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胃肠外科、肝胆胰外科、腹壁疝外科、甲状腺和乳腺良恶性肿瘤、肛肠疾病的诊治等。
胆囊切除术后不会没有胆汁,因为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 肝脏是一个工厂,而胆囊则是加工和储存胆汁的仓库。我们摄入的食物进入消化道后,一些脂肪会诱发胆囊收缩,使胆汁排入消化道,促进消化。胆囊的主要作用是储存和浓缩胆汁。胆囊切除术后,虽然失去了储存胆汁的仓库,但肝脏这个工厂仍在,因此肝脏会继续分泌胆汁,胆汁也会继续分泌到消化道中。 短期内,由于失去了储存仓库,胆汁的分泌量可能会暂时减少,而且肝脏不断分泌胆汁,没有储存仓库,可能会持续不断地分泌到消化道中,这可能会对消化造成短期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的胆管会扩张,起到部分替代胆囊的作用。 因此,即使胆囊被切除,人体仍然会有胆汁,不会像俗话说的“切了胆就没胆了”,成为“无胆之人”。这种担忧其实是多余的。
痔软化剂治疗具有以下优点: 首先,它安全方便,患者可以在门诊接受治疗后立即回家,无需住院。 其次,这种治疗方法的止血效果良好。与传统的硬化剂注射或套扎手术不同,痔软化剂治疗后患者不会有异物感,也不会留下疤痕,是一种生理性的修复方式。 此外,这种治疗最大程度地保护了肛垫的功能,避免了因手术破坏肛垫而导致的大便失禁或肛门口狭窄等问题。 因此,对于不能耐受手术麻醉、不愿意接受手术或住院的患者来说,痔软化剂治疗是一种非常适合的选择。
以前有个误区,很多人担心如果凳子被别人坐过,自己再坐上去,而之前坐的人有痔疮,会不会被传染。实际上,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痔疮是不会传染的。 一般传染病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它们需要一个传染源和一个传播途径,通常是通过口腔、呼吸道或消化道传播。痔疮则是肛门周围静脉迂曲、扩张和淤血,形成血管团在肛门脱出。这种血管迂曲不会通过其他媒介传播或传染,所以大家大可放心。
一般甲状腺结节在早期没有任何症状,通常是偶然摸到、照镜子看到,或者在体检B超时被发现。 如果结节不断增大,出现压迫症状,可能会导致声嘶或压迫感,表现为颈部有东西胀着,或者呼吸困难,感觉憋气,或者在吞咽时感觉有东西卡着脖子。这些症状通常因为甲状腺位于气管两旁,所以气管受压是比较常见的。 如果甲状腺结节在两侧都很大,压迫到气管,就可能导致气管受压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时间久了以后,气管会软化,导致塌陷,出现窒息。如果结节向后生长,压迫到喉返神经,就可能出现声带麻痹,表现为声嘶或喝水呛咳。如果压迫到食道,就可能出现吞咽不适感,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疝气通常发生在人体先天薄弱或缺损的部位,例如腹股沟区的精索通过腹股沟管,或者子宫圆韧带经过腹股沟管,以及腹白线,即上腹部的地方,由于白线发育不良导致局部缺损。肚脐处凹进去的地方也是人体薄弱的环节,容易出现疝气。 后天因素也会导致腹壁薄弱,如老年人、久病或外伤手术后,腹壁的完整性被破坏,伤口感染或愈合不良,这些都是后天引起的腹壁薄弱。 此外,腹腔内压力增高也是形成疝气的重要原因,最常见的情况包括老年人咳嗽、便秘或排尿困难,以及重体力劳动者或经常哭闹的小孩,这些情况都会导致腹腔内压力增高。
痔疮的预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加强锻炼:首先,加强锻炼对于预防痔疮非常重要。锻炼不仅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盆腔充血,还能促进胃肠道蠕动,避免便秘,从而起到预防痔疮的目的。 2. 提肛运动:其次,可以通过提肛运动来预防痔疮。提肛运动可以锻炼肛门口括约肌,也就是收缩肛门的锻炼。这种运动可以早晚各做一次,或者在每天有空的时候,坐在那里没事干时进行。提肛锻炼有助于改善局部静脉回流,预防痔疮的形成。 3. 注意肛门口卫生:最后,预防痔疮还需要特别注意肛门口卫生。要勤换内裤,做好清洁,保持局部皮肤干爽,避免肛周感染。
痔疮是一种良性疾病,只要在早期进行干预,通过改变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并配合药物治疗,就可以有效治疗或控制痔疮的进展。 对于重度痔疮,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以达到临床治疗效果。然而,即使进行了手术,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最终,患者还是需要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来巩固疗效。这包括避免久坐久站、避免长时间憋大便、避免长时间蹲在厕所里解大便。此外,患者还应改变饮食食谱,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并进行规律的运动。 最好的预防和控制痔疮的锻炼手段是保持做提肛锻炼。
