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可以影响到人体的血尿酸水平,增加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尿酸来自于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高尿酸血症需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取,常见的高嘌呤食物主要是海鲜、动物内脏、肉汤、啤酒等。果糖在肝脏内代谢会产生尿酸,还可导致胰岛素抵抗,间接导致血尿酸排泄减少。长期摄入可导致血尿酸升高。
免疫系统紊乱即免疫系统失衡。过度活跃会导致变态反应性疾病及自身反应性疾病。免疫监视功能低下会导致肿瘤。免疫系统保持平衡,机体才能维持稳定。免疫过度活跃的自身免疫病,包括组织特异的如自身免疫性的斑秃、肝炎及大疱类天疱疮、后天性肺泡蛋白沉积症。影响全身系统的,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化病等。
痛风石最常见是第一跖趾关节,即大脚趾关节,还有脚踝、膝、手指、腕、肘甚至肩关节都有可能。 1、急性发作期主要表现在四肢远端,相对体温较低,尿酸盐结晶容易沉积。 2、尿酸盐结晶喜欢侵袭受过损伤的关节。 3、尿酸盐结晶喜欢在血液浓度较高的地方沉积。痛风患者出现关节疼痛,需坚持降尿酸,避免形成痛风石。
痛风能否泡脚要看情况,在缓解期可用热水泡脚,注意事项有:1、足部有皮肤破损,不宜足浴。2、泡脚的最佳温度在40-45℃,时间是30-40分钟。3、泡脚后要擦干。在痛风急性期有关节的红肿热痛时,不建议热水泡脚,建议冷敷,泡脚会使关节疼痛加重,因其促进血液循环导致炎症物质聚积,局部炎症反应升高。
红斑狼疮首发症状多见发热、关节炎和关节痛以及皮损。 1、发热多见长期低热。不明原因发热的育龄期女性,应及早排查。 2、关节炎或关节痛,多为游走性,一般不致残。 3、皮损,部分患者出现脱发,80%以上有皮肤损害。 少数特殊类型的红斑狼疮以贫血、肠道血管炎、肺炎、肝炎、淋巴结肿大和神经异常等为首发症状。
痛风在慢性期可使用活血止痛的药膏,但治疗应以长期降尿酸为主。在急性发作期可适当辅助药物外敷。外用药膏可适当使用双氯芬酸钠软膏、吡罗昔康贴片、吲哚美辛巴布膏等消炎止痛的外用药膏,要注意无局部皮肤破损和过敏史。中药可用四黄散等清热利湿的,配合冷湿敷以清热祛湿,通络止痛。
痛风急性期以抗炎止痛为主,常用药物包括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 1、秋水仙碱是治疗和预防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首选,可缓解局部关节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 2、非甾体抗炎药,常用布洛芬、双氯芬酸钠、依托考昔、塞来昔布等,需医生指导用药。 3、糖皮质激素于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效果不佳时短程使用。
类风湿关节炎没有根治的概念,多数患者需长期用药,能达到低疾病活动度或临床缓解,患者达到治疗目标后,需继续用药。达到临床缓解后,类风湿关节炎的潜在病理生理过程仍在继续,停止治疗后复发率在40-80%。复发后因药物的耐受性,治疗疗效较差。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目标是达到临床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
脚痛风在痛风急性发作期要先充分抗炎治疗。急性发作时应该:1、抗炎止痛,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或短期糖皮质激素。可局部使用四黄散等冷敷。2、降尿酸治疗,如促进尿酸排泄的苯溴马隆,抑制尿酸生成的别嘌醇和非布司他等,控制血尿酸值。3、预防痛风再次发作,坚持降尿酸治疗。痛风初期要中西协调减少溶解反应。
风湿性关节炎可治愈,发病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急性期关节局部有红肿热痛等表现。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核心是根治链球菌的感染,药物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还需服用抗炎药。大约70%的急性风湿患者可在2~3个月内恢复,急性期大概有65%的患者会发生心脏受累,不及时治疗,70%左右会发生不可逆的心脏瓣膜改变。
