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炎根据感染病原菌不同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的心肌炎,以病毒性心肌炎较为常见。病毒性心肌炎时,血常规可以有异常或者无异常。具体的指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可以升高,也可以正常。所以血常规检查对于心肌炎的诊断没有较大的特异性,在血液检查中以心肌肌钙蛋白I或者肌钙蛋白T、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定量测定增高,最具有诊断价值。
早搏出现的常见的症状,可能有头昏、乏力、心悸、心慌,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可能会加重心绞痛或者心绞痛发作。部分患者可能因为发作频繁的早搏,出现焦虑、失眠等不适。 如果再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心肌缺血、洋地黄中毒、抗心律失常药物毒性作用的前提下,早搏特别是室性早搏,可能会演变为室性心动过速、室性颤动的可能性大。没有症状的早搏,定期随访复查。
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值,应该是指左心室的射血分数。临床上测量射血分数的时候,是用二维超声测量心脏舒张末期的短轴直径,和心脏收缩末期的短轴直径。正常的人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值,是大于等于50%。 射血分数,表示心脏每次搏动所排出的血量,占心室内原来血量的比例,下降了说明心脏收缩功能受损。射血分数下降,就提示收缩功能不全的存在。但是射血分数正常,却不能说明心脏收缩功能就一定正常。
22岁属于青壮年,青壮年右心室肥大多见于肥厚性心肌病,但是肥厚性心肌病肥厚多见于室间隔和游离壁,部位的肥厚以左心室多见,右心室少见。 肥厚性心肌病常常需要和高血压心脏病、心室间隔缺损、主动脉瓣狭窄、运动型心肌肥厚相鉴别。肥厚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不是非常明确,病程较长,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处于疾病的中晚期,因此本病的早期预防有非常的意义。
肺动脉收缩压42mmHg,可以考虑为轻度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收缩压正常小于30mmHg;轻度肺动脉高压30~50mmHg;中度肺动脉高压50~70mmHg;重度肺动脉高压大于70mmHg。 肺动脉高压可以是自发性的,也可以是由其它的疾病引起。明显的肺动脉高压不治疗,预后很差,严重者可造成右心衰竭及死亡,它可以引起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心绞痛、晕厥。
心梗三项正常时,是有可能存在心梗的。因为心肌梗死后,心肌酶谱释放入血液内是需要时间的,其中心肌酶谱中肌钙蛋白特异性最高,3~6小时后复查肌钙蛋白值存在升高或下降过程。 如果肌钙蛋白呈现抛物线,心肌损伤继续发生,肌钙继续升高;改善心肌损伤后,肌钙下降,就是急性心肌损伤。如果肌钙蛋白持续升高,就是慢性心肌损伤。所以心梗三项正常,不代表不会发生心梗。
早期心肌病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的症状,所以大部分的心肌病患者就诊都是因为出现了症状。现在将心肌病分为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如扩张型心肌病是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张伴有收缩功能受损为特征,可以是特发性、家族性遗传性、病毒性和或免疫性、酒精性中毒或虽伴有已知的心血管疾病,但其心肌功能失调程度不能用异常负荷状况或心肌缺血损伤程度来解释。
室间隔肥厚多见于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随着心肌肥厚的增加,逐渐出现较多的症状,如劳力性呼吸困难、心前区疼痛、乏力、头昏、晕厥、心悸,最终发生心力衰竭。 测量室间隔增厚常用检查为超声心动图,属于无创性检查,对于各种肥厚性心肌病都能辅助诊断。肥厚型心肌病病因复杂且存在症状突发情况,因此需要尽量的避免劳累、情绪激动和突然用力,同时预防患者发生猝死和卒中等。
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是病理学上的分型,病理学上将急性心肌梗死,按照累及心室壁肌层的程度,可以分为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和急性非透壁性心肌梗死。 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常常累及心室壁全层,常常由于冠状动脉持续性闭塞,导致了心肌缺血缺氧坏死,急性非透壁性心肌梗死仅仅累及心内膜下或心室壁内,没有达到心外膜,多由于冠状动脉短暂的闭塞之后又开通所导致。
硝酸甘油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是属于应该长期备用的药物,特别是心绞痛发作的时候,可以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使用时应该注意:应使用能有效缓解急性心绞痛的最小剂量,过量可能导致耐受现象。 片剂用于舌下含服,不可吞服。小剂量可能发生严重低血压,尤其在直立位时。舌下含服用药时患者应尽可能取座位,以免因头晕而摔倒,应慎用于血容量不足或收缩压低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