疝气的治疗方法实际上只有一种,那就是手术。 这种手术包括传统开刀的疝修补术和使用补片的无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目前分为两种:一种是开放的开刀无张力修补术,另一种是腹腔镜下的补片修补术。
痔疮的治疗首先要改变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从饮食上,要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避免吃辛辣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不要久坐,不要老是蹲在马桶,也不要憋大便,有排便感时应该立即去排。轻度痔疮可以通过药物进行治疗,例如温水坐浴、使用痔疮栓、口服中药或外用药物,这些方法可以起到消肿止痛、促进静脉回流的作用。 如果保守治疗无效,或者痔疮已经出血、疼痛严重影响生活,特别是出血的情况,就需要通过手术来干预。
胆囊结石的形成原因有多个方面。 首先,脂质代谢异常是一个重要因素,比如高脂饮食会增加小肠中胆固醇的吸收,肝脏合成胆固醇增加,以及脂代谢障碍,这些都可能导致胆汁中胆固醇过量积聚。由于胆囊结石很多是胆固醇结石,胆汁中胆固醇过度饱和就会导致胆汁淤积,进而形成胆固醇结石。 此外,胆囊功能的异常也会导致结石形成,例如胆囊解剖异常、胆囊分隔或胆囊收缩排空功能异常,或者不吃早餐导致胆囊内淤积的胆汁没有排空,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胆囊内胆固醇过饱和,胆固醇结晶不能及时排泄到肠道,最终集聚形成结石。 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肝肠循环和脂质代谢异常,也可能导致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进而导致胆囊结石的形成。雌性激素也是促进胆囊结石形成的一个诱因,因此女性更容易患上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与胆囊癌之间存在直接关系。 胆囊结石可能导致慢性胆囊炎,尤其是那些无症状的慢性炎症,因为它们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演变成胆囊癌。这种慢性炎症的长期存在是胆囊癌最可怕的因素,因为它不会提前通知你,且通常不伴有疼痛。实际上,这种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和胆囊癌是最危险的,因为许多人会误以为没有问题,从而不及时处理胆囊。这种疏忽是导致胆囊癌的高危因素。如果出现疼痛或不适,大多数人会去就医并接受治疗,医生也可能会建议手术。 然而,无症状的结石才是最危险的,因为胆囊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死亡率高的癌症。即使在早期进行手术,术后复发和死亡率仍然很高。因此,如果患有胆囊结石,建议尽早处理,不要因为结石无症状、静止性就忽视它。无症状的结石就像不会叫的狗,随时可能咬你一口,但你无法预知何时会被咬。 所以,建议患有胆囊结石的人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最新的指南,即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专家共识,提出了胆囊切除手术的指征。根据这一共识,只要存在胆囊结石,无论患者有无症状,都建议进行手术。 如果患者合并有并发症,如继发胆管结石、胆管炎或胆源性胰腺炎,建议立即进行手术。 此外,对于具有胆囊癌风险的患者,如胆囊已经萎缩、胆囊壁明显增厚、充满型结石、胆囊瓷化(即胆囊已基本失去收缩功能)、胆囊壁厚度大于3mm或胆囊内有瘤样息肉的情况,也建议尽早进行手术。 对于合并先天性胰胆管汇合部异常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患者,同样建议进行手术。 最后,对于胆囊解剖结构异常,如有分隔的胆囊,也建议进行手术。
保守治疗可能仅仅是观察,它可能只能延缓症状,但无法治愈。 特别是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如果他们不能耐受手术或麻醉,可以通过疝气带进行局部压迫,以防止疝气突出。 然而,如果患者在走路、翻身或改变体位时,疝气带可能会移位,从而无法很好地发挥压迫作用。 此外,老年人常有便秘、小便困难或长期咳嗽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加重腹腔内压力,导致腹壁肌肉不断松弛。 如果不及时治疗,疝囊可能会越来越大,肠管可能会突入疝囊内。一旦出现嵌顿,可能需要紧急手术。在心脑疾病未得到良好控制的情况下,紧急手术会大大增加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嵌顿疼痛还可能诱发其他基础疾病的加重。 因此,建议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年人应尽早进行手术。
