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阳虚,是指心阳虚弱导致的病症,临床可以见到畏寒怕冷,四肢冰凉,心悸怔忡,胸闷心痛,短气,自汗,精神萎靡,肢体水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等症状。 治疗需要温阳益气养心为主,常用于治疗心阳虚的药物有附子、人参、桂枝、肉桂、龙骨、牡蛎等。常用的方剂有参附汤、四逆汤、真武汤、桂枝甘草汤等,需要根据具体的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
补益气血,养心健脾,是一种治法,用于治疗气血不足,心脾两虚导致的病症。临床多见到疲乏无力,心悸心慌,胃纳不佳,腹泻,失眠,多梦,月经量多,舌淡苔薄,脉沉细等症状。 常用的方子是归脾汤,方中人参、白术、黄芪、茯苓、炙甘草等,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当归、酸枣仁、龙眼肉等具有补血养心的作用,是治心脾两虚,气血亏虚的经典方剂。
心火,是指心火炽盛导致的病症,临床可以见到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夜寐不安,舌红尖赤,脉数等症状,治疗需要清心泻火,引起心火旺的病因常跟情志失调,工作压力大,熬夜等有关。 心火旺的饮食以清淡为主,辛辣油腻的食物少吃,可以喝绿豆汤,莲子芯泡水服用等。另外需要调整作息,调节心情等。如果症状明显的话,建议药物治疗。
心阳虚,又叫做心阳不足,或者心阳衰弱。临床可以见到心悸怔忡,胸闷心痛,神昏,四肢畏寒,疲乏无力,短气,水肿,舌淡胖苔薄滑,脉沉细等症状。 治疗需要益气温阳益心,一般可以服用参附汤(人参、附子),或者四逆汤(人参、附子、干姜、甘草),如果以水肿为主,可以服用真武汤,温阳利水。如果以心悸怔忡为主,可以服用桂枝甘草汤。
心火,一般是因为情志不畅,气机郁结,郁而火所致,也可能是因为服用温燥的药物,或者辛辣的食物导致。心火旺,临床可以见到心烦易怒,舌头生溃疡,晚上睡眠不佳,常不容易入睡,嘴巴口干,喜欢喝冷水,小便短赤,舌红尖赤苔黄,脉数等症状。 治疗需要清心泻火,常用的药物有黄连、栀子、黄芩、灯心草、淡竹叶、通草等。常用的方子有泻心汤、导赤散等。
心慌出虚汗,可能是气虚所致,也可能是气阴两虚引起,气虚导致的心慌,汗出,一般劳累时明显,伴有疲乏无力,短气,舌淡红苔薄,脉细等症状,治疗需要益气养心敛汗,可以服用保元汤,或者养心汤。 气阴两虚引起的心慌虚汗,在气虚的基础上还出现口干,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治疗需要益气滋阴敛汗,可以用黄芪生脉饮,或者生脉饮。
心火,一般是指心火旺,临床可以见到心烦易怒,夜间不易入睡,口干,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红尖赤苔黄等症状,治疗需要清心泻火。一般引起心火旺的原因多是情志不佳,工作压力大,导致五志化火,引起心火旺。 也可能会服用温补的药物过量,引起心火亢盛,或者引起长期熬夜,心阴亏虚,引起心火相对亢盛。常用治疗心火旺的药物有黄连、灯心草、木通等药物。
脾心阳虚,包括两个证型,脾阳虚,心阳虚,其虽都是阳虚,但是临床表现是不同的。阳虚,一般的临床表现有疲乏无力,四肢冰凉,畏寒怕冷,舌淡胖苔滑,脉沉细等。 脾阳虚是在阳虚的基础上见到脾运化,升清功能失常,可以见到腹部畏寒,甚至冷痛,大便不成形,食欲不振等。心阳虚,则是在阳虚的基础上出现藏神,主血脉功能失常,可以见到心悸怔忡,精神萎靡,头晕等症状。
血热是指营血分热,常因热邪由表入里,或者过食辛辣温燥药物,或者情志不调,郁热内生所致,血热是会引起出血,斑疹,还伴有口干,身热夜盛,心烦,甚至神昏谵语,舌红降苔黄,脉数细等症状。 治疗需要凉血止血,常用的药物有生地黄、牡丹皮、大青叶、板蓝根等,常用的方剂有犀角地黄汤(犀牛角,生地黄、赤芍药、牡丹皮),方中犀角多用水牛角代替。
阳虚,又叫做阳气亏虚,不同脏腑阳虚的表现有所不同,一般阳虚可以见到畏寒怕冷、疲乏无力、四肢冰凉等症状;心阳虚,则是在一般的阳虚的基础上出现心悸心慌等症状。 女性,男性在一般心阳虚,脾阳虚,肺阳虚上的表现没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在肾阳虚上,女性除一般的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小便清长外,还可以见到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白带清稀如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