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胃肠外科、肝胆胰外科、腹壁疝外科、甲状腺和乳腺良恶性肿瘤、肛肠疾病的诊治等。
胆囊结石的发生与生活习惯和个人状态密切相关。 一方面,长期不吃早餐的人容易患上胆囊结石。 另一方面,临床上所说的4F症候群,即肥胖、女性、多次怀孕以及40岁以上的人群,也容易患胆囊结石。
传统的开放手术和混合痔手术通常会导致手术部位疼痛,并且恢复时间较长。 对于早期痔疮,可以通过肛管内注射药物治疗内痔,这种方法没有伤口,术后也不会感到疼痛,注药后患者可以立刻回家,具有明显的优点。 然而,如果患者患有严重的混合痔或血栓性外痔,疼痛会非常剧烈,这时还是需要通过手术治疗。在这种情况下,术后疼痛的时间可能会相对较长。
甲状腺消融技术相较于传统的开刀手术和微创手术,具有显著的优点。 它实现了真正的美容效果,特别适合那些不愿意在颈部留下疤痕的爱美女性。传统的开刀手术会在颈部留下明显的刀痕,而微创的腔镜手术虽然颈部不留疤,但需要通过隧道分离皮瓣,直到甲状腺部位,这种手术的创伤实际上比开刀手术更大,因为它会分离一大片皮瓣,可能导致局部皮肤感觉异常。相比之下,甲状腺消融只需在颈部穿一针,直接到达病变区域,无需开刀,没有刀口,实现了美容与微创治疗的完美结合。 此外,甲状腺消融是一种局部治疗手段,它减少了对正常甲状腺组织的影响,并且降低了对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损伤的风险。这种治疗方法还能显著缩短住院时间,可以在日间手术室完成,患者当天即可出院。 这些都是甲状腺消融技术相较于其他治疗方法的优势。
很多人直到疝囊变得很大才去就医,这无疑增加了手术难度和术后复发的机会。实际上,疝气是很容易自我发现的。 主要表现为肚脐、腹沟区或刀口处出现可复性肿物。当站立或搬东西时,肿物会突出;而躺平或休息后,肿块会自行缩小。这是疝气最明显的表现。如果结合B超、CT或MR检查,就可以确诊疝气。
疝气患者一定要保持健康的体重。 如果过于肥胖,腹壁肌肉会薄弱,同时腹腔内大量脂肪组织会增加腹股沟区的压力。实际上,肥胖是导致疝气的重要诱因之一。 此外,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如举重等,以减少腹股沟的压力。戒烟也非常重要,因为吸烟会导致肌腱弹力纤维变得薄弱,降低腹壁的抗压能力,从而容易导致腹股沟疝的形成。 因此,戒烟是降低这一风险的重要手段。
疝气,也就是俗称的小肠气,是指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在压力作用下跑到腹腔外的情况。顾名思义,小肠气就是小肠“生气”了,跑到了它不该去的地方。 我们可以把腹壁比作轮胎的外胎,而肠管则相当于内胎。如果外胎(腹壁)薄弱,比如在老人或小孩身上,肌肉薄弱,那么在腹腔压力增高的情况下,腹腔内容物就会往外突出。这种突出通常发生在腹壁比较薄弱的地方,比如腹沟区,或者是手术后原切口比较薄弱的地方,最终形成疝气。
对于无症状的痔疮,不需要手术治疗。 这种较轻的痔疮可以通过非手术手段处理,比如改善饮食习惯、用温水坐浴、使用痔疮药物、避免久坐和保持大便通畅,以避免大便干结。 对于病情较重的痔疮,如出现嵌顿、持续出血或血栓性外痔且疼痛剧烈,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不同痔疮的治疗方法各异,应在外科专科医生的建议下进行。
便血的情况可以由消化道出血或痔疮出血引起。 如果是消化道出血,血液会与粪便混合,因为在消化道内停留一段时间后,血色会变得较深。而痔疮出血则是在肛门口直接滴出,表现为鲜红色的血,且通常与粪便分离。 出血量也是一个区分点,痔疮出血量相对较少,可能是滴血或纸巾上带血,而消化道出血则是由于消化道内的病变导致的持续大量出血。 此外,消化道出血可能伴有腹痛、腹胀等其他腹部症状,而痔疮出血则主要表现为肛门部位的不适。
疝气手术后,已经加入了补片,但要保持大小便通畅,避免剧烈咳嗽。 这是因为补片与周围组织刚开始还未完全融合,需要依靠周围结缔组织长入补片内部,融为一体,以发挥最大的抗压作用。在补片与周围组织未完全长好的情况下,需要避免腹腔内压力增高,即保持大小便通畅,避免剧烈咳嗽。 术后三个月到半年内,应避免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等到补片长好后,就能加固腹壁,从而大大降低术后复发的机率。