痛风和类风湿是完全不同的疾病,痛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障碍所导致的疾病。临床特点表现为关节局部,尤其是第一跖趾关节以及拇指,出现红肿热痛以及血尿酸升高。类风湿是全身性的自身免疫病,主要表现以双手近端指尖、掌指以及腕关节等小关节受累为主,而且是对称性、持续性、侵蚀性的多关节炎。
痛风以第一跖趾关节最为常见,属于代谢性疾病,是长期高尿酸血症,尿酸盐结晶沉积导致关节的炎症和损伤。大概有80.66%的患者是以第一跖趾关节为首发。尿酸盐结晶侵袭特征:1、在血液循环较慢,相对体温较冷的地方,常见在四肢末端。2、已有劳损的关节。如脚的大拇指或掌指关节。
风湿广义指风湿免疫病,包括痛风、类风湿关节炎等一类疾病。可累及多个脏器、系统,临床以控制病情为主。风湿性关节炎是狭义的风湿,指风湿热引起的关节炎症。表现为关节的红肿热痛,严重可导致运动障碍甚至畸形。痛风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嘌呤代谢紊乱,可合并尿酸排泄障碍,以第一跖趾关节出现急性红肿热痛为典型表现。
类风湿的注意事项: 1、饮食以易消化、高纤维、高蛋白的食物为主。内热体质的患者,不宜食用燥热发物,不宜多吃韭菜、辣椒、葱蒜等。脾胃虚寒,运化乏力的患者,不宜过用银耳、阿胶和生冷食物。 2、注意关节的保暖和避寒。 3、加强运动保养,在缓解期结合自身情况适当选择有氧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等。
风湿和类风湿的概念完全不同。 风湿包括风湿科几百种疾病,狭义指风湿性关节炎,由风湿热引起,发病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相关,特点是对称性、游走性的关节受累。 类风湿关节炎是风湿科的一个病种,不仅表现出关节受损,还会侵犯全身多个系统。最早是手和足的小关节,伴有晨僵,关节受累是对称性分布。
预防尿酸高注意如下: 1、避免食用动物内脏、海产品和浓肉汤、啤酒等高嘌呤食物,含果糖和蔗糖较多的食品。建议选择脱脂或低脂乳制品、蛋类,新鲜蔬菜和谷类食物。 2、每日饮水量在2000-3000mL。 3、控制体重。 4、避免部分导致尿酸升高药物的使用,如青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氢氯噻嗪、呋塞米等。
秋水仙碱治痛风的原理是,痛风发作时大量的中性粒细胞会发生趋化、黏附等,聚集在关节局部吞噬尿酸盐晶体,带来关节红肿热痛等。秋水仙碱可阻止中性粒细胞趋化、粘附、吞噬,减轻关节肿痛。患者应在发病后24小时内口服秋水仙碱,服药后12-24小时疼痛可减轻。秋水仙碱一般是小剂量规律服用,需要医生指导。
外用的药膏在痛风急性期可以适当使用,常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吡罗昔康、洛索洛芬钠、吲哚美辛等外用贴膏。使用时注意关节局部无皮肤破损,无既往使用类似膏药出现严重过敏反应。中药可用四黄散等清热利湿的中药外敷,配合冷湿敷加以清热祛湿、通络止痛。
间歇期或慢性期的痛风患者,可用艾叶泡脚,可活血通络、除湿祛寒、增加尿酸排泄。急性期不建议热水泡脚。用艾叶等药材加热水泡脚,会加重关节疼痛。 痛风缓解期泡脚的注意事项: 1、足部有皮肤破损者不宜足浴治疗。 2、泡脚的温度在40-45℃,时间以30-40分钟为宜。 3、泡脚后一定要擦干。
强直性脊柱炎以药物治疗为主,常规用药如下:1、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出血。2、抗风湿药,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沙利度胺等。3、生物制剂,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17拮抗剂。使用需排除感染疾病。4、糖皮质激素,用于顽固性外周性关节炎的局部治疗。西药治疗配合中医中药辨证论治,才可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