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感冒是需要发汗。风寒感冒,是因为外感风寒引起营卫不和,肺气失宣的病症,临床症状多见到恶寒为主,略有发热,或者无发热,四肢酸痛,头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咳稀痰,舌淡红苔薄,脉浮或者浮紧等症状。 治疗需要辛温发汗,解表散寒,常用于治疗风寒的药物有麻黄、桂枝、羌活、白芷、荆芥、防风等,常用的方剂有麻黄汤、苏羌达表汤等。
风寒引起的呕吐,一般有明显的受寒病史,症状可以见到恶寒,胃脘不适,胀满,或者疼痛,呕吐清水,遇寒加重,或者伴有大便不成形,稀溏,舌淡红苔薄白略滑,脉浮紧等症状。 治疗需要祛风散寒止呕,可以服用藿香正气散,也可以服用生姜水。生姜,性味辛温,具有散寒和胃,温中健脾止呕吐的作用,可以改善风寒导致的呕吐,另外有止呕圣药之称。
热伤风不是风寒,热伤风是风热感冒,临床可以见到发热,略有恶寒,鼻塞,流黄涕,口干,咽干,咽喉肿痛,咳嗽,咯痰质粘,色白或者色黄,舌淡红尖赤等,治疗需要辛凉解表,祛风清热。 风寒感冒,又叫做伤寒,临床可以见到恶寒明显,略有发热,鼻塞,流清涕,咳嗽,咳白痰,质稀,四肢酸痛,舌淡红苔薄白等症状。治疗需要辛温解表,祛风散寒。
出虚汗,伴有恶风,一般是肺气虚,或者体虚外感风邪所致,肺气虚引起的恶风,汗出,往往病程长,伴有疲乏无力,短气,平时易感冒等症状。 治疗需要益气固表止汗,可以服用玉屏风颗粒,外感风邪引起的,一般病程短,有明显的受风史,可能还伴有体温升高,鼻塞,流涕等症状。治疗需要调和营卫,可以服用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
热伤风,即风热感冒的意思,临床多可以见到发热,略有恶寒,鼻塞,流黄涕,咽喉肿痛,咳嗽,咯黄痰,口干,舌淡红尖赤,脉浮数等症状。治疗需要祛风清热。 冷伤风,即风寒感冒,临床可以见到恶寒明显,略有发热,鼻塞,流清涕,咳嗽,咳白稀痰,带有泡沫,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或者浮紧。治疗需要祛风散寒。这两种都属于感冒,但是临床表现有所不同。
热伤风是中医的概念,消炎是西医的概念。热伤风,又叫做风热感冒,是因外感风热,或者风寒入里化热导致发热重,略有恶寒,咽喉肿痛,口干,鼻塞,流黄涕,舌淡红尖赤苔薄白或者黄白相兼,脉浮数等症状。 风热感冒,属于西医说的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可以用抗生素消炎治疗,如果用中药的话,需要疏风清热解表,可以用银翘散,芙朴感冒冲剂等。
一般来说热伤风可以吃鱼的。热伤风又叫做风热感冒,是因外感风热之邪导致发热明显,略有恶寒,口干,咽喉肿痛,咳嗽,咯黄痰等症状。治疗需要辛凉解表,风热感冒期间需要饮食清淡,多吃偏凉性的食物,鱼一般性味偏,风热感冒期间是可以吃鱼,没有影响。但是辛辣油腻的食物不建议食用,避免加重热象。
痄腮,又叫做蛤蟆瘟,属于西医的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认为是风热邪毒壅滞少阳经脉所致。主要病变部位在腮腺,可以见到以耳垂为中心腮部出现弥漫性肿大疼痛。 另外邪毒也会侵犯厥阴经,出现邪犯睾腹的情况,导致少腹疼痛,睾丸肿痛等症状,严重者可以出现肝风内动,蒙蔽心包,导致高热,神昏,抽搐等症状。综上所述痄腮的部位主要是腮腺,但是也会涉及睾丸,少腹,心包等部位。
脾虚可以是指脾气虚,脾阳虚,一般单纯的脾气虚不会引起腹痛。脾阳虚导致的腹痛,一般成隐痛,饥饿时或者劳累后或者进食冷物时加重,伴有畏寒怕冷,胃纳不佳,疲乏无力,腹泻等症状。 治疗需要温中健脾止痛,可以服用附子理中丸、理中丸等。另外脾虚往往会伴有肝气横逆,容易出现肝脾不和,引起腹痛,心情不佳是加重。治疗需要疏肝健脾,可以服用四逆散。
脾虚,一般是指脾气虚,临床可以见到疲乏无力,胃纳不佳,脘腹胀满,大便不成形,次数多,饭后就想上厕所,四肢酸软,苔薄舌淡红,或者淡胖有齿痕,脉濡或者沉细等症状。 治疗需要健脾益气,可以服用健脾类的中药,比如四君子丸,人参健脾丸等。如果以腹泻为主,可以服用参苓白术散。另外平时多吃一些健脾的食物,比如山药、莲子、芡实、薏苡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