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饮食应遵循少吃多餐、清淡易消化且营养均衡的原则。 由于胆囊切除导致胆汁储存和排泄功能受损,短期内患者的消化功能会受影响。 因此,术后患者应采取清淡低脂、低油腻的饮食。早期可以服用米汤、面食或新鲜蔬菜,然后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包括米饭和肉类。这样的饮食有助于降低胆汁分泌,减少胆汁酸形成,对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胆囊结石和胆绞痛最常见的症状是反复发作的右上腹或剑突下的疼痛,有时这种疼痛也会放射到右侧肩背部。 很多胆囊结石和胆囊炎引起的疼痛会被误认为是胃痛,因此许多患者会去消化内科就诊。如果消化内科医生没有进行腹部B超检查,而只是做了胃镜,而胃镜检查发现许多患者都有慢性胃炎,就可能会按照胃病进行治疗。结果,当患者突然出现发烧、黄疸和右上腹腹膜炎时,才发现这些症状实际上是由胆囊结石和胆囊炎引起的。长期的反复右上腹痛实际上与胆囊结石和胆囊炎有关,而这种疼痛与胃痛在很多患者中是相互交叉的。
很多人认为胆囊是一个重要的器官,担心切除后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因此,有些人选择保胆取石、保胆取息肉或胆囊部分切除的手术方式。然而,这些方法不仅会大大增加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如胆囊穿孔等严重问题,而且胆囊结石复发的机率也会显著增加。 实际上,保胆取石在国外已经被淘汰,国内的大型三甲医院也不推荐这种手术。一些小医院可能会出于宣传目的推荐保胆取石,但实际上这种手术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如果胆囊本身存在问题,如慢性胆囊炎导致结石形成,仅仅取出结石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胆囊的炎症环境仍然存在,结石可能会很快再次形成。此外,慢性炎症的刺激还会增加癌变的风险。手术后结石的复发率非常高,而且这种手术并没有降低癌变的风险。
一般疝气是由于腹壁、筋膜或肌肉薄弱造成的。想要通过吃药或其他方式来加固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手术修补是唯一治愈疝气的方式,就像门上缺了个洞,必须用块板来加固。平常所说的保守治疗,如疝气贴和疝气带,实际上疝气贴主要是针对两岁以内的婴幼儿。这些小孩有生长发育的机会,暂时使用疝气贴,让肌肉慢慢加固,牢固后,疝气可能得到治愈,确实存在治愈的机会。而疝气带主要是针对心脑血管病患者或许多基础疾病,不能耐受手术的老年人。这些不能耐受手术或麻醉的老年人,长期卧床时,可以使用疝气带临时加固腹股沟或腹壁,以预防疝气加重。 但是,要治愈疝气,只能通过手术治疗。疝气带在行走或翻身时可能会移位,对疝气的治疗或预防起不到太大作用。因此,只要身体能耐受,建议进行手术治疗。
甲状腺术后的许多病人,医生通常建议他们服用一段时间的甲状腺素片。 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补充因切除甲状腺后可能出现的甲低症状;二是抑制甲状腺结节或甲状腺癌的复发和转移。然而,如何维持甲状腺全切术后病人相对稳定的服药量,以保持甲状腺功能在正常范围内,同时避免对患者产生其他副作用,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对于甲状腺癌全切术后的患者,通常需要终身服药。甲状腺素片是人体正常的内分泌素,因此对身体的副作用很小。但与良性结节术后患者相比,甲状腺癌术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甲状腺素片的时间会更长,可能需要终身服药。具体的剂量取决于目标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一般术后一年内会制定一个初期目标,剂量依据甲状腺癌复发的风险分级,分为低、中、高危。 术后一年后的服药,则需要制定更长期的目标。这将根据患者的依从性、疗效(即促甲状腺激素控制的水平)、肿瘤的性质以及疗效是否确切来决定。此外,还需考虑复查后是否有结节复发或甲状腺癌周围是否有复发,以及患者是否在服药后出现心动过速、房颤、骨质疏松等其他副作用,以判断甲状腺素片的服药剂量。
