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管癌的治疗有几种方法,理论上包括手术、放疗、放疗加化疗、支架和胃造瘘。我们通常不讨论前几种方法。如果目的是解决吃饭问题,可以在食管里放置一个支架,这样支架可以把食管撑开。 如果连支架都放不下去,那么就需要在肚子上打一个洞,直接在肚子上安装一根管子,通过这个管子来解决患者的营养问题。这种方法在国内使用得非常少,而西方的医生使用得相对多一点。

气胸和磨玻璃结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基本上不存在关联。 气胸是指胸膜腔里出现了异常的气体,而磨玻璃结节则是肺上有一个区域透光度下降,造成类似于磨玻璃的改变。 一个是胸膜腔的结构异常,另一个是肺上的炎症或肿瘤导致,因此两者之间是没什么关系的。

肺癌晚期患者可能会缺钾,这通常由两个原因引起。 1、患者长期饮食不良和消瘦,导致摄入的钾减少,这种情况往往伴随着其他症状,如饮食不良和消瘦。 2、肺癌的异位内分泌综合征,这可能导致类似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情况,患者可能会表现出低钾症状,同时可能伴有其他水钠潴留的情况。

气胸会导致呼吸困难,但这种呼吸困难的程度取决于患者自身的肺功能。 人的肺功能分布不均,右边占55%,左边占45%。如果一个人因为气胸导致一侧肺完全塌陷,丧失肺功能,那么他就需要完全依靠另一侧肺来维持生理运作。这种情况下,能否支持正常的生理运作是个问题。对于年轻人来说,即使一侧发生90%压缩的气胸,也可能不会有呼吸困难。 然而,对于本身就有肺部基础疾病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患者,他们原本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呼吸困难,因此即使是1%的肺压缩,也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呼吸困难。

气胸患者不宜进行运动,因为气胸会导致一侧肺部萎陷,这就像汽车发动机功率明显下降。 在气胸状态下运动,相当于让汽车带病工作,这不仅会对全身构成不利影响,而且剧烈运动本身有可能加重气胸,甚至引发气胸的并发症。因此,一旦出现气胸,强烈建议不要进行剧烈运动。

食管癌在进展期可以进行手术。 判断食管癌能否进行手术,主要取决于病变是否能够完全切除,以及患者的全身状况是否能够承受手术。 患者入院后,我们会对食管的病变进行详细检查,并排查患者是否有远处转移,同时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包括是否有心肺功能异常、凝血机制异常和营养状态异常等合并症。如果患者能够承受手术,那么理论上手术之后的远期效果是相当不错的。

肺癌免疫治疗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总体学界的认识是2-3年。 特别是在第一期,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病情稳定时,会使用免疫治疗药物进行单药维持。在众多有效的临床研究中,认为2年是比较适合的免疫治疗周期。在这个周期内,免疫维持期间,一般是每个月进行一次免疫治疗。

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气胸并不会导致肺栓塞。 肺栓塞通常是由于外周循环中的血液中出现异常物质,这些物质包括但不限于血栓、羊水和空气,它们因某些原因进入血液,并最终卡在肺动脉里。 只有在一些极端情况下,胸部的某些位置受到损伤,使得气体进入肺循环,这时才可能形成肺栓塞,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肺癌患者的碗筷不需要分开,主要原因是肺癌不是一种传染病。 如果疾病是通过口腔或消化道传播的,那么可能需要将碗筷分开。然而,对于肺癌来说,不需要进行消化道隔离。 到目前为止,临床医生还没有发现确切的防止肺癌发生的方法,因此这些所谓的隔离措施实际上是没有效果的。

食管癌的治疗关键在于解决患者的吃饭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根治食管癌。 理论上,根治食管癌应采用化疗、手术治疗和放疗等治疗肿瘤的方法。然而,如果仅仅为了解决进食梗阻问题,最快的方法是安装食管支架。食管支架可以硬生生地将食管狭窄部位撑开,使患者在安装支架后迅速恢复进食。 但这个方案有一个缺点,它只关注进食问题,而不涉及肿瘤治疗。肿瘤可能会继续生长,导致新的梗阻,或者仅仅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对肿瘤治疗没有太多帮助。

