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对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如颅脑损伤、脑肿瘤、脑血管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 1、肢体功能训练。过被动或主动运动,对上、下肢肌肉进行训练。 2、言语功能训练。通过发音、吐字、词句练习,帮助恢复语言功能。 3、认知功能训练。通过记忆游戏、阅读、计算,提高认知能力。 4、吞咽功能训练。通过调整饮食、训练咽喉部肌肉,恢复吞咽功能。 5、心理疏导。
颈动脉斑块与脑供血不足有密切的关系。 颈动脉斑块是脑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颈动脉斑块形成会使得颈动脉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导致脑供血不足。 斑块逐渐增大或发生破裂会导致血栓形成,进一步堵塞颈动脉,严重影响大脑血液供应。 上述情况容易出现头晕、头痛、眩晕、一过性黑蒙、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症状加重。
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较高。 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在100-200/100,000左右,也就是说每10万人当中,有100-200人死于缺血性脑卒中。 脑卒中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目前脑卒中死亡是国内人口死亡的第一位因素。而缺血性脑卒中在脑卒中里占了绝大部分,因此,缺血性脑卒中来讲死亡率非常高。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平时要注意: 1、按照医生建议进行药物治疗。2、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3、健康饮食。摄入水果、蔬菜、全谷物等。4、适度体育运动。如散步、游泳、慢跑、骑自行车或做瑜伽等。5、戒烟、限酒。6、药物和治疗副作用。7、定期复查和随访。8、对紧急情况的判断。卒中发作,要及时就医。
颈动脉斑块的检查方法主要包括: 1、血管超声。观察斑块厚度、特征、位置,检测动脉狭窄程度。2、血管成像。显示斑块和血管形态。3、磁共振血管成像。提供斑块大小和成分等信息。4、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血管狭窄、颅内血供情况。5、神经系统检查。包括语言、意识、运动、感觉功能等。6、听诊。7、实验室检查。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法包括: 1、溶栓治疗。常用药物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见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3、抗凝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华法林、肝素等。4、血管扩张药物治疗。如硝酸甘油、奈必洛尔。5、一般治疗。包括降颅压、气管插管。6、取栓治疗。7、调脂、降脂。8、康复治疗。
颈动脉斑块病人需要注意: 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三高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按时吃药。2、改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平衡饮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3、遵医嘱用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他汀类药物。4、定期复查和体检。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监测血脂、血糖等情况。5、避免剧烈运动。6、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人群包括: 1、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高血压会让血管壁变薄,糖尿病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导致血管内皮损伤。3、高脂血症患者。会引起血栓。4、长期吸烟的患者。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5、肥胖人群。肥胖会导致代谢紊乱。6、家族遗传史人群。7、年龄高的人群。
颈动脉斑块需要注意: 1、积极治疗原发病。2、改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平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适当进行体育锻炼。3、遵医嘱用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他汀类药物。4、定期复查和体检。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通过查血了解血脂、血糖情况。5、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会导致斑块脱落。6、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颈动脉斑块的症状分为: 1、早期斑块较小时没有症状。2、脑部缺血、梗塞。出现头晕、头痛、眩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症状。3、运动功能障碍。出现一侧肢体瘫痪、面部或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4、语言功能障碍。5、眼部症状。如一只或两只眼睛看东西模糊。6、斑块脱落、脑血栓形成也会导致上述相似症状。
出血性卒中的诊断方法有以下几种。 1、颅脑CT,可以无创、快速的检查,清楚的显示颅内有没有出血。 2、腰椎穿刺,是诊断颅内出血比较快速、准确的方法。 3、颅脑的核磁共振。 另外,确定出血性卒中后,还要进一步找出血性卒中的原因,用得最多的检查是脑血管筛查,包括脑血管造影、CT血管成像、核磁血管成像等。
出血性卒中的预后,总体不是特别理想。 出血性卒中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再出血高。 出血性卒中预后不好,要根据病因做好控制,如高血压引起的出血性卒中,在后期要控制好血压,如果是凝血功能引起的卒中,一定要监测好凝血机制,如果是脑梗后的出血,一定要监测好脑梗的情况。
颅内动脉瘤在颅内血管的任何部位都可以发生。 最常好发部位在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分叉部,颈椎动脉交通段。在后循环、后颅窝的血管分叉部位也容易出现。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的血管,因为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血管壁比较薄弱,如先天性发育异常,后天性对血管壁的破坏,在血流的冲击下形成囊性凸起。
颅内动脉瘤一般不会遗传。 但是,形成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会遗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这些疾病有遗传的倾向。 部分颅内动脉瘤有遗传的倾向,如家里有多发颅内动脉瘤的病人,可能会有一些遗传的倾向,主要是因为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有遗传的倾向,导致家族容易出现动脉瘤,表现为有遗传的倾向。
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属于显微外科的操作。 在显微镜下把颅内血管异常部位的动脉瘤暴露出来,用很小的夹子把鼓起的泡夹住,不再出现动脉瘤继续膨大甚至破裂出血的风险,从根本上把动脉瘤的危险因素解除。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血管上囊性的膨起或凸起。处理方案有两类,一类是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一类是脑动脉瘤的开颅夹闭术。
高血压是出血性卒中当中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 高血压病人平时控制好血压对预防出血性卒中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 高血脂、高血糖、缺乏锻炼、肥胖及其他因素也是危险因素,包括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吸烟、饮酒、情绪波动等。 平时要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不熬夜、不吸烟、不饮酒、适当锻炼、控制体重。
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区别如下: 1、概念不同。出血性卒中指颅内出血,缺血性卒中指颅内、脑组织、大脑的缺血。 2、病因不同。出血性卒中有高血压、脑血管病、凝血机制异常、脑肿瘤卒中、脑梗等引起。缺血性卒中是房颤、血管粥样硬化或血栓脱落引起。 3、临床表现不同。出血性卒中表现急,缺血性卒中进展比较缓慢。
出血性卒中病人康复期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原发病的继续治疗。如高血压病人要规律服药监测血压,避免二次出血。 2、并发症的预防。出血性卒中病人容易出现营养的匮乏,要加强营养的补充。长期卧床的并发症,要多翻身、拍背、活动肢体。 3、肢体功能康复锻炼。出血性卒中病人后期肢体功能康复锻炼非常重要。
出血性卒中非常紧急,需尽快就医。 如果出现口角歪斜或言语功能障碍、肢体无力、一侧偏瘫等情况,需尽快送到医院处理、治疗。 送到医院前或在家里出现呕吐、肢体抽搐等情况,应注意防止病人误吸。所以,如果病人有呕吐,在家里要把病人侧卧,让病人的呕吐物能够呕出,不要留在口腔。另外,要保持病人的呼吸道通畅。
脑动脉瘤处理治疗后,较少有病人复发。 颅内动脉瘤的处理方案有开颅动脉瘤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 开颅夹闭的动脉瘤,复发率相对更低,100个可能只有零点几个或1-2个复发。介入栓塞的复发率相对要高一些,但复发率相对手术较低,可能100个里面多1-2个。 总体而言,脑动脉瘤治疗之后,再复发的情况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