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虚多汗,怕冷,怕风,一般是气虚,肺气亏虚,表卫不固引起,临床还可以见到疲乏无力,短气,汗出活动时明显,舌淡苔薄,脉沉细等症状。 治疗需要益气固表止汗,可以服用玉屏风颗粒,虚汗停颗粒。如果怕冷明显,考虑阳气亏虚,需要在补气的基础上,进行温阳止汗,可以服用桂枝加黄芪附子汤(桂枝、白芍、炙甘草、附子、黄芪、生姜、大枣),或者参附汤。
稍微一动就大汗淋漓,可能是气虚引起的,也可能是内热导致的。 气虚引起的大汗淋漓,动则明显,还伴有疲乏无力、短气、脉弱等症状。治疗需要益气、固表止汗,可以用虚汗停颗粒或者玉屏风散。 内热引起的大汗淋漓,可以出现动则明显,但是平时并没有感觉疲乏,而是感觉口干、怕热、舌红、脉滑等症状。治疗需要清热敛汗,可以用白虎汤或者白虎加人参汤。
六味地黄丸,是一种中成药,具体组成有熟地黄、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山药,具有补肾滋阴填精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肾阴虚导致的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口干,咽干等症状。因六味地黄丸中熟地黄比重比较大。 所以容易滋腻,如果平时脾胃虚弱,消化不佳者服用,可能会引起腹泻。如果确实有肾阴虚的话,可以用陈皮水,或者砂仁水送服六味地黄丸。
喝黄芪水出汗是否正常,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喝黄芪水不会引起出汗。 但是,如果服用量比较多的黄芪水,同时,黄芪水是温热的,是可能会引起出汗的,是正常的情况。出汗没有任何不适,而且会自己缓解。如果体质温热,同时没有气虚的人,服用黄芪水也是可能会引起出汗,这是异常的。黄芪,具有健脾益气,补肺固表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气虚引起的自汗,盗汗等。
潮热是指发热入潮水,可以定时发作,也可以不定发作,发作后可以自行缓解,引起潮热的病因主要有阴血亏虚,湿热内蕴,胃肠积热等。阴血亏虚导致的潮热,一般夜间明显,可以伴有口干。 湿热导致的潮热,一般午后发热,伴有胃纳不佳,苔黄腻等症状。胃肠积热导致的潮热,一般午时或者午后发作,伴有大便干结等症状,跟正常热汗出不同,潮热的发热跟环境温度不相关。
胃肠湿热的表现,男性跟女性没有区别。胃肠湿热,可以分为脾胃湿热,跟大肠湿热,这两个是不同的表现。脾胃湿热,临床可以见到脘腹胀满,或者疼痛,食欲不振,口干,不喜饮,口黏腻不爽,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症状,可以服用连朴饮。 大肠湿热,以大便改变为主,可以出现腹泻,大便粘滞不爽,也可以出现大便干结如粒。腹泻者可以服用葛根芩连胶囊,便秘者可以服用大承气汤。
湿气,是正常情况下的六气之一。如果湿气伤及人体,导致疾病,一般称之为湿邪。湿邪的产生,可以因外感,也可以因内伤所致,不过涉及的脏腑是脾胃为主,而中医说的脾胃往往包括的肠。 一般说的湿阻中焦,就是脾胃湿阻,临床可以见到胃纳不佳,脘腹胀满,腹泻,舌苔腻,脉濡等症状。治疗方面需要理气化湿,可以服用平胃散,五苓散,参苓白术散等。
膀胱湿热,是下焦湿热的一种。引起膀胱湿热的病因常是不注意卫生,或者年老体虚,感受湿热邪毒所致;也可能是因为其他脏腑的湿热证影响膀胱所致。 临床可以见到热淋的症状,比如尿频、尿急、尿热、尿痛,小便短赤,或者血尿,或者尿中带有泥杀结石,口干,胃纳不佳,大便粘滞,或者干结,舌苔黄腻等症状。治疗需要清热化湿利尿,可以服用八正散。
阴陵泉,其穴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下缘陷中。具有化湿利水,健脾理气,活血通络,益肾调经的作用。艾灸本身具有散寒化湿,回阳救逆,活血通络的作用。 艾灸阴陵泉,可以用于治疗寒湿,或者水湿内停导致的小便不利,水肿,腹泻,或者尿失禁等症状。或者月经不调,消化不良,下肢麻痹等症状。如果有阴虚火旺,或者有内热者不适合艾灸。
消炎是西医的概念,中医并没有消炎的说法。中药药理发现部分中药具有消炎抑菌的作用,比如黄连、蒲公英、板蓝根、黄芩、黄柏、大青叶、金银花、苦参等药物,大多数都是苦寒的药物。 但是中药消炎抑菌的作用,总体是不如西药抗生素效果好。另外西医的炎症表现,按中医的理论不一定都是热毒引起的,所以单纯用一些清热解毒类的中药来消炎,效果并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