食管癌患者目前还没有广泛应用靶向药物。对于这些患者来说,比较新的治疗方式是免疫治疗,或者是化疗结合免疫治疗。 在相当一部分患者中,化疗加免疫治疗能够使切下来的组织找不到肿瘤细胞,达到完全的病理缓解(MPR或者PCR)。

实际血气胸是指胸腔内同时出现了血液和气体。 在正常情况下,胸膜腔内只有少量的液体,这种液体被称为胸膜液。通常情况下,胸膜液的量是0.1毫升每公斤体重。因此,对于一个体重70公斤的人来说,一侧胸膜腔内大约有30毫升到40毫升的液体。 如果胸膜腔中出现了气体,这种情况被称为气胸;如果出现了血液,则被称为血胸。当胸膜腔内既有气体又有血液时,这种情况被称为血气胸。当然,如果胸膜腔内出现了脓性物质,则被称为脓胸。

肺大疱和气胸是两种不同的肺部状况。 肺大疱指的是在人的肺部出现肉眼可见的气泡,而气胸则是胸膜腔里出现的气体。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两者的区别,我们可以做一个比喻:如果我们观察猪肺,然后看鱼的泡,如果猪肺上长了一些类似于鱼泡一样的东西,那么这就是所谓的肺大疱。 通常,肺大疱破裂之后会形成气胸,而且肺大疱也是气胸最常见的一个病因。

肺癌不需要化疗的情况一般有两种: 1、特别早期的肺癌,我们称之为1A期肺癌,这种情况下不需要进行全身治疗,因为肿瘤在手术后会变得局限; 2、如果肺癌患者有明确的驱动基因,目前的研究发现,手术过后使用靶向治疗的效果远优于化疗,因此可以用靶向药物替代化疗。 在其他情况下,化疗仍然是肿瘤全身治疗的基石,如果没有其他确切的治疗方法,化疗仍然是推荐的治疗方式。

自发性气胸,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自然发生的气胸。 实际上,自发性气胸最常见的原因是肺大疱破裂。这种肺大疱实际上是肺上的一个小破口。由于某些原因,肺的脏层胸膜破裂后,气体由肺上跑到了胸膜腔里,从而形成了气胸。有时候,这种气胸在影像学甚至手术中都难以找到肺大疱,因此被称为自发性气胸。

食管癌放疗之后复发的情况下,一般不推荐再次进行放疗。主要原因是一旦放疗后出现复发,患者往往已经接受了根治剂量的放疗。 如果再次进行放疗,放射剂量可能会超标,从而对周围器官造成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在放疗后复发的情况下,通常需要采取的治疗方式是化疗或化疗加免疫治疗。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考虑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案。

从严格意义上讲,一部分持续不变的、逐渐长大的肺结节可能会演变成肺癌。 特别是一些磨玻璃结节,如果它们持续存在、密度加深、形状逐渐变化,尤其是从原来的光滑状态最后变成不规则的形态,或者是从原来的纯磨玻璃结节变成混合密度的磨玻璃结节,那么这种变化过程就是一个逐渐转变为肺癌的过程,且其严重程度可能在逐渐加重。

肺癌如果需要做穿刺,肯定是有其目的的。最常见的目的就是取出组织,以明确诊断。 对于早期的肺结节,尤其是肺内孤立的肺结节,我们更推荐直接手术,因为这种情况下,冒的风险与收益相比,手术更为合适。 然而,如果是晚期肺癌,当无法进行手术时,穿刺活检就变得至关重要,它可以明确诊断并指导后续治疗。在这种情况下,穿刺活检的获益远远大于其可能造成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包括针道转移、局部血气、气胸、疼痛和感染等。

小细胞肺癌是肺癌的一种分类。 通常情况下,我们根据显微镜下的染色将肺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细胞肺癌,另一类是非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中包含更复杂、更多的分型,如鳞癌、腺癌和大细胞癌。 虽然小细胞肺癌在所有肺癌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其恶性程度非常高。往往在原发灶很小的情况下,小细胞肺癌就可能出现远处转移。因此,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主要以化疗为主。

肺挫伤可能会引发气胸,但在合并肺挫伤的患者中,气胸对人生理的影响相对次要。 肺挫伤本身会损害肺实质,导致肺内气体交换能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对人呼吸的影响可能大于肺挫伤造成的肺破裂和气体进入胸膜腔,进而影响肺压缩。肺挫伤合并气胸最常见的场景是胸部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