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怕冷,一般是阳虚引起的。中医认为阳气具有温煦的作用。阳气充足,身体正气亢盛,能温煦机体,一般不会导致明显的怕冷的症状。 如果阳气亏虚,温煦功能减弱,则会比其他人更加怕冷,一般夏季怕吹空调或者电扇,平时四肢冰凉等症状。阴虚,则会出现虚热的表现,临床可以见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等症状。阴虚的人比一般人更加怕热。
附子有走而不守的特点,治疗阳虚起效快,但是不能持久。单纯用附子治疗阳虚证,一般很快起效。 附片,又叫做附子或者黑顺片,性味辛热,具有回阳救逆、散寒止痛、补火助阳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阳虚、亡阳证或者寒湿导致的畏寒怕冷、四肢厥冷,或者大汗、心悸、短气、关节疼痛等症状。 如果想要完全治愈,需要结合其他补阳的中药一起治疗,才能有比较好的疗效。
血虚,是指营血亏虚导致的病症,中医认为肝藏血,心主血,血虚会出现心肝功能减弱,肢体失于滋养的症候,营血亏虚,经脉肢体失养,会出现四肢肌肉麻木,皮肤干涩,爪甲淡白,面部苍白,血不上荣,出现头晕,眼花等。 心脉失养,会出现心悸,心慌,失眠多梦,胞宫血海失养,会出现月经量少,色淡等症状,治疗需要滋阴养血,可以服用四物汤。
血热不是病,是一种症型,多种疾病都可以见到血热的症候。 血热是指热入营血导致的症候,临床可以见到口干、心烦、神昏、出血、红斑、皮疹、舌红降苔薄黄等症状。见到血热的病症,常见的有温病,相当于传染病,出现发热、斑疹、神昏等。一些皮肤病,出现红斑、皮疹、舌红降。月经病,出现月经量多、颜色红、质稠、月经提前等。
血热,又叫做血分热盛,或者热入营血。引起血热的病因,可以分为外感,跟内伤。外感多见于外感热病,或者温病邪毒等泻热入里,伤及营血所致。临床可以见到高热,神昏,心烦,身起斑疹,舌红降苔黄灰,脉细数等症状。 内伤引起的血热,多因为情志不调,气郁化热,或者劳伤久病,或者过服温热药物导致。内伤引起的血热以心烦,口干,潮热,舌红降等症状为主。
血热,又叫做热入营血,可以由热病外感入里所致,也可以由内伤杂病,气郁化热,热入营血所致。临床可以见到心烦,口干,身起红斑红疹,舌红降,脉数等症状。女性血热,还可以会影响月经,出现月经不规律,月经提前,或者月经量多,色红,质稠,不孕不育等症状。 治疗总体需要清热凉血,可以服用犀角地黄汤。但是还是需要根据具体的病症,选择合适的药物。
中医认为气能固津,津能载气。汗液主要是津液组成。汗出过多,气随着津液的丢失而丢失,出现气虚的症状,严重者会出现气脱。临床可以见到疲乏无力,短气,口干,心悸,心慌,自汗,精神萎靡,头晕,舌淡红苔薄,脉细,或者沉细等症状。 治疗需要益气固表,生津止渴。药物可以选择黄芪生脉饮。如果出现四肢冰凉,可以选择参附汤。
虚寒体质,又称之为阳虚体质,一般可以见到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四肢冰凉,畏寒怕冷,少腹冷痛,腹泻,舌淡胖苔薄滑,脉沉等症状。 治疗需要温阳益气。具有温补阳气的食物有姜、羊肉、韭菜等,这些可以作为阳虚体质食补。也可以吃药膳,可以用当归、羊肉、生姜、附子,炖汤服用。如果症状明显者,建议服用药物,比如理中丸,或者右归丸。
脏躁,是一种发作性精神病,首次出现于《金匮要略》中,发作时出现烦闷,急躁,喜悲伤欲哭等症状。脏躁一般是心肝血虚,兼有情志抑郁导致。心肾不交,是因心火亢盛,肾阴亏虚,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火不能下寄于肾所致,临床常见到心烦,失眠,腰膝酸软等症状。 如果是脏躁同时还伴有心肾不交,需要补肾清心,交通心肾,同时还需要疏肝柔肝。
胃火重,又叫做胃火炽盛,可以见到口干、喜欢喝冷水、口臭、容易饿、胃口很好、胃脘烧灼感、大便干结、口舌生疮、牙龈肿胀出血、舌红苔黄、脉滑等症状。 治疗则需要清胃降火。胃火重,常用的中药或中成药有白虎汤、清胃散、一清胶囊等。常用的中草药有黄连、蒲公英、石膏、知母等。 胃火重除药物治疗外,还需要饮食清淡,蔬菜水果可以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