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就首先要说到糖尿病的分型,我们临床上经常见到的糖尿病的类型主要有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引起的,这一类的糖尿病的病人可以使用口服药和胰岛素来治疗。 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自身免疫原因引起的胰岛素绝对的分泌不足,这一类的糖尿病的病人是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的,一旦大家发现了血糖的升高,建议去医院检查明确病因,那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做一个胰岛素相关抗体的测定,来看具体是哪一种类型的糖尿病,选择合适的用药。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治疗是降血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应该根据病人的年龄,体型,体力,疾病状态,生活习惯,运动爱好等等,制定患者运动方式以及运动量。比较推荐的运动方式有。步行、慢跑、或者是游泳,骑自行车等等。 从理论上说,患者应该循序渐进,逐步达到每周150分钟的活动量,活动量应该使患者有微微的出汗,心跳有所增加,在运动中一定要循序渐进,避免急于求成,造成肌肉和关节的损伤。
鱼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铁,钙,磷等等微量元素,其中的蛋白质是比较容易消化吸收的,而且大多数的鱼类属于低脂类的食物,对于糖尿病患者是不错的选择。鱼类中含有丰富的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D。 值得注意的是,烹调鱼的方法尽量选择少油,少盐的方法,可以选择清蒸或者是炖煮。在鱼的种类上选择也尽量选择淡水的鱼类,淡水的鱼类相较于海水的鱼类脂肪含量更低,还要注意食用的时候不要食用鱼子和内脏。
黄糖就是红糖的别称,黄糖中含有95%的蔗糖不建议糖尿病患者食用,如果喜欢吃口味偏甜的食品可以选择木糖醇作为添加剂。 木糖醇的甜度与蔗糖基本相同,但是对血糖的影响却要少得多,木糖醇的量也不能吃得太多建议每天不超过50克否则会引起腹泻。 糖醇类的甜味剂还有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等等,它们提供的能量都比蔗糖少,而且不会导致明显的高血糖的产生。
首先建议每周测3到4组的空腹血糖以及餐后两小时血糖,可以选择早餐前后、中餐前后,以及晚餐前后各测一组。 如果平时自测的血糖比较平稳,可以每三个月去医院抽血复查糖化血红蛋白、肝功能、肾功能以及血脂,同时留取小便查一下尿微量白蛋白。 合并有大血管并发症的人群建议每半年复查颈动脉彩超以及心脏彩超,糖尿病患者建议定期复查糖尿病的相关指标,到医院复诊用来调节血糖。
消渴是以多饮好、多食、多尿,体型消瘦为特征的一种疾病。中医认为该病的机制特征是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而且两者互为因果。中医治疗糖尿病以全身的调节为主,中药直接的降血糖作用并不明显,并且中医药的调理需要辨证治疗。 可以找有资质的中医体检诊脉后使用中医药调理。西药或者是胰岛素作为降低血糖的重要治疗方法,不能随意停用,建议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血糖,定期门诊复诊,根据医生的医嘱来调整用药。
肥胖可以导致胰岛素抵抗,使身体分泌的胰岛素不能被完全利用,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都处于肥胖或者是超重的状态。同时,肥胖还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冠心病等疾病的患病率。 建议肥胖的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自己的饮食,不要吃高脂高蛋白的食物。并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进行体育活动,可以进行慢跑,快走,游泳等等,这些运动尽量把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
首先,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按照患者的体重来计算热量,同时按照三大营养物质的比例来提供饮食。 第二运动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患者制定一个运动方案。 第三就是药物治疗,一般来说,1型糖尿病患者是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运动以及口服药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也是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的。 第四就是血糖的监测,建议患者可以自行监测末梢血糖,根据血糖监测的情况,定期到医院来复诊,来调整用药。 第五,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可以建议患者定期到医院来接受糖尿病的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知识,更好地配合治疗。
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通常有超重或者是肥胖的情况,大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体重正常或者是偏瘦。不管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在起病前大多数病人都会有口干多饮,易饥、多食体重下降的情况。 但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病人都会有这种表现。很多糖尿病病人是在体检时发现血糖高的。所以建议大家定期参加体检,每年检测一次空腹血糖以及餐后血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建议更加密切的监测血糖。
如果大家在体检的时候发现了血糖的升高,就要到医院进一步来确诊有无糖尿病。需要做的检查有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葡萄糖耐量实验。一般来说,我们需要先检查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 如果两次的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或者两次的餐后血糖大于11.1mmol/l, 或者是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并且同时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11.1mmol/l,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了。一般来说,空腹血糖以及餐后两小时血糖的检查费用并不贵,大概在十几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