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脑勺脖子颈疼其实在医学上即为枕颈部痛疼,一般来讲应无大的问题,应该是肌肉疲劳情况引起,建议平时要注意避免长时间的低头伏案工作,避免久坐、久站、枕颈部着凉等情况,平时应多进行体育锻炼及适当颈部的活动。 对症状轻微者可注意休息、局部热敷,对症状较重者需对症治疗、口服止痛药物,中医的针灸、推拿、拔罐等也有明显效果。
我们认为腰穿检查主要测脑脊液的压力,脑脊液的性状以及脑脊液里的细胞数,正常人脑脊液压力为100—180mmH2O,儿童正常值为40—100mmH2O。根据腰穿结果判断是否颅压正常,决定是否使用脱水药物,并指导脱水剂的增减。 当然腰穿释放脑脊液本身亦有降低颅内压的效果。脑脊液本身为无色透明,若腰穿检查为不同程度的血色表明颅内有出血,若有颜色变化或混沌发生则表明有颅内感染。 同时可根据腰穿脑脊液细胞数及生化的变化综合判断细菌性脑膜炎或是病毒性脑膜炎,结合临床制定出具体治疗方案。脑脊液中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则常见于椎管严重梗阻及格林巴利综合症。
首先我们要了解她有没有受到外伤,因为外伤会导致脊椎旁局部皮肤、肌肉受损、脊椎骨折引起脊椎旁边疼痛反应,因此对于有颈椎、胸椎、腰椎等部位及附近的外伤需要积极的完善检查。 其次脊柱旁的疼痛常常会因为我们的不良习惯所导致,如长时间的低头、弯腰、反复的转动身体、保持某一体位时间过长,疲劳因素如肌肉损伤、韧带损伤、筋膜炎等,也有可能会因为无菌性的炎症导致的疼痛。 另外如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脊柱的肿瘤、结核引起局部骨质破坏引起的疼痛,当然,女性左侧的脊椎旁疼痛,可能同心脏、胃、肋间神经痛有关。
脊椎空洞症其实就是脊髓空洞症,它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使脊髓内形成管状空腔,称为脊髓空洞症。本病的发展较为缓慢,临床表现为受累的脊髓节段神经损害症状,以温、痛觉减退与消失。 而深感觉保存的分离性感觉障碍为特点,兼有脊髓长束损害的运动障碍与神经营养障。患者早期症状轻微且局限,晚期当空洞进一步扩大时,髓内的灰质和其外的白质传导束也被累及。于空洞以下出现传导束功能障碍,有的甚至出现截瘫。
腰穿后要平卧在床,这主要是因为在行腰穿过程中,硬脊膜被穿透,过早起床会使脑脊液从穿刺孔处漏出增多,往往出现病人站立时头痛、头晕,平卧后好转。 一般情况下我们建议6小时后起床,但对有些颅压较高的患者我们建议延长卧床时间,具体时间根据患者的颅压及症状而定。一旦发生低颅压情况,建议患者卧床休息1—3天,适当静脉补充生理盐水1000毫升左右后会好转。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包括: 第一、中轴受累,初期主要表现为晨起腰背部僵硬、胀痛,活动后减轻,交替性臀部痛疼,脊柱强直等;第二、外周关节受累,包括除脊柱以外的所有关节; 第三、出现跟腱止点的疼痛。目前临床上对强直性脊柱炎没有有效的方法,只能通过药物来缓解患者的疼痛,减轻其僵硬症状,另外建议患者适当运动加强腰部力量,辅助针灸理疗按摩等方法。
关于脊柱与脊椎的区别,首先我们说除了第1、2颈椎及骶尾椎外,其余脊椎骨的解剖结构基本相似,脊椎是由1个椎体、2个椎弓根、2个椎板、2个横突,4个关节突及1个棘突组成,脊柱则上承托头颅,胸部与肋骨结成胸廓。 完整的脊柱是由26个脊椎骨,其中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骶椎和尾椎各一个,23个椎间盘及方向不一,活动范围各异的小关节和许多坚强的韧带组成,使脊柱既有坚韧的弹性,又有较灵活的运动能力,概括来说就是脊柱同脊椎不相同,脊柱包括了脊椎。
脊椎是人体的正常的运动功能单位,也是维持人体正常的一种最基本的解剖结构,它可以分为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尾椎各1块,除了颈1、2及骶尾椎以外,脊柱从前面是由椎体堆积而成,脊柱的后面由各椎骨的椎弓、椎板、横突和棘突组成,其间的椎管内容纳脊髓及神经。 所以我们说,脊椎只能在完全健康下才能畅通无阻,顺利完成任务,一旦弯曲错位,将会压迫神经致脑部,与身体各部位的信息传达受阻,足见脊椎对人体正常运作的重要性。
脊柱融合多见于先天性或骨折后或其他后天疾病引起的一种疾病,出现脊柱融合以后一定要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这种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影响是极大的。脊柱融合不但影响患者的脊柱的形态,而且还会影响患者脊柱的功能,严重情况下会引起并发症的发生,甚至有生命的危险。 对于没有明显的症状或症状较轻微者可以采取对症治疗,对于有明显神经压迫症状者,我们考虑手术治疗是最好的治疗方式,但对于全身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以采取保守治疗来缓解其症状,包括理疗,针灸,中药治疗等治疗方式。
脑白质疏松症即是脑白质疏松,它是放射科的用语,是影像学的概念,主要是一种弥漫性脑缺血所致的神经传导纤维脱髓鞘疾病,是老年人中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它的病因常常是长期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动脉硬化所致的慢性脑缺血性改变。 这个病可以出现认知功能下降,如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下降,还会出现双下肢无力,步态不稳等。随着CT及磁共振的普遍使用,该病的诊断率不断提高,发病率同年龄、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