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肺癌术后复查的项目主要有以下方面: 1、在术后1-3个月内,复查包括血常规、胸片或胸部CT,主要是看肺有没有复张、胸腔积液、肺炎、术后贫血的改变。 2、在术后三个月,尤其是在术后的两年内,做胸部CT和肿瘤的血清标志物。 3、若合并其他的不舒服,必要的时候可以加骨扫描、腹部CT以及头颅的磁共振。

按照老百姓的说法,肺腺癌侵犯胸膜没有转移,认为是早期。 在学术上应该严格按照TNM分期来分期,侵犯胸膜从T分期上应该是T2,没有转移包括没有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就是N0M0,这种分期就是1B期,算是肺癌分期中,早期较晚的类型。 如果有胸膜侵犯的情况下,患者有敏感的驱动基因,建议靶向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肺腺癌引起胸腔积液的治疗有以下几个原则: 1、充分引流胸腔减,减少对肺的压迫,恢复患者的呼吸功能。 2、用某些药物让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形成黏连。 3、做胸膜固定术,让胸水没有地方产生,可以明显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适当的延长生存时间。

肺腺癌患者术后,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临床医生强烈建议做基因检测,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不管分期再早的癌症总有一定的复发概率,在复发后,如果有敏感的驱动基因,治疗效果远远好于化疗以及其他治疗。 2、切除的标本中放置超过三个月到半年后,再做基因测序,效果就差很多,有时甚至于还不能取得有效的组织。

1A期肺腺癌术后预防复发有: 1、按时定期的复查。 2、有些治疗可以相对积极一点,如短期内使用靶向药物,当然目前学术上还有争议。 3、增强患者的营养,改善全身情况。 1A期患者术后复发的概率相对较低,但1A期要注意看是1A1、1A2还是1A3,数字越大,复发的概率越高,另外还要仔细看肿瘤具体的分型。

肺癌的免疫治疗,目前是肺癌治疗中比较新的领域,主要有几大类: 1、非特异性免疫治疗:一般认为打胸腺肽,或用提高免疫力的药物。 2、PD-1、PDL-1类的药物:这类药物目前针对肺癌治疗取得了相当不错的疗效。 3、在最新的指南中,斯鲁利单抗或特瑞普利单抗,对小细胞癌的疗效是非常的确切的。

没法手术的肺腺癌,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案还是很多的,手术只是一个局部治疗方案。 若肿瘤已经超越了手术操作的范围,手术没办法把局部的肿瘤清除干净,治疗就只能必须考虑全身治疗: 1、化疗或靶向治疗。2、增强患者的全身营养及抵抗力。3、增强患者的营养:尤其是对于体质比较虚弱、营养不良的患者。4、心理辅导。

肺腺癌骨转移在治疗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针对原发肿瘤的治疗:主要是考虑靶向治疗或化疗。 2、对于局部可以考虑通过放疗来抑制肿瘤的发生,若局部已经造成了病理性骨折,尤其是对于脊柱的病理性骨折,有一部分患者甚至容易造成瘫痪,这时就需要骨科大夫出场,对于局部的病理性骨折进行加固,从而避免截瘫的后果。

肺腺癌咳血的处理方法是,首先要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将身体处于侧卧位,让呼吸道中间血液通过缓慢的深呼吸,逐渐把血咳嗽出来,同时用有效的止血药物。 更根本的是针对腺癌本身做出一些治疗,包括靶向治疗或者是化疗。如果患者的位置适合手术,手术是一种不二之选。

双肺多发结节和手术之间不成正比。具体分析如下: 1、不需要手术:双肺多发结节需要看结节的大小、密度、生长情况。 2、双肺多发结节即便需要手术,也要根据结节的危险程度、危及生命的程度,以及从影像学上看更像恶性肿瘤的程度。我们判断手术的顺序,要考虑患者损失了一侧肺之后,对侧能不能做手术的问题。

