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的小囊肿又称宫颈的纳氏腺囊肿,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子宫颈的生理性变化。由于子宫颈转化区内鳞状上皮取代柱状上皮过程中,新生的鳞状上皮覆盖子宫颈的腺管口或伸入腺管,将腺管阻塞,导致腺体分泌物引流受阻,潴留形成囊肿。 另外,子宫颈局部损伤或子宫颈慢性炎症,使腺管口狭窄,也可以导致子宫颈腺囊肿。子宫颈小囊肿检查见子宫颈表面突出单个或多个青白色小囊泡,比较容易诊断。 子宫颈的小囊肿一般不需要处理,但深部的子宫腺囊肿,子宫颈表面无异常,可以表现为子宫颈肥大,应注意与子宫颈腺癌相鉴别。
痛经的治疗以调理冲任气血为原则,经期重在调血止痛以治标,于痛前3到5天开始服药至痛止。 平时应辨证求因以治本需治疗三个周期以上,一些中成药也可以用所于痛经的治疗如元胡止疼片、八珍益母片、少腹逐瘀颗粒等,元胡止疼片适用于气血瘀滞所致的痛经。 八珍益母片适用于气血虚弱症的痛经,少府逐瘀颗粒适用于寒凝血瘀所导致的痛经,其他中医疗法如针灸、耳针、艾灸等均可以起到治疗痛经、缓解痛经症状的效果。
女性在绝经前后,因性激素波动或减少,可以出现一系列的躯体及神经症状。 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自主神经失调及精神症状。 远期可以表现为泌尿生殖功能异常,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系统疾病。 绝经过渡期的治疗目标为缓解近期症状,并能早期发现有效预防骨质疏松、动脉硬化和老年性疾病,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及激素补充治疗。 一般治疗通过心理疏导使绝经过渡期妇女了解绝经过渡期的生理过程,以乐观的心态适应,鼓励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包括坚持身体锻炼、健康饮食、增加日晒,摄入足量蛋白质及含钙丰富的食物,预防骨质疏松。 有激素治疗适应症而无禁忌症时选用激素补充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绝经相关症状,从而改善生活。 主要药物为雌激素,辅以孕激素,剂量和用药方案应个体化以最小剂量且有效为最佳。
痛经是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它不适症状,症状严重者可以影响生活和工作。 痛经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的90%以上。继发性痛经指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 痛经多自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一日疼痛最为剧烈,疼痛持续2到3日后缓解。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以出现面色发白,出冷汗等。
子宫脱垂1度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距处女膜缘<4cm,未到达处女膜缘。 子宫1度脱垂的治疗首选非手术疗法。治疗的目标为缓解症状,增加盆底肌肉的强度耐力和支持力,预防脱垂加重,避免或延缓手术干预。 盆底肌肉锻炼和物理疗法,可增强盆底肌肉群的张力,嘱患者行收缩肛门运动,用力收缩盆底肌肉,3秒以上放松,每次10到15分钟,每日2到3次。中药和针灸等疗法也有促进盆底张力恢复,缓解局部症状的作用。
输卵管积水是盆腔炎性疾病,未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导致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主要为输卵管伞端闭锁,浆液性渗出物,聚集形成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积脓或输卵管卵巢脓肿的脓液吸收,被浆液性渗出物取代代替形成的。 典型的输卵管积水,可以经B超检查出来,超声下显示子宫一侧或双侧出现异常回声,输卵管增粗,有的呈腊肠样,管腔内呈低回声或点状回声。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输卵管积水,都能在超声下检查出来,如果积水量较少,有可能在B超下不能检查出来。
外阴癌是最常见的外阴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绝经后的妇女,最常见的症状是外阴瘙痒、局部肿块或溃疡、合并感染或晚期癌可出现疼痛、渗液和出血。 体格检查癌灶以大阴唇多见,其次为小阴唇、阴蒂、会阴、尿道口、肛门周围,如果已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可触及肿大、质硬的固定淋巴结。 外阴癌的治疗早期以手术治疗为主,晚期手术结合放化疗,已发生转移者姑息、对症及支持治疗为主。
宫颈糜烂并不是病理学上的上皮缺失、溃疡所致的真性糜烂。是子宫颈的柱状上皮异位引起,因为柱状上皮菲薄,其下的间质透出而呈现红色。 多见于青春期、生育期妇女雌激素旺盛者,由于雌激素的作用,使宫颈鳞柱状交界部异位,子宫颈呈糜烂样改变外观。 宫颈糜烂一般没有临床症状,当合并感染时,可以出现分泌物增多、异味或接触性出血。出现这种状况需要首先行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及hpv检查,必要时行阴道镜及活组织检查排除宫颈病变,在排除宫颈病变后可以采取局部上药或物理疗法进行治疗。
导致外阴白斑、外阴萎缩的常见疾病为外阴硬化性苔藓。以外阴肛周皮肤变薄,色素减退呈白色病变为主要特征。 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一般治疗,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不进食辛辣、过敏食物,不用刺激性药物或肥皂清洗外阴。 药物治疗可以选择丙酸睾酮油膏或黄体酮油膏,进行局部涂擦用药。物理治疗适用于症状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如聚焦超声、波姆光等。另外,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者也可考虑行浅表外阴切除术,但术后复发率较高。
痛经是最常见的妇科症状,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者可以影响生活和工作。 痛经常表现为月经来潮后开始出现疼痛,疼痛最早可以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一日疼痛最剧烈而持续2到3日后缓解。 疼痛常呈痉挛性、持续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 严重时,患者可以伴随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痛经患者妇科检查往往没有异常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