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修复的手术方式现在最主要的还是二尖瓣或三尖瓣的修复。 对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以前是主张做置换术,更少做修复术。但随着理念和技术的发展,现在风湿性心脏病也越来越推崇做瓣膜的修复,毕竟现在大部分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也是能够做瓣膜修复治疗的。
心脏搭桥后还心肌缺血需要再做冠脉造影看缺血的范围,以及这个范围的冠状动脉是否还有做支架或搭桥手术的可能,来做具体的决定。 一般患者心肌缺血的范围都比较小,不会对病人造成严重的生命危险,多以服用药物治疗为主。 冠脉搭桥手术完全成功的标准是要做到完全再血管化,即所有可能缺血的冠状动脉都需要做搭桥手术。
瓣膜置换术后会出现心包积液的原因分为以下情况: 1、术后近期,心包腔会出现一些渗血,即积液是出血的情况。如果出血量不多,出血逐渐减少,渗血会减少。 2、患者心脏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患者心衰导致心包腔渗液,这时要通过强心、凝血药缓解,必要时还需要通过心包腔穿刺引流来减少心包积液,改善心脏功能。
冠心病要管理心律失常和安心脏起搏器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冠心病的病人以心绞痛为主要症状,有可能发生猝死的风险。心脏起搏器以心率的改变为主,主要是心率减慢或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而导致的一些情况,需要安起搏器。 如果冠心病的患者出现了心率缓慢或严重、恶性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是需要安起搏器的。
80岁老年人患冠心病可以做手术。 冠心病是一种老年性疾病,在我们医院每年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超过150例,平均年龄接近70岁,每年80岁以上的患者也有10余个。 年龄对患者来说不是做手术的禁忌症,主要是看病人是否患有冠心病,同时病人的全身状况、肺功能、心功能、肾功能的情况来判定手术的风险。
瓣膜修复术后心脏功能会不会恢复正常水平,要看术前对心脏造成的损害程度来定。 大部分病人做了瓣膜修复手术后,心脏功能会逐渐恢复到接近正常。有些患者术前病程拖得比较久,心脏已经长得很大,心功能严重受损,即使做了瓣膜修复和置换手术后,心脏功能会逐渐恢复,病人的心脏也会缩小一些,但通常不一定能够修复到正常。
引起心脏瓣膜病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种: 1、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小时候或年轻时的风湿性感染、链球菌感染,导致心脏瓣膜的损害,到了成年后逐渐出现瓣膜损害加重,导致心功能异常。 2、退行性瓣膜病变:老年人年龄大了,各个瓣膜功能退化,导致包括腱索断裂、乳头肌延长等。 3、感染:导致瓣膜的毁损。 4、先天性问题。
影响瓣膜手术预后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主要和病人做瓣膜手术时的具体情况、全身情况有关,即患者的全身心肺功能、各个脏器功能。 2、病人瓣膜本身的形态、病变程度、病变原因也是影响预后的因素,这是近期的预后。 3、对瓣膜的远期预后来讲,能够做瓣膜修复的就尽量做修复,而不要去做瓣膜置换。
绝大部分在60岁以上的人容易得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年轻时出现感冒症状而没有及时治疗,导致链球菌感染影响到心脏瓣膜。 风湿性心脏病现在越来越少,原因就是现在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现在出现感冒后,通常都能得到及时的治疗。目前来讲,只要得了感冒后及时治疗,得风心病的机会就越来越少。
冠心病介入治疗就是心脏内科通过血管入路进行冠状动脉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或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来解决冠状动脉狭窄的问题。 介入治疗适合大部分的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如果冠状动脉病变比较弥漫,或出现严重的钙化、慢行闭塞病变这种情况,介入治疗还是有局限性的。
冠心病的早期症状表现以活动后的胸闷、憋气为主。 一般患者休息后,在几分钟内都会缓解。在这时患者疼痛的部位主要是在胸前区,即在整个膈以上的水平,包括手背这些部位产生疼痛、不适,同时伴有胸闷、憋气的时候,就要考虑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产生心绞痛。
支架植入术适合大部分的冠心病患者。 支架植入术主要是针对单支冠状动脉病变,或多支、单处的冠状动脉病变。 冠心病的患者经过冠状动脉造影,如果发现冠状动脉狭窄超过75%以上,同时伴有一些心绞痛症状,这种情况就需要做冠状动脉的再血管化治疗,再血管化治疗的方法主要分为冠脉支架植入术和冠脉搭桥手术。
中老年易患冠心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年龄: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血管会出现硬化,出现脂质斑块的堆积。2、环境因素。3、遗传因素。 现在也出现了冠状动脉发病年轻化的趋势,这主要还是现在年轻人的恶性生活习惯,包括吸烟、熬夜,一些高油脂食物的过多摄入有关。
瓣膜手术能做第二次。 瓣膜置换手术后做二次手术也是比较常见的,对于目前的医疗技术来讲,手术也是比较安全的,但要定期复查。 做生物瓣置换手术,瓣膜可能出现衰败,十多年后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机械瓣置换术后,瓣膜可能出现异状物和血栓形成,导致瓣膜功能的失调,也可能导致二次手术。
长期吃冠心病的药的副作用有以下几种情况: 1、降血脂的药物,比如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主要的副作用就是肝损害,还有些病人会产生肌肉疼痛。 2、抗血小板的药物,比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主要的副作用就是产生消化道出血等可能性。 3、控制心率、血压、血糖的这些药物也有相应的一些副作用。
冠心病术后要一直吃药。 冠心病手术包括支架植入术或冠脉搭桥手术。患者术后需要一直服药是因为,冠心病手术或支架植入只是解决了目前冠状动脉狭窄导致缺血的问题,它没有解决导致患者出现冠心病的因素,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家族史,其中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需要靠终生吃药控制的。
心脏瓣膜病做介入治疗的效果比外科手术要差,远期效果更差。 介入治疗适合老年、重症、手术风险高的患者。它的特点、优点就是不需要开刀,它是通过血管入路进行瓣膜的置换或修复方式。它的优点很明显,就是微创、风险小,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适合做微创,它是有高选择性的。
冠心病出现心绞痛的处理办法如下: 1、若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超过50%,需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最常见的是通过冠状动脉CTA或冠状动脉造影。 2、若检查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超过了75%,一般建议患者做再血管化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但具体的手术方式需根据造影的具体情况确定。
瓣膜术后选择运动方式,需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定。现在很多医院有心脏康复科室,可以到专门的心脏康复科去制定运动方案。 有些病人本来比较年轻、心脏功能受损不是很严重做了手术,我认为一个月后去做一些日常的工作,包括轻度耗费体力的上班都是可以的。 我们医生认为,做完手术后还是要做适当的运动锻炼。
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可以简单地从心电图ST段改变或有没有Q波来做判断。另外,做冠状动脉CT也可以发现冠状动脉的病变、狭窄的情况。 要具体了解冠状动脉狭窄的详细情况,还是必须要做冠状动脉造影,通过血管的入路,把造影剂打到冠状动脉里。 选择性地做一些检查,了解冠状动脉具体的病变,如病变的范围、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