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活动量不应该过大,尤其是早孕期,孕妇活动量过大或者有重体力活动,以及性生活,都有可能导致流产。到怀孕中期以后胎盘形成,孕妇可以有适当的运动量,可以做孕妇瑜伽,孕妇体操。 另外适当的散步都是可以的,但是需要结合孕妇自身情况,如果孕妇有严重的妊娠期合并症,比如妊娠期心脏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活动量还是不宜过大,需要注意休息,按期孕检。
在怀孕22到24周之间要做四维彩超大排畸检查,通过这种检查来判断胎儿是否有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以及颜面、脊柱是否有畸形。 如果在四维彩超下胎儿不动,只要胎儿的心跳是正常的,可以继续观察。 可以通过变换体位,散散步等方式刺激胎动,然后再复查四维彩超。
胎动从怀孕18到22周之间开始出现,每天的胎动数大约在200到300次左右。随着孕周的增加,胎儿胎动的幅度增大,胎动的次数较前减慢。从怀孕28周开始自数胎动,一个小时的胎动数不应该小于3次,12小时的胎动数不应该小于10次,这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 如果在怀孕后期胎儿不怎么动,这种情况是要引起警惕的,需要通过胎心监护、b超来评估胎儿在宫内的安危,如果有胎儿宫内缺氧,需要及时终止妊娠。
初产妇在怀孕18到22周之间会出现胎动,而经产妇在怀孕22到24周之间感觉到胎动。到怀孕28周开始自数胎动,一个小时的胎动数是3到5次,12小时的胎动数不会小于10次,如果胎儿突然不动了,需要继续观察。 一是注意做胎心监护,观察胎心跳动的情况。 二是可以做产科彩超判断胎儿的羊水量,胎儿心跳,胎儿呼吸,胎儿运动是否有异常,通过相应的检查来判断胎儿是否有宫内缺氧或者死胎这些情况。
胎动时肚子会发硬这是一种常见的情况,这是因为怀孕以后子宫也变得很是敏感,当胎动以后子宫会产生一种保护性的机制出现生理性宫缩。 但是这种宫缩常常是一过性的经过休息以后症状就会缓解,有时候生理性宫缩在活动以后比如行走以后或者胎动以后都会出现,但是与规律宫缩是有区别的。 临产以后孕妇会出现规律性的宫缩其特点是阵发性规律性且逐渐加强,而且会出现阴道见红或者阴道流液的症状,在这种情况出现以后预兆着很快会临产。
胎儿颈部透明层厚度的测量就是胎儿nt的检查,通常选择在怀孕11周到怀孕13+6周进行胎儿nt的检查,用于来判断胎儿是否有染色体核型异常,如果在做胎儿nt检查时胎儿不动,只要胎儿胎心跳动是正常的,可以继续观察。 通常情况下,胎动会发生在怀孕18到22周之间,所以说建议继续按期孕检,只要胎儿的心跳是正常的,可以不做处理,注意合理膳食,按期孕检,积极排除妊娠期合并症并发症以及胎儿发育畸形的可能。
胎儿颈动脉s/d值,是反映胎儿在子宫内是否有缺氧的一种指标。从怀孕36周以后,测量胎儿颈动脉s/d值有临床意义。 如果胎儿颈动脉s/d值大于3,考虑胎儿有宫内缺氧,往往还需要测量胎儿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值,或者通过胎心监护,胎动,产科B超下的羊水量,胎儿呼吸运动,肌张力等指标来判断是否有胎儿宫内缺氧。而在怀孕中期测量胎儿颈动脉S/d值意义不大,即便是s/d值大于3也没有临床意义。
进入怀孕晚期以后,如果胎儿脐动脉s/d值应该小于3为正常,如果胎儿脐动脉比值大于3考虑有胎儿宫内窘迫嫌疑,还需要再做胎儿大脑中动脉的检查,或者通过胎心监护、产科彩超、曼氏评分,来评估胎儿是否有宫内窘迫。 而在怀孕中期如果出现胎儿脐动脉比值s/d大于3的情况,不考虑有胎儿宫内窘迫。所以是否有胎儿宫内窘迫,除了根据胎儿脐动脉s/d值之外,还需要结合孕周来评估。
通常情况下胎儿从怀孕18到22周之间就会胎动,但是一部分妇女感觉不到胎动,或者感觉到胎动比较少。 那么这些情况有可能是与孕妇本身的原因有关系,比如孕妇过度肥胖或者经产妇腹壁过度松弛,对胎动的敏感性下降这种情况都可能会觉得胎动比较少。 那么出现这种情况以后,需要正规的去医院做产检,孕期进行胎心监护的检查。 去分析胎儿是宫内缺氧或者是胎动减少,以便及早的作出处理。
孕期适合运动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散步、体操、瑜伽等,都是孕期可以做的运动。孕期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孕妇血液循环,增加血氧含量,维持血糖水平,控制体重,对于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有利。 孕期运动以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避免剧烈运动,但是对于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孕妇,妊娠合并高血压疾病的孕妇,在孕期应该尽量的避免过度的活动。具体的运动方式及活动量要结合孕妇自身体质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