肺腺癌早期,一般是指肿瘤TNM分期中的一期,患者没有任何的临床症状。偶尔会因为肿瘤长大出现少量的痰中带血,或者是阵发性的干咳,但是程度都不重,在几天之内自然缓解,而不引起患者的重视。 绝大部分肺腺癌的发现是通过肺癌筛查,或者胸部CT发现的,这类患者在做出诊断之前,不会有很突出的呼吸道症状。

肺结节切除后对身体肯定有影响。 我们经常把人比喻为一辆汽车,人有五叶肺,就相当于有“五个气缸”,若因为某些原因拿掉了一叶肺,相当于这辆汽车少了一个气缸,车的排量就会减小。我们在做比较费劲的事情,就感觉较吃力,这就是对身体的影响。 所以,在最大程度切除肺部结节时,同样需要最大程度的保存正常的肺功能。

小细胞肺癌晚期还能化疗。 小细胞肺癌在原发病灶非常小的时候,都能出现远处的转移以及淋巴结转移,治疗是以化疗和免疫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小细胞肺癌本身也具有这样的特性,它对化疗、放疗比较敏感,用药后肿瘤会迅速的退缩,尤其是刚开始治疗时感觉效果非常好,但是停药后就很容易在局部复发,甚至于出现远处转移。

多发磨玻璃结节可以不治疗。尤其是磨玻璃结节位置比较浅淡且经常变化,它不是非常早期的肿瘤就是炎症。 必须要治疗的磨玻璃结节是一些密度相对较高,尤其是由纯磨玻璃结节转化为混合密度的磨玻璃结节。更为重要的是在同一个位置持续存在、逐渐长大,考虑治疗。 位置较浅淡、位置不固定或较小的磨玻璃结节,暂时不治疗。

肺腺癌1B期属于早期中相对偏晚的一种类型,总体讲,它比晚期肺癌复发的概率低。 但是,患者已经进入了需要做手术后吃靶向药物的行列。目前有研究证实,1B期患者在手术后口服敏感的靶向药物,能够明显的减低复发的概率,而延长生存。而同时研究发现,1B期的患者做化疗,并不能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

早期肺癌术后进入康复阶段,需要复查的有以下几方面。 1、看手术后恢复的情况,包括肺复张情况、有没有肺上的炎症,以及有没有贫血、营养不良,一个月左右复查。 2、更长期的复查是观察肿瘤有没有复发,需要定期的做影像学检查以及血清学检查。每次做常规检查,如果是腺癌,强烈建议血清学检查,至少要包括癌胚抗原。

早期肺腺癌的高危因素主要看切除的标本中肿瘤有没有低分化癌、累及胸膜、气腔播散,以及脉管类癌栓等情况。 首先做出这些判断前要看腺癌本身的组织类型,一般腺癌常见的有4-5种组织类型,其中预后最为凶恶的是微乳头型和实体型,尤其是微乳头型,即便是1期的微乳头型,发生转移的概率会比乳头型或贴壁型要高很多。

对于低分化腺癌术后是否需要做辅助治疗,取决于它本身发展的程度。 目前临床的共识认为1A期的腺癌,不需要做术后的辅助治疗。 到了1B期后,相对存在一些争议,一般认为,除非是合并有较多的危险因素,包括低分化、微乳头型、实体型、胸膜侵犯、气腔转移等,主张做靶向治疗。到了2期后,化疗和靶向治疗都是推崇的。

在不同的指南上对肺癌早筛的起始年龄段是不一样的。 1、一般认为55-75岁需要做肺癌早筛,年龄大于80岁或低于55岁,就有一定的争议。 2、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由于有吸烟史、家族史,还有不同的工作环境以及接触史,肺癌早筛的年龄会往低龄扩散。 3、根据不同地区的疾病发病谱,以及最常见的发病年龄来衡量。

肺腺癌很少会引起尿血。 如果小便带血提示肿瘤侵犯到了尿道的某一个位置。肺腺癌如果出现了肾脏转移、前列腺转移,就可能导致尿血,但较罕见。 肺腺癌容易转移的部位是脑组织、干骺端及肾上腺,若出现小便带血,需要对整个泌尿系统进行进一步的检查,这中间因为炎症、肿瘤、创伤,都可以引起血中出现红细胞,表现为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