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短,又叫做短气,或者少气,是指呼吸表浅,呼吸急促,患者自己气不够用的症状。自汗,是指不因为服用发汗药物,劳动,或者辛散温热的食物出现汗液自出的病症。气短与自汗均是气虚的表现,一般还伴有疲乏无力,脉弱等症状,治疗需要益气。 如果以自汗为主,可以服用玉屏风颗粒,虚汗停颗粒等。如果以气短为主,可以服用保元汤,或者独参汤等。
自汗跟盗汗,是两种疾病,自汗,是不因劳动等汗液自出的病症,中医认为自汗多气虚,常伴有疲乏无力,短气等症状。治疗需要益气固表止汗,可以服用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或者牡蛎散(黄芪、浮小麦、麻黄根、牡蛎)。 盗汗,是睡觉时汗出,醒后汗止的病症。盗汗多阴虚,常伴有口干,潮热等症状。治疗需要滋阴敛汗,可以服用当归六黄汤,麦味地黄丸。
中药煎第三次,也是有效果的,但是效果比前2次差。中药的煎法:煎药前需要将中药浸泡30-60分钟,夏季可以浸泡短一些,冬季长一些,浸泡是需要冷水,不能用热水,浸泡后煎煮,先大火烧开后小火煎煮20-30分钟。 不同药物煎煮时间不同,解表类,清热解毒类药物煎煮时间不宜过长,补益类药物可以久煎,一贴中药,一般煎煮,2-3次。另外需要将煎煮后的药水混合后再服用,不然第三煎药效会差很多。
补中气是一种治法,是用于治疗中气不足,或者中气下陷导致的病症。中气不足,或者中气下陷,本质是脾气亏虚。临床可以见到面色萎黄,食欲不振,食后腹胀,眩晕,疲乏无力,短气,大便不成形,或者腹部下坠感,或者内脏下垂,比如子宫下垂,肛门脱垂等症状。 治疗需要健脾益气,升阳举陷。可以服用补中益气丸(黄芪、白术、人参、升麻、柴胡、当归等)。
中焦虚寒跟脾胃虚寒没有区别,是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说法而已。 中焦,是三焦理论的一个说法。三焦分上、中、下焦。属于上焦的脏腑包括心、肺,中焦是脾胃,下焦是肝、肾。一般来说脾胃是广义的脾胃,不单单指脾脏跟胃腑,还包括了小肠、大肠等。 中焦通常是指代脾胃,所以中焦虚寒跟脾胃虚寒是同一个概念,又叫做脾胃阳虚,可以见到畏寒怕冷、脘腹疼痛、腹泻等症状。
理气和胃,是用于治疗气滞引起胃肠不和。常见的病因是肝气郁结,引起肝胃不和;或者湿浊内蕴,气滞湿阻。临床可以见到脘腹胀满,或者胀痛,恶心呕吐,两胁胀感,心情不佳,胃口不好,舌淡红苔薄,或者薄腻等症状。 常用的中成药包括胃苏颗粒,香砂养胃丸等。治疗期间需要饮食清淡,保持心情顺畅。另外如果服用中成药后没有改善,建议去医院进一步就诊。
肢冷,即四肢寒冷,便溏,是大便不成形,可以呈水样,或者糊状,肢冷便溏,常是阳虚所致。脾阳虚,跟肾阳虚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脾阳虚,肢冷便溏,还常伴有胃纳不佳,疲乏无力,舌淡胖苔薄,脉沉等症状。 治疗需要温阳健脾,可以服用理中丸或者附子理中丸。肾阳虚导致的肢冷便溏,常伴有腰膝酸软,五更泻等症状,治疗需要温阳补肾,可以服用四神丸。
阴阳两虚,是脏腑阴阳具亏虚,常是年老体虚,或者疾病发展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所致。 多见于老年人,或者久病患者。年轻人一般不多见。阴阳两虚,可以见到畏寒怕冷,潮热盗汗,四肢冰凉,五心烦热,口干,自汗,短气,精神萎靡,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阳痿早泄,遗精滑精,舌红少苔,或者舌淡胖等症状。治疗需要温阳益气,滋阴养血,可以服用二仙汤。
阴虚火旺更适合吃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具体组成有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泽泻等,方中熟地黄用量较大,而且熟地黄偏温性,具有滋阴补肾填精的作用。知柏地黄丸,则是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了知母、黄柏。 知母具有清热滋阴的作用,黄柏具有清热除骨蒸的作用。这两个是清相火常用的药对,所以阴虚火旺者更加适合服用知柏地黄丸。
阴虚血少,即阴血亏虚的意思,常因为热病日久伤阴,或者年老体虚阴血暗耗,或者长期服用温热辛燥的药物所致。 临床可以见到潮热,盗汗,手心脚心发热,心烦,口干,夜间不易入睡,心悸心慌,肢体麻木,蠕动,四肢拘急,舌红少苔,脉细数,或者细弦等症状。治疗需要滋阴养血。可以选择六味地黄丸、左归丸、一贯煎等。需要根据具体的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