只需做内镜下肿瘤剥除。 进展期胃癌选择胃癌根治术,切除的范围、部位根据肿瘤所在的部位来决定。肿瘤在胃窦需要做远端胃切除,范围距肿瘤边缘3-5cm。
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不一定会引起胃癌。虽然WHO明确把幽门螺旋杆菌列为一类致癌物质,但不一定会导致胃癌。 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导致胃癌发生的可能性非常低,所以大家也不用担心。 虽然非常低,但若出现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且有腹部不舒服,要进行规律治疗,做胃肠镜检查看胃道粘膜有没有出现萎缩性变化或早癌倾向。
胃除了胃癌还有其他恶性肿瘤。 胃淋巴瘤或者胃神经内分泌肿瘤,还有胃肠道间质瘤,都有可能会出现在胃腔里。虽然胃肠道间质瘤并不以良恶性区分,但若间质瘤体积大,甚至出现出血、核分裂象大于5,那么危险度也是非常高的。 胃的肿瘤也非常多,恶性肿瘤最主要就是胃癌,还有胃淋巴瘤。
胃癌比较容易出现的转移是淋巴结转移。出现淋巴结转移有以下措施: 1、清除可能出现转移的淋巴结。 2、切除后,周围淋巴结还有胃的肿瘤也会送到病理科去做进一步检查,看这个区域淋巴结有多少枚阳性,就是有多少枚淋巴结的转移,也为后续的肿瘤和胃癌的分期提供比较准确的分期标准。
肠易激综合征的缓解措施有: 1、保持心情舒畅。2、规律饮食。一定要健康地饮食,不要暴饮暴食。 因为饮食习惯还有饮食结构不健康,比如三餐不规律,还喜欢吃一些辛辣的食物、饮酒、抽烟,都有可能导致肠易激综合征。而且工作、生活压力相对比较大,生活节奏也比较快,所以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率也是比较高的。
查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需要立即治疗。 目前的治疗是比较规范的四联疗法,有些甚至用三联疗法,最主要的治疗是杀死胃腔里的幽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旋杆菌其实就是细菌,可以用一些抗生素进行治疗,然后起到杀菌的作用。 治疗以后一定要复查,吃了抗菌素后,幽门螺旋杆菌不一定能够达到100%的清除。
把胃全切了以后还能吃东西。 因为胃只是起仓库或搅拌机的作用,我们吃下去的这些食物,经过食管到胃腔后,在胃腔储存。胃的蠕动可以起到食物的初步消化作用,人体真正用来吸收营养的器官是小肠。 因为小肠是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所以说即使把胃切了以后,我们可以照常吃东西,也一样会对营养素进行吸收。
胃肠功能紊乱,在很早以前也把它叫做胃肠道的神经官能症,它其实是排除了很多器质性的病变以后,对胃肠道不适所下的诊断。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的原因有: 1、情绪、饮食变化。如果是在短时间内出现情绪很大的波动的话,那么就有可能出现胃肠功能紊乱。 2、进食生、冷、硬、比较辛辣的食物后,可能会出现腹胀、腹泻。
缓解胃癌患者的疼痛有以下措施: 1、若出现上腹部疼痛,胃黏膜出现病损后,出现了胃溃疡的疼痛。这种疼痛可以用胃黏膜保护剂,或止痛药这些药物可以明显缓解疼痛。 2、出现四肢或者脊柱的疼痛,警惕是否出现骨转移。若出现骨转移只能用止痛药,或针对骨转移的特殊药物进行治疗,经过综合性治疗才能对疼痛起缓解作用。
癌症不会首选做PET-CT的检查。 胃癌想明确或最准确地诊断是不是胃癌的话,首先做胃镜检查,因为胃镜可以更清楚地知道胃上有没有肿瘤,在胃镜下取活检然后进一步明确。 PET-CT检查主要根据糖代谢的程度不同决定,比如怀疑肝转移、肺上转移,通过普通腹部增强CT没达到100%明确,考虑做PET-CT检查。
反流性胃炎不是胃癌前兆。反流性胃炎和胃癌是两个不一样的疾病。 反流性胃炎是胆汁反流到胃腔里面以后,对胃黏膜进行损伤而导致的病情变化,它和胃癌是不一样的。胃癌是胃黏膜层,和胃的上皮组织发生了癌变。 反流性胃炎和胃癌有一定的联系,因为反流性胃炎导致胆汁通过幽门口反流到胃腔。
糜烂性胃炎不一定会引起胃癌。出现糜烂性胃炎和外界因素相关,具体有: 1、饮酒或者吃辛辣食物。食物刺激可能导致胃粘膜出现糜烂。 2、情绪变化。出现应激状态可能导致胃黏膜出现糜烂、出血等。 由糜烂性胃炎导致胃癌的发生几率是非常低的,除非患者本身有萎缩性胃炎,或者局部出现肠上皮化生,甚至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后肯定需要复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根治,但复发率也较高。 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后需在生活习惯、饮食方面,特别是在外面避免吃垃圾食品,尽量采用分餐制度,多用公筷,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的标准有以下几点: 1、若成年人不管是否出现症状检测是阳性;有症状的患者,比如腹痛、胃部不适,即使检查结果是阴性,都需药物治疗。 2、感染程度: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较轻时,通过药物治疗根治效果较好,若治疗后复查还存在阳性,这时可能就要调整治疗方案。
胃息肉手术后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饮食:特别是一些息肉较大,切得较多的人群,建议术后禁食禁饮,让胃的创面进行修复。如果只是小息肉,切除不是特别多,术后可以让患者进食流质的东西,但一定要忌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2、一定要坚持服药物:比如抑酸药、抗生素,这些药物对术后疾病的治疗也非常重要。
早期胃癌是否会切掉大部分胃,根据胃癌的分期决定。具体分析如下: 1、早期胃癌:只是局限于胃黏膜的,没有发现胃周淋巴结肿大、胃周淋巴结转移,不需要切胃。 2、进展期胃癌:需要外科做根治性手术,不只要切除肿瘤,还要对胃淋巴结进行清扫。有些早期胃癌已经浸及到黏膜下层,建议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