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与乙肝抗体有关的检查是乙肝两对半。其中只有乙肝表面抗体是保护性抗体,阳性说明体内已经产生了保护性抗体,有了抵抗乙肝病毒的能力。乙肝e抗体是病毒复制停止或者复制低下。乙肝核心抗体是既往感染或现正感染的标志。 一般情况下说得乙肝抗体都是指乙肝表面抗体。乙肝表面抗体到达30一般提示体内已经产生了保护性抗体,有了抵抗乙肝病毒的能力。提示被检者可能是处于急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恢复期或者康复期,或者是接种乙肝疫苗接种以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人群乙肝表面抗体水平会逐渐下降,当小于10mIU/ml,宜加强注射一次。
如果乙肝两对半检查单显示乙肝一项五项是阳性提示,患者可能是乙肝小三阳。提示感染乙肝病毒,但是这项检查并不能说明患者目前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以及目前病情的轻重,要进一步完善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凝血象、甲胎蛋白及腹部B超。 甚至是上腹部CT检查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型肝炎病毒活动,是否有伴有肝纤维化或者是肝硬化。少数人群携带乙肝病毒可以终身不发病,有部分病人发现时已经并发有肝硬化,所以一定要结合乙肝的相关检查,综合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来判断患者目前的病情是否需要治疗。
关于乙肝蚂蚁的问题,在临床有一种药物为蚂蚁乙肝宁,是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一个组方。 蚂蚁乙肝宁组成有:野生蚂蚁、黄芪、茵陈、鳖甲、三七、五味子以及仙林脾。 主要有益气活血,利胆退黄,益肾健脾的功效。 蚂蚁有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降低肝脏的自由基以及降脂降酶的作用,黄芪有补气健脾,促进蛋白质合成,对肝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鳖甲为治疗肝阴不足,肝脾肿大之有效药物,三七具有活血散瘀,对肝细胞变性坏死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蚂蚁乙肝宁是中医治疗各种病毒性肝炎的一个辅助治疗方剂。 但是目前在西医临床,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仍以抗病毒治疗为主,同时辅以保肝护肝,抗纤维化等支持对症治疗。 任何药物的应用都需要在医师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病情对症治疗,不可以自行服用。
乙肝病毒感染以后可以导致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癌。对于乙肝需要予以正规的监测、复查, 针对乙肝的治疗应该进行综合患者的病史,实验室检查和临床症状选择个体化的随访或者是抗病毒治疗。如果仅仅是乙肝病毒携带,没有抗病毒治疗指证的,应选择定期的复查、监测。不需要用任何药物治疗干预,也不需要用中药治疗。如果是慢性乙型肝炎,反复的肝功能不正常,乙肝病毒量阳性,有抗病毒治疗适应症,可以进行口服核苷类似物或者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乙肝人群平时应避免食用可能会导致肝损伤的药物及成分不明的保健品,避免饮酒等。最重要的是定期复查,防治乙肝病毒活动和肝炎的相关并发症。
关于感染乙肝病毒以后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乙肝病毒是通过血液体液接触传播的病毒。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来说,平时需要注意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定量。饮食中应该避免饮酒,避免劳累,熬夜,避免食用可能会损伤肝功能的结核药、化疗药物、中草药,成分不明的保健品等。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在达到抗病毒治疗指针时坚持抗病毒治疗,密切监测肝功能和防治肝炎的相关并发症,防止或者延缓进展至肝硬化或者肝癌。
感染丙性肝炎病毒以后,早期皮肤并不会有明显的改变;只有达到慢性丙型肝炎合并有肝硬化晚期时可能会出现面部皮肤的特征性改变,也就是所谓的肝病面容。 肝病面容是肝病患者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特点是面部皮肤没有光泽,颜色灰暗,黝黑,弹性差,干燥粗糙,有的肝病患者类似熊猫眼,有的其颜面部或者鼻尖部出现细小的毛细血管扩张。 出现肝病面容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内分泌功能发生了紊乱,其中皮肤色素的代谢受到阻碍,肝硬化患者如出现了肾上腺功能减退的并发症,其皮肤色素沉积的症状还会加重。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了肝病面容,即使没有其他的异常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测肝功能和B超。
关于免疫性肝病是指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型肝病是一组由于自身免疫异常导致的肝脏疾病。 突出的特点是血清中存在自身抗体,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以血清转氨酶升高,循环中存在自身抗体高球蛋白血症,肝组织学特征性改变以及对免疫抑制治疗应答为特点。 临床症状可以表现为一般的肝炎的症状,可以出现乏力、恶心、呕吐、肝区不适、关节痛、肌痛、皮疹,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 部分患者可以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炎、干燥综合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首先要了解禽流感的传播途径,人类可以直接接触受病毒感染的家禽,以及接触粪便或者直接接触禽流感病毒而被感染,病毒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传染给人。 H7N9病毒在屠宰后的禽类体内存活时间很短,所以食用屠宰好的鸡肉,冷冻鸡肉只要高温加热,是不会染上病毒的。 所以烹调禽肉蛋时,一定要充分煮熟煮透。有证据显示H7N9禽流感与主要活禽有关,生禽、畜肉和鸡蛋等一定要烧熟煮透。处理生禽畜肉和生鸡蛋后等均要洗手,煮熟的鸡蛋基本不会传染病毒。
寄生虫病的特点是一种寄生虫感染可以引发多种疾病,同一种疾病可能与多种寄生虫感染有关系,而且在临床上寄生虫病,常常被漏诊和误诊。 在急性感染性发热的患者当中,与寄生虫感染相关的疾病有疟疾,急性血吸虫病,丝虫病,阿米巴肝脓肿,蠕虫蚴移行症。 还有多种寄生虫感染可以引起腹泻,包括阿米巴原虫,弓形虫等,能包括蛔虫、钩虫、吸虫、牛带绦虫等寄生虫感染,还可以引起贫血,黄疸与胆道的结石,甚至部分寄生虫感染可能与肿瘤的发病相关。
青年人与成年人感染EB病毒后约有半数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急性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病程常具有自限性。 临床可以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咽痛,肝脏,脾脏,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液中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实验室检查可以出现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血清中可以测得EB病毒的抗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程具有自限性,预后良好,一般并不需要特殊治疗。 主要是以对症治疗为主,抗菌药物对病毒感染无效,仅适用于咽部或者扁桃体继发链球菌感染时。早期可以应用阿糖腺苷,阿昔洛韦,干扰素等抗病毒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