一般发现甲状腺结节时,不必过于慌张。 通过合理控制碘摄入,可以控制甲状腺结节的进展。不同地区的摄碘要求不同,例如高碘地区需要预防缺碘,而沿海地区缺碘的机率很低,因此建议使用无碘食盐或减少高碘食物如海带、紫菜、海鱼、海虾的摄入。腌制食物如咸蛋、咸菜也要少吃。对于碘摄入较少的内陆地区,则建议使用加碘食盐,并食用富含碘的食物,如香菇、紫菜、麦芽等。对于已经存在甲状腺结节的人,应保持适量的碘摄入,既不能完全控碘,也不能高碘饮食,因为适量的碘摄入可以抑制甲状腺结节的进一步增大。 同时,远离放射性环境,调节不良情绪,如压力过大、焦虑、抑郁和睡眠不好,这些都会对甲状腺健康造成危害。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避免长时间熬夜,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心情愉悦,对甲状腺结节的进展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有些内痔在早期可以通过注射芍倍注射液来治疗。 这种注射可以使痔核周围的血管局部形成无硬结的疤痕,导致痔核内的血管中断并萎缩。这种治疗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肛垫,避免了手术中可能对肛门括约肌造成的损伤,从而防止了大便失禁或肛门口狭窄的发生。这种痔软化剂治疗特别适合个体的痔,尤其是一二期的早期痔患者,特别是那些合并出血的病人。这种治疗无需手术,止血效果良好,复发率低。注药后患者可以立刻回家,治疗可以在门诊或病房内进行,无需进入手术室。
甲状腺结节钙化通常可以通过B超发现。 大约25%的甲状腺结节会出现钙化的阴影。在甲状腺癌中,50%-62%的结节会有钙化现象,因此钙化是B超鉴别良恶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然而,钙化的特点不同,它们与良性或恶性的类型也不同。例如,沙粒样的钙化几乎可以认为是甲状腺癌的共有表现,尤其是乳头状癌,因此对于细小钙化、沙粒样的钙化需要非常小心,因为它们可能是恶性的肿瘤。如果钙化粗大,那么有10%-20%的概率是癌,这种常见的是腺癌,但腺癌的发病率比乳头状癌要低。如果整个结节都是钙化的,反而更可能是良性结节,因为整个钙化区域都是钙化组织,恶性的几率就很低。良性结节的钙化通常在影像学上表现为致密或边界清楚,而恶性钙化的周围会有阴影或模糊的表现。
胆囊切除术现在是一种非常安全的手术方式,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术后,绝大多数患者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因为许多胆囊在术前已经存在病变,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功能。切除一个没有功能的器官对身体的影响并不大。 然而,对于少数术前胆囊功能良好的患者,切除术后可能会出现短期的术后综合征,发生率大约在10%左右。这可能在胆囊切除术后数周或数月内发生,原因可能包括饮食不当、进食油腻食物、饮酒或精神因素如紧张等。这些症状大多数情况下较轻微,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如消化不良、容易腹泻或饱胀感不适。严重时可能会出现腹痛,但通常通过饮食调整或药物治疗,这些症状会逐渐好转并消失。
无论是开刀还是腹腔镜疝手术,本身的风险都不大。 特别是腹腔镜疝修补术,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术式。手术时间短,而且由于腔镜的放大作用,手术解剖会更加清晰,副损伤的发生机率更低,出血量更少。 因此,疝气手术的风险主要来源于患者本身的年龄,或者是否合并有严重的基础疾病。 所以建议疝气及早治疗,拖的时间越久,年龄越大,基础病越多,手术的风险自然会上升。
一般而言,胆囊的作用是储存和排泄胆汁,而肝脏是分泌胆汁的主要器官。胆囊储存胆汁后,在食物进入消化道时,会分泌胆汁以促进食物消化。因此,如果切除胆囊,术后一个月内需要采取低脂饮食,以等待胆管逐渐扩张并替代部分胆囊功能,之后才能恢复正常饮食,这样对生活的影响会较小。 由于个体体质差异,胆囊切除术后仍需定期检查胆管状况,因为胆囊切除并不意味着胆管不会长结石。胆道系统除了胆囊外还包括胆管,所以即使切除了胆囊,部分患者胆管内仍可能形成结石。 因此,胆囊切除后,患者仍需定期复查,以监测胆管是否有结石形成。
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包括直疝、斜疝和股疝。 股疝是从腹股沟韧带下方突出,实际上也是在腹股沟区域内突出的,股疝多见于多产的老年女性。 区分直疝和斜疝的方法是:斜疝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通常是由于腹股沟管未闭合导致的;而直疝则多见于老年人,通常是因为腹壁松弛和腹腔压力增高,比如经常咳嗽或便秘,导致直疝突出。斜疝会经过腹股沟管,有时可以进入阴囊内;而直疝则是由于腹壁薄弱,从直疝三角突出,一般不会进入阴囊。从外形上看,斜疝呈椭圆形或梨形,而直疝则呈半球形,基底宽广,形成一个圆形的基底。在回纳疝囊后,如果压迫内环口或腹股沟管内管口,斜疝不会突出,但直疝仍然可以突出。由于斜疝会经过狭窄的腹股沟管,因此嵌顿的机会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