疝气最常见的类型是腹股沟疝,这种疝气发生在躯干与大腿相连的位置。 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男性,腹股沟管可能会突入阴囊,导致阴囊肿大。儿童可能会通过肚脐出现脐疝,或者在上腹部正中、切口处,或者在人工肛(造口)旁边出现造口旁疝。腹股沟疝通常发生在人站立时,因为腹股沟区是人体最低位,压力最高的地方,因此腹股沟是最容易出现疝气的部位。
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细胞在局部异常生长引起的散在病变。 部分结节虽然可以通过触诊摸到,但如果超声检查不能明确,就不能称为甲状腺结节。体检时未能触摸到,但通过影像学发现的结节被称为意外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结节非常常见,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在正常人中,通过触诊能摸到的甲状腺结节约占5%,而通过高分辨率B超能发现超过75%的人患有甲状腺结节。在这之中,有5%到15%的甲状腺结节是恶性的,即甲状腺癌。
痔疮的产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这些因素包括生理结构的异常,例如肛垫的下移;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喜欢吃辛辣、油炸或油腻的食物,或者摄入大量肉类和高脂肪食谱,同时少吃蔬菜和水果,少喝水,这些都可能导致大便硬结和排便困难,进而引发痔疮。 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久坐久站、经常憋大便或便秘,也容易诱发痔疮。有些人喜欢在马桶上拿着报纸或手机,一蹲就是十几二十分钟,这种行为同样容易引发痔疮。 对于孕妇而言,胎儿压迫盆腔导致局部静脉迂曲扩张,也是形成痔疮的重要因素之一。
胆囊结石早期可以通过饮食调节来控制。 首先,不吃早餐的习惯需要改变,要按时吃早餐。由于胆囊结石和慢性胆囊炎的发作与肥胖有关,建议除了规律饮食外,还应采取低脂、低热量膳食,并控制体重和血脂。按时饮食是饮食调节中非常重要的手法。 对于药物治疗,一般如果结石小于1.5cm且含钙成分较低的胆固醇结石,可以尝试通过口服熊去氧胆酸片来融掉部分胆固醇结石。但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较小的结石或明确为胆固醇的结石。对于含钙成分高的结石,熊去氧胆酸片无法融掉钙化成分的结石。 根据最新指南,无论胆囊结石的大小或是否有症状,都建议手术切除胆囊,以预防胆囊炎或胆囊癌的发生。因此,手术切除胆囊是治疗胆囊结石的重要手段。如果疼痛经过治疗后无法缓解,或胆囊炎反复发作影响生活,或胆囊壁增厚到4mm以上,或局部有增厚,或怀疑胆囊癌的情况,或胆囊周围慢性炎症导致胆囊壁增厚至类似盔甲,胆囊失去收缩功能,建议进行手术。 此外,如果结石的位置导致胆囊颈部的胆囊管堵塞,或结石已经快掉入胆总管,因为堵塞胆囊管的出口,肝脏合成的胆汁无法进入胆囊,胆囊内的储存胆汁也无法进入消化道,胆囊实际上已无太多功能,这种情况下也建议立刻手术切除胆囊。对于胆囊结石合并有息肉的情况,由于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互相影响会大大增加癌变机率,因此建议及早进行胆囊切除术。
胆囊结石会反复刺激胆囊壁,导致慢性胆囊炎的出现,并引发胆绞痛症状。 如果胆囊结石嵌顿到胆囊颈部,可能会引起急性胆囊炎发作,胆囊化脓甚至穿孔。若胆囊结石掉入胆总管,会堵塞胆总管的出口,导致梗阻性黄疸、胰腺炎,甚至化脓性胆管炎,严重时可能休克死亡。即使胆囊结石没有形成梗阻,长期刺激胆囊的慢性炎症改变也会大大增加胆囊癌的发生风险。 因此,最新的指南推荐,无论胆囊结石大小,无论有无症状,都建议进行外科手术干预,切除胆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