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分为新鲜的艾叶和晒干的艾叶。 新鲜艾叶在端午节期间可以作为食物食用,具有温经、清热、祛湿的功效。晒干的艾草可以制成艾条,点燃后能够温通经络,具有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止痛的作用。艾草不仅可以用于艾灸,还可以煮水泡脚或外敷,都具有上述作用。新鲜艾叶既可以外用,也可以内服。
大麦茶是一种比较温和的饮品,它具有帮助消化的作用,类似于中药中的保和丸或麦芽。大麦茶不仅有助于消化,还具有益气健脾的功效。 因此,大麦茶既有一定的补益作用,又能帮助消化,适合经常饮用。
大椎穴是督脉的重要穴位,位于背部脊柱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凹陷处。 这个穴位常用于治疗多种疾病。首先,对于感冒和发烧,大椎穴是一个有效的治疗点,尤其在三伏天和三九天,人们常在大椎穴进行天灸,即贴穴位敷贴。 其次,大椎穴也常用于治疗颈椎病。 此外,动脉硬化和颈性眩晕等病症也可以通过针灸、按摩或艾灸大椎穴,以及穴位敷贴的方式来进行治疗。
葛根在中药中属于清热类药物,具有清热解肌生肌的功效。 例如,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提到风寒感冒引起的项背强几几症状,可以使用桂枝加葛根汤进行治疗。葛根粉同样具有清热作用,能够解除肌肉酸痛,还具有祛湿的效果。因此,广东人喜欢用粉葛煲汤,尤其是在湿气较重的时候,有些人会感到全身不适、骨痛或湿热,这时就会使用葛根。葛根粉的功效与葛根相同。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也被称为万能止痛穴。 它能够治疗发烧、头痛、上肢疼痛、腹痛以及急性腰扭伤等症状。此外,合谷穴还具有特别的治疗功效。古人有句话叫“面口合谷收”,意思是说,对于口角歪斜和面瘫这类病症,可以通过针灸合谷穴来进行治疗。
麦冬是中药中的一种补阴药,它在著名的古方生脉散中排名第二。 麦冬具有滋阴生津的功效,能够通便,特别适合治疗因阴虚、津液不足导致的便秘、口干、口腔溃疡、易怒以及尿少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麦冬虽然有滋阴生津的作用,但对于那些体质偏湿热、舌苔厚腻、大便偏烂、湿气较重的人来说,不宜服用麦冬。
关于面瘫前七天是否进行针灸,目前专家之间存在不同的看法和做法。 我本人从事针灸工作,主张面瘫患者应尽快接受针灸治疗,最好是在面瘫发生时立即开始针灸。这是因为面瘫是由于面神经痉挛和麻痹引起的,而针灸既能祛风,又能扶正气,实现扶正祛邪的效果。我个人的观点是,面瘫患者不应受“七天不能针灸”的限制,而是越早进行针灸治疗越好。
退烧通常是由肺热引起的,我通常会使用一些特定的穴位来退烧。 我自己比较常用的穴位包括合谷穴、曲池穴、两侧的风池穴、大椎穴以及下肢的太冲穴,这些都是我常用的退烧穴位。 此外,还有一些难度较高的穴位,比如少商穴和下肢的隐白穴,这些穴位既可以用于扎针也可以用于放血。这些穴位的退烧效果都是比较好的。
失眠通常有三个主要原因:第一个是肝气郁结,第二个是心肾不交脾胃不足。 根据我的经验,有几个常用的治疗失眠的穴位。例如,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穴、神门穴和外关穴都是治疗失眠的常用穴位。此外,我还比较喜欢扎头顶的四神聪穴、腹部的中脘穴和关元穴,以及谭中穴,这些穴位对治疗失眠都有较好的效果。 当然,对于肝气郁结的情况,可以扎肝经的下肢太冲穴和解溪穴;对于脾胃不和的情况,可以再扎足三里穴。综合运用这些穴位来治疗失眠,效果会比较好。
