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型乙肝一般是指乙肝病毒的分型,乙肝病毒的分型主要是根据它的基因,可以分成A、B、C、D以及其他的基因型,在我国比较常见的是B型和C型这两种。其中,北方以C型多见,南方是B型占优势。各型之间,它们对干扰素治疗的反应性会有所不同,C型的反应性是最差的。 但是,目前干扰素治疗乙肝相对比较少,绝大多数是应用口服的核苷类似物。不同的基因型对核苷类素来说,基本上效果方面差异不大。 所以无论是哪种基因型,如果需要抗病毒治疗,只要选择目前一线的抗病毒药物就可以,一般是可以选择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或者丙酚替诺福韦。
肝病与胆汁之间有一定关系,但是也不一定必须发生关系。有关系的情况可以见于胆汁明显淤积的情况,那么胆汁淤积可以是肝内的,也可能是肝外的。如果是肝外的,有可能是阻塞了胆管,比如胆管癌,肝内的胆管可以明显的扩张,在血液循环中的胆红素数值也可以明显升高。 这时升高的主要是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升高的数值不会太明显。如果是肝内胆汁淤积,与相应的肝病的肝脏炎症是有很大关系的,血液中的胆红素会出现直接胆红素的升高,间接胆红素也会明显的升高。
肝酶主要是指肝功能中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氨酶,另外也有一些其他的酶类,比如谷氨酰胺转肽酶、碱性磷酸酶等。 乙肝的患者,因为乙肝病毒,有可能导致肝细胞的感染,肝细胞遭到破坏之后,就会出现这些转氨酶的升高。 如果乙肝患者出现了转氨酶升高,就说明目前处在明显的炎症状态中,需要保肝降酶治疗。如果相应的转氨酶升高的比较明显,或者是已经反复出现升高比较长时间了,这样的反复的肝脏炎症可以导致肝纤维化,最终进展至肝硬化。为了阻止这个过程,除了要保肝降酶之外,也需要长期口服抗病毒药物。
是话说到一半、没有说全,说全了,有可能是乙肝的表面抗原。乙肝的表面抗原如果在血循环中能够检测得到,说明这是一种乙肝病毒的感染状态,可以是大三阳,也可以是小三阳,或者是急性感染的状态。 这时候,血液循环中的乙肝病毒DNA定量一般都是能检测到的,如果普通灵敏度的检测不到,可以采用高灵敏度的检测。也可能是指乙肝的表面抗体,这是一种保护性抗体。 打了乙肝疫苗后,绝大多数人血液循环中都能够产生乙肝表面抗体,并获得对乙肝病毒的免疫能力。如果乙肝表面抗体随着时间逐渐下降到10mIU/ml左右,这时候就应该加强注射乙肝疫苗了。
丙肝抗原阴性,如果是针对着没有感染过丙肝病毒的人,或者感染过丙肝病毒后痊愈的人,丙肝抗原阴性的意义不大。但如果是针对着目前正在感染丙肝病毒的患者,丙肝抗原阴性,说明血液中的丙肝病毒RNA定量可能不是太高。 一个丙肝患者,血液中比较容易检测出丙肝抗体,不太容易检测出丙肝抗原,因为血液中的丙肝抗原含量是很低的。所以,当丙肝病毒大量复制的时候,血液中检测出丙肝抗原的可能性才会比较大。对于一个丙肝病毒复制量不是太高的丙肝患者,丙肝抗原一般都会呈阴性。
乙肝疫苗注射延迟,一般是指三针注射流程中某一针时间向后拖延了。在没有特殊条件的情况下,并不建议故意往后拖延,而是建议按照这个时间来进行注射。但如果在注射时间内确实有发热或者身体的不舒服,是建议推迟的。 对于疫苗产生抗体效果的影响,一般认为不会过大,但如果推迟的时间过长,或者有一针缺失,确实有可能影响疫苗的效果。在注射完三针疫苗后,可以去检查乙肝表面抗体定量。 如果这个定量不是太高,没有达到满意的程度,是可以再次进行注射的。再次注射的时候可能选择加强注射,也可能必须是全程的三针注射。
乙肝病毒的消毒液,要考虑到是否能够杀灭乙肝病毒,让它丧失传染性。70%的乙醇就不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所以不能够用酒精对乙肝病毒进行消毒。可以应用的消毒液,有5%的次氯酸钠、0.5%的过氧乙酸、0.2%的苯扎溴铵,或者环氧乙烷等消毒液。 对乙肝病毒进行消毒,是为了防止它在人与人之间造成传染,但是有更好的方法阻止正常人被感染,那就是注射乙肝疫苗,让这些人获得对乙肝病毒的免疫能力。这个样子就不再需要消毒液,也可以达到防止传染的目的。
肝病的患者不影响喝茶,喝茶对肝病大多情况下是没有明显不良影响的,但是肝病的患者如果有明显的肝脏炎症并且睡眠不好这时候不建议喝浓茶。 因为喝浓茶有可能影响睡眠,而在肝功能异常的时间段之内,如果休息不好转氨酶会比较容易升高或者是在治疗过程中下降的不太好。 其他的时候基本上都可以正常的喝茶,肝病的患者如果进展到肝硬化有大量的腹水,这时候要适当的控制饮水量。 喝茶的时候也要适量的控制一下,不能够喝的太多。
乙肝病毒分型是指乙肝病毒的基因分型,基因分型可以分成A到H八种不同的类型,有的分型可能分得更多一些。在临床上也可以进行相关的基因分型的检测,检测出来的分型大多是ABCD4型比较常见,在我国比较常见的是B型和C型。 对于干扰素的治疗效果,这几种有一些差别,比较常见的C基因型对干扰素治疗的效果不好。但是对于口服核苷类物的效果,这几种基因型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乙肝病毒的基因分型,在口服核苷类似物的患者,一般意义不是特别大。
乙肝这种传染病的传染途径,目前能够确定的只有三种,分别是血液传播、性传播以及母婴传播,不包括一起吃饭。所以,与乙肝患者一起吃饭,基本不用担心传染的问题。 但是有一部分乙肝患者,它的传染途径并不是太明确,既往怀疑与亲密接触可能有关,但并没有明显考虑过一起吃饭这种途径。想要绝对防止被传染上乙肝,可以去注射乙肝疫苗,让自己的体内产生乙肝表面抗体。 这样无论什么途径,都不可能被传染上乙肝,与乙肝患者一起吃饭的时候,如果自己没有注射乙肝疫苗、没有相应的免疫力,被传染上乙肝的可能也是基本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