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穿刺是一种采取肾脏活体组织标本的诊断技术,是一项有创性的检查,患者术后应密切观察脉搏、血压,术后24小时内患者应卧床休息,术后1~3天内患者应注重休息,可有少量活动,多饮水,避免出现严重血尿,防治肾血肿的发生。 肾穿刺后3个月内不可进行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以及避免腰部碰撞,一般情况下,建议肾穿刺后1个月爬楼梯,且应注意适量,不可感觉劳累,避免加重病情。

血肌酐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外源性血肌酐来自于食物中的肉类分解。内源性血肌酐来自体内肌酸的代谢产物。 单纯性的肌酐降低无临床意义,与食用肉类过少有关,应加强营养,优质低蛋白饮食,如瘦肉类、鱼虾类、蛋类、奶及奶制品类、豆及豆制品类等。避免大鱼大肉、肥厚甘味。还应富含纤维饮食,按时进食、饮食有节、营养均衡。除此之外,还应定期复查肌酐,适当进行锻炼。

血清肌酐139μmol/L是肾功能失代偿期,此期肌酐清除率为25~50ml/min,有轻度贫血、乏力、夜尿增多,尚无明显尿毒症的症状。 建议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防治并发症,日常生活中应适当户外运动、合理饮食、优质低蛋白饮食,戒烟戒酒、放平心态,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避免各种影响或加重肾损伤的危险因素。

蛋白尿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发热、剧烈运动、紧张等应激状态可导致一过性蛋白尿,属生理性蛋白尿,可复查蛋白尿有无消失。病理性蛋白尿有三种,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 出现少量蛋白尿,提示肾脏病变,应尽早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避免疾病发展变化。日常生活中应合理饮食,优质低蛋白饮食,适当锻炼身体,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定期复查蛋白尿。

尿蛋白呈阳性或定量检查持续超过150mg/24h,称蛋白尿,分为生理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尿蛋白3个+为病理性蛋白尿,可见于多种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病、血管内溶血等疾病。 这种情况较严重,应该引起重视,尽早前往医院完善相关检查,以确诊疾病,必要时进行肾活检,积极进行治疗,避免疾病的发展变化,而且需要定期随访尿常规。

肾穿刺即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简称肾活检,是一种采取肾脏活体组织标本的诊断技术。肾穿刺对肾脏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等均有重要意义。 在彩超引导下,穿刺针经皮刺入肾脏,取肾脏组织,在显微镜下检测,以确定疾病类型、阶段,更好地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判断预后。因其有创伤性,有些患者会排斥进行肾穿刺。但若有需要还是应该尽量积极进行肾穿刺,才能更好地治疗疾病。

血尿素氮是蛋白质代谢的终末产物,主要经肾小球滤过,当肾实质受损时血清尿素氮升高。可见于多种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紫癜性肾炎、尿路结石、脱水、心衰等。 血肌酐的升高程度与肾功能的损伤程度有关。尿素氮与肌酐都是反映肾功能重要的指标,血肌酐较血清尿素氮更加敏感。如果体检的时候发现尿素氮和肌酐偏高,要到医院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肾功能下降的原因,尽早治疗。

慢性肾衰竭CKD5期指的是终末期肾病,肾小球滤过率<15。患者出现尿毒症,需及时进行替代治疗。 此期患者应长期坚持治疗,严格控制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应该优质蛋白饮食配合营养疗法,低盐、富含纤维饮食。充足的热量摄入和必须氨基酸的应用,适当锻炼、作息规律、劳逸结合、合理饮食、戒烟戒酒、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经过积极治疗可延缓疾病的进展。

24h尿微量白蛋白用于了解尿中白蛋白早期微量变化,其正常值小于20mg/L。24h尿微量白蛋白主要用于早期肾损害的诊断,是高血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全身性疾病和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 此外肥胖、剧烈运动、饮酒、高血压、高脂血症也可导致微量蛋白尿,提示我们应合理饮食、戒酒、锻炼身体,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定期复查。

血清肌酐正常范围,男性44~132μmol/L,女性70~106μmol/L,男性血肌酐109μmol/L是正常值。血清肌酐可反应肾功能、血清肌酐的升高程度,反应肾功能受损的程度,常作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分期参考。 若肌酐升高表示已出现肾功能损伤,应引起重视,尽早前往医院完善检查,早诊断、早治疗,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定期复查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