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

林友宝 主治医师

温州市人民医院 中医科

擅长:擅长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的诊治。

概述 出诊时间 联系方式 口碑评价
语音
湿热关节肿
湿热关节肿

湿热导致的关节肿痛,是属于湿热型痹症,因湿热阻滞关节经脉所致,临床可以见到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食用湿热之品会加重,遇冷缓解,伴有口干,大便粘滞,舌苔黄腻舌红等症状。 治疗需要清热化湿,通络止痛,如果热重湿清,可以服用白虎汤加桂枝,苍术,如果湿热并重,可以服用宣痹汤加减治疗。另外四妙丸对湿热下注导致的关节肿痛也有不错的疗效。

湿热体质+食疗
湿热体质+食疗

湿热体质,多可以用见到湿热中阻的症状,临床可以见到口干,不欲饮,食欲不振,大便粘滞不爽,或者稀溏,疲乏无力,四肢困重,苔黄腻舌红,脉濡等症状,引起湿热的病因常是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油腻厚味食物,或者长期过量饮酒所致。 湿热体质食疗,需要在饮食清淡,戒酒的基础上可以多吃薏苡仁、绿豆、红豆、冬瓜等食物,另外适当运动对祛湿热也有一定的作用。

阴虚兼湿热
阴虚兼湿热

阴虚兼有湿热是临床并不少见的症候,常是因为湿热日久伤及阴精,或者素体阴虚感受湿热所致,阴虚伴有湿热,常下焦湿热伴有阴虚,多见到小便短赤,疼痛,小便不利,伴有口干,潮热,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或者舌红苔花剥黄腻等症状。 治疗需要清热化湿利尿,滋阴生津,可以服用猪苓汤或者知柏地黄丸等。脾胃阴虚也常伴有湿热,可以用大甘露饮治疗。

捏脊去湿热
捏脊去湿热

捏脊是小儿推拿手法的一种,但没有祛湿热的作用。捏脊, 又叫做捏积,具体操作手法是两手半握拳,两手食指抵于脊背上,用中指第二节与拇指挟起皮肉,自下向上两手交替,从长强穴开始,沿着督脉向上,到大椎穴为止。 多用于治疗小儿消化疾病,比如疳积,消化不良,腹泻等,其并没有祛湿热的作用,如果湿热重的话,建议服用清热祛湿的中药治疗。

袪湿健脾胃
袪湿健脾胃

祛湿,健脾胃,是两种不同的治法,但是具有密切的相关性,祛湿,是用于治疗湿气重导致的病症,健脾胃,是用于治疗脾胃气虚引起的病症,祛湿同时健脾胃,多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同时伴有湿浊内停。 临床可以见到疲乏无力,胃纳不佳,脘腹胀痛,大便不成形,舌淡红苔腻,脉濡,或者沉细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

湿热下腹痛
湿热下腹痛

湿热导致的下腹疼痛,一般是下焦湿热引起的。下腹疼痛,一般还伴有小便短赤,尿频尿急尿痛,或者大便不爽,稀溏,肛门灼热感,或者大便带有黏液,甚至带血,女性还可以见到白带色黄,量多,异味重。 还可以见到胃口不好,口干,不喜欢喝水,口甜,口腻,舌苔黄腻舌红,脉濡数等症状。治疗需要清热化湿,但是不同的症状,用药有所不同。

胃湿热食疗
胃湿热食疗

胃湿热,常因进食不慎,嗜食辛辣油腻厚味,或者服用辛热药物所致。临床可以见到胃脘烧灼疼痛,恶心呕吐,口干,口苦,苔黄腻舌红,脉濡数等症状。治疗需要清热化湿和胃。 食疗可以吃蒲公英,马齿苋,薏苡仁、红豆,冬瓜等药食两用之品。另外平时辛辣油腻的食物少吃。如果胃脘不适反复发作,建议胃镜检查,或者幽门螺旋杆菌检查,明确诊断。

湿热伤中证
湿热伤中证

湿热伤中证,又叫做脾胃湿热证,常因饮食不节,过食油腻或者辛辣的食物所致,临床可以见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甚至疼痛,口干不喜饮,口苦,大便粘滞不爽,心烦胸闷,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症状。 治疗需要清热化湿,治疗需要根据具体的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如果以胃胀恶心为主,可以选用连朴饮,如果以腹泻为主,可以选择葛根芩连胶囊。

健脾祛湿化痰处方
健脾祛湿化痰处方

健脾祛湿化痰,是用于治疗脾胃气虚,伴有痰湿引起的疲乏无力,胃纳不佳,咳嗽,咯痰量多,四肢酸软,苔白腻舌淡红,脉细滑等症状。 常用健脾化痰祛湿的中药方剂有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姜半夏、陈皮)、香砂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木香、砂仁、半夏、陈皮,或者木香改藿香)、平陈汤(平胃散合二陈汤)。

阳虚兼湿热
阳虚兼湿热

阳虚伴有湿热,属于寒热错杂证,临床常多见脾胃阳虚,伴有湿热,临床可以见到口干,口苦,胃纳不佳,上腹胀满痞硬,腹泻,进食冷物加重,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黄腻,脉濡,或者沉等,治疗需要健脾温阳,清热化湿。 常用的药物有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等,药物包括黄连、黄芩、干姜、人参、姜半夏等,这些都是寒热并用,辛开苦降。

36 37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