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一般不会出现梅核气,梅核气,首先出现于 《金匮要略》中:妇人,咽中如有炙腝咳之不出,吞之不下。中医认为梅核气,是因痰气互结所致,经典用方是半夏厚朴汤,其症状类似于现代医学说的癔球症,多见于女性,跟焦虑,抑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小儿一般不会出现梅核气,如果小儿有咽喉不适的症状,常是因为咽喉炎导致的。
清泻心火,又叫做清心火,是一种治法,是用于治疗心火旺导致的病症。临床可以见到心烦易怒,失眠,口舌生疮,舌头疼痛,小便短赤,舌红尖赤,苔黄,脉数等症状。清心火常用的药物有黄连、淡竹叶、通草、木通、莲子心等药物。 因心火旺,火易伤阴,所以常会引起心血,心阴亏虚,故清心火需搭配养心的药物,比如生地黄、当归等药物。
壁虎,又叫做天龙,或者守宫,是对肿瘤有一定的作用,中医认为壁虎,性味咸寒,有小毒,归肝经,具有祛风定惊,解毒散结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症导致的关节疼痛,偏瘫,惊痫,破伤风等。 现常用于治疗肿瘤疾病,尤其还对食管癌有作用,有研究发现,用壁虎跟米炒焦黄,研磨,用黄酒调服,可以改善食道癌,甚至部分病例有治愈食道癌的作用。
血热不一定引起全身痒感,中医认为风胜则痒,全身瘙痒一般跟风邪有关,引起风邪的病因可以是血热生风,血燥生风等。另外湿邪,虫毒等也会引起瘙痒。 血热生风,一般除瘙痒外还往往伴有血热的症候,出现心烦,口干,斑疹,色红,失眠,燥热,舌红降苔黄,脉数等症状。治疗需要清热凉血祛风止痒,可以用消风散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
虚汗可以分为自汗,跟盗汗,自汗,是指不因劳动或者服用辛散的药物导致汗液自出的情况,中医认为自汗,多气虚,或者肺气虚,表卫不固所致。 所以可以说自汗多肺虚,治疗需要益气补肺固表止汗,可以选用玉屏风颗粒。盗汗,是睡觉时汗出,醒后汗止的病症,中医认为盗汗,多阴虚。阴虚一般是肾阴虚所致,治疗需要滋阴补肾敛汗,可以选择麦味地黄丸。
心阳虚,常见于心系疾病,久病不愈,损伤心阳所致。临床可以见到四肢冰凉,畏寒怕冷,疲乏无力,心悸心慌,胸闷短气,水肿,舌淡胖苔薄,脉沉细等症状,治疗需要益气温阳益心,一般可以选择参附汤,或者四逆汤治疗。 但是不同症状为主,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剂治疗,如果以水肿明显的话,可以选择真武汤。以心悸心慌明显的话,可以选择桂枝甘草汤。
秋燥可以引起咳血,燥邪,一般分为凉燥,热燥。引起的咳血一般热燥多见,中医认为肺为娇脏,肺为华盖,多受外邪侵犯,秋天燥气所主,燥邪夹热犯肺,易伤津液,常引起口干,咽干,鼻干,咳嗽,无痰或者少痰。热伤血络可以引起咳血,或者鼻出血等症状。 治疗需要润燥清热凉血,可以服用桑杏汤加减。如果伤阴明显,可以服用沙参麦冬汤。
扁豆是可以用于治疗脾虚的。扁豆,又叫做白扁豆,性味甘,略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和中,化湿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脾气虚导致的食欲不振,腹泻,疲乏无力等症状,不过其健脾作用不强,需要跟其他健脾的药物一起使用,单用的话,效果不佳。 不过白扁豆健脾的同时还是化湿解暑的作用,也常用于暑湿,或者脾虚湿阻导致的恶心呕吐,腹泻等,炒过后可以增强健脾的功效。
中医认为人的左脉跟右脉所对应的气血阴阳,以及脏腑是不同的,一般认为左为阴,右为阳;左主血,右主气。所以左脉滑,多为血实,血热,另外左寸主心,左关为肝,左尺为肾,所以左滑的具体部位也有所不同。 如果左寸滑,多为心热;左肝滑,为肝火旺;左尺滑,多为肾阴虚火旺。不过脉诊还需要结合具体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才能明确诊断。
肾虚跟抑郁没有直接的关系,抑郁主要是表现为心情不佳,情绪低落,食欲不振,晚上睡眠不佳等症状,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情绪,以及调节体液的固藏跟分泌的作用。 抑郁一般是因为肝气疏泄不及导致,而肝气疏泄不及往往跟肝血虚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治疗抑郁一般多用逍遥散,具有养血疏肝的作用。另外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抑郁,出现精神不振,是跟肾阳不足,失于激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