车前子,也称为车前草,在中药中被归类为清热药。 它主要具有清尿、清热和利湿的功效,例如用于排结石或治疗小便刺痛、短痛。在广东,人们常说的“湿热下注”或湿热较重的情况下,车前子是较为常用的药材。一般来说,车前子的用量大约为30克。 然而,这味药稍微带苦寒,因此对于体质较弱的人群,如老年人脾胃虚弱或小孩,就不太适合服用车前子。
金钱草是一种清热药,主要用于清除下焦的湿热。 下焦湿热的症状包括尿频、尿急、泌尿道结石以及尿液颜色偏黄。对于体质强壮、湿热较重的下焦,尤其是泌尿系统症状较为严重的情况,金钱草的效果较好。 然而,对于年纪较大、脾胃虚弱的人群或者小朋友,由于他们的脾胃尚未充盈,应谨慎使用金钱草,因为它的性质较为寒凉。
胡萝卜汁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具有多种功效。 首先,它可以帮助消化。其次,补充大量维生素后,胡萝卜汁因为胡萝卜本身具有清肝明目的作用,所以也能帮助提高视力。然而,胡萝卜汁对于脾胃的影响需要注意,如果大量服用,可能会困脾胃的脾阳,因此不宜大量服用。建议可以适当服用胡萝卜汁,以享受其带来的健康益处。
白果,也就是银杏果,通常被认为具有润肺和补肾的功效。 因此,对于夜尿频繁的小朋友和老人家,广东人喜欢用白果搭配猪肚来煲制白果猪肚汤。白果不仅口感好,而且具有补益肺、脾、肾的作用,其补益效果温和,不会过于强烈,因此是一种补而不燥的常用食材。
紫薯属于薯芋类,是一种薯类食品。它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同时还能润肠通便,这主要是因为它含有较多的粗纤维。 然而,由于紫薯含有较多的粗纤维,并且略带药物作用,因此不宜大量食用,特别是对于脾胃虚弱和体内湿热较重的人来说,更应避免大量食用紫薯。
杨梅虽然是一种水果,但它也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首先,杨梅能够止渴生津;其次,它还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此外,杨梅还有开胃的效果。 然而,杨梅不宜多吃,因为它含有果酸和杨梅酸等成分,如果大量食用或摄入过多的杨梅,可能会增加脾胃的负担,并引起消化不良。
迎香穴,我们知道,是通过嗅觉闻出来的。这个穴位很容易找到,它位于鼻翼旁开0.5寸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是迎香穴。
在介绍了内关穴的定位之后,我们了解到它是手厥阴心包经上的一个穴位。 手厥阴心包经与心脏相关,因此,与心脏有关的疾病都可以利用内关穴进行治疗。例如,心悸、心跳不规律(脉结代)、胸闷和失眠等心脏相关疾病,都可以通过刺激内关穴来达到治疗效果。 此外,内关穴还具有定惊安神的作用。
黄芪虽然属于清热药,但在三黄(黄芩、黄连、黄柏)中,黄芩更擅长清除上焦的热。 上焦的热指的是咽喉肿痛、喉咙痛以及肺热咳嗽等症状,使用黄芩较为适宜。黄芩不仅能清热,还能化痰,对于清上焦热有很好的效果。 然而,黄芪相对较为寒凉,因此单独服用时不宜用量过多或时间过长,以免损伤正气。
桂圆,也被称作龙眼肉,在中药中被归类为补血药。 它具有补而不燥的特性,适合用于治疗轻度贫血。对于脸色苍白、手脚不温的人群,桂圆肉可以发挥轻微的补血效果。 此外,桂圆肉的口感较好,但由于其含糖量较高,血糖偏高或糖尿病患者在食用时需要谨慎。
雪莲具有一定的补肺、化痰、止咳功效,同时也有一定的补益作用。 然而,市场上存在许多假货,因此大家在购买时需要注意辨别,确保买到正宗的雪莲。此外,雪莲被誉为“天上的花”,也含有润肺、化痰、止咳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