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膜修复后有一定的几率会复发。根据大数据资料显示,特别是二尖瓣位置的瓣膜做修复,虽然有可能会复发,但是长期的效果还是高于做瓣膜置换的。 如果患者能够做瓣膜修复手术,还是建议做瓣膜的修复,因为做瓣膜置换后,瓣膜同样会出现包括瓣膜的功能失功、血栓、中风等问题。
瓣膜病的治疗方式有瓣膜修复和瓣膜置换。区别如下: 瓣膜修复:运用原有的瓣膜,通过瓣膜连接、延展、瓣下结构的调整、瓣环缩小固定等,这些叫做瓣膜的修复。 瓣膜置换:将原有的瓣膜切除,然后用人工瓣膜,包括生物瓣膜、机械瓣膜,来做原位的替换。 瓣膜修复和瓣膜置换的方式是不一样的,瓣膜能够修复尽量做修复。
冠心病能吃辅酶Q10,但只能作为一种辅助药。冠心病药物一般有以下几类: 1、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泰嘉和波立维。 2、降脂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 3、硝酸类抑制剂,如硝酸甘油、保心丸。 4、β受体阻滞剂,主要是减慢心脏心率、减少心肌氧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也非常有效。
冠心病通常有五大易患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家族史、吸烟。家族史没法预防。冠心病预防措施如下: 1、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这类疾病,可以通过药物控制。减少高胆固醇、高糖类食物的摄入。 2、吸烟。吸烟是很多年轻的冠心病患者最致命的诱因。 3、生活习惯。熬夜也是发生心梗、猝死非常重要的诱因。
心脏瓣膜关闭不严合并房颤是很常见的,特别是二尖瓣关闭不全,到了后期都会合并房颤。这类患者一般是做二尖瓣瓣膜修复的同时做房颤消融,房颤消融能达到80%以上的效果。 如果瓣膜病很严重,若左心房直径大于10cm,但有些专家定义直径大于7cm,做房颤消融的效果就比较差,需要根据各个医疗中心的经验而定。
冠心病合并房颤的治疗需要看冠心病的严重程度,要做冠脉造影了解冠脉病变情况,是否需要做介入或者外科干预。 1、内科支架介入治疗。心肌缺血处理后,房颤可能会消失。若房颤没有消失,可以做房颤消融。 2、搭桥手术。若患者病变非常重,或栓塞病变合并糖尿病,就需要做搭桥手术。建议先做房颤消融手术再做搭桥手术。
心肌缺血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这类病人一般在剧烈活动后,可能出现胸前区闷胀、疼痛,也就是心绞痛,这是劳力性心绞痛。 典型的心绞痛症状是心前区疼痛伴有胸闷、压榨感。但很多时候症状不典型,有时伴有放射性的上肢疼痛,容易被患者忽略,导致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才就诊。
冠脉搭桥可以进行微创手术。对于老年病人、肺功能、心功能、肾功能不好的患者较好。 有前降支病变的患者做冠脉搭桥的方法有: 1、在左胸做一个6公分左右的微创切口,做前降支搭桥,包括多支冠脉搭桥。 2、杂交手术,把最重要的前降支经小切口做冠脉搭桥打通,再回旋支右冠的病变,通过介入治疗。
瓣膜置换术后有房颤是很常见的,原因主要有: 1、如果患者瓣膜置换前本身就有房颤,而术中又没有处理,该患者术后的房颤会跟随终身。这类患者主要针对房颤的并发症、血栓来处理,所以患者要长期服用华法林。 2、患者术前没有房颤,也有可能在术后30天内出现新发房颤,这种情况可用药物转律,恢复窦性。
瓣膜手术和房颤手术能一起做,能达到一次手术解决两个疾病的目的。 房颤消融成功率只有80%左右,根据患者术前房颤的情况、左心房的大小决定是否做房颤消融。如果患者的左心房很大,如直径超过10cm,不主张同期做房颤,因为成功几率较低。如果患者心房不是很大,可以同时做瓣膜手术和房颤手术。
瓣膜修复术后如果出现大量心包积液,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原因分为:心衰和围手术期有心包自发性出血,都建议做心包穿刺引流。具体处理方法为: 1、心衰导致的心包积液,需要强心利尿。 2、自发性出血引起的心包积液,要据出血量而定是否需要再次开胸止血。 所有的心脏手术后,围手术期都可能会出现心包积液并发症。
法洛四联症是比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在早期法洛四联症跨瓣修补时,往往没有做带瓣管道或带瓣补片,可能会导致术后肺动脉瓣反流。 法洛四联症术后瓣膜反流,要根据反流量来处理: 1、轻、中度的反流,不需要过度处理。 2、重度的肺动脉反流,会导致心功能衰竭。主张做瓣膜修复术,还有一种微创瓣,叫介入瓣膜治疗。
心脏瓣膜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心脏增大,当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时,就需要做手术干预。手术主要分为瓣膜置换和瓣膜修复。 对于二尖瓣患者,尽量选择做修复,对患者的心功能保护很好、也不需要长期抗凝,术后生存质量也有提高。 若只能换瓣膜,需根据患者的年龄情况选择生物瓣膜、机械瓣膜。
瓣膜修复术后基本上一个月以后,应该可以开展轻微的工作。早期还是需要吃抗凝药,一般需要吃三个月到半年,之后如果没有合并房颤,就不需要吃抗凝药物。 瓣膜修复包括瓣膜的其他手术后,病人在ICU待一到两天后,转到普通病房待7-10天,恢复出院后在家待一周后,就可以出门活动。一个月以后,可以开展轻微的工作。
房颤病人可能有冠心病,冠心病病人也可能合并房颤,二者的发病几率不一样。 房颤:是心房的颤动,心房的自律性出现异常,导致心房非规律性地动。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狭窄,从而引起心肌缺血,心肌缺血会影响房颤发生。而房颤有可能加重冠心病,导致患者诱发心肌梗死等并发症。
心肌缺血:是冠心病导致的动脉狭窄,引起心肌缺血,会导致心绞痛症状,很多心绞痛患者不会出现疼痛,会有心前区闷胀,伴有肢体不适。 脑缺血:是脑部血管供血不足,脑动脉的粥样硬化引起的脑血管狭窄,导致头晕、头痛、眼花、晕厥等,它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这些症状和心肌缺血不同,但是病因一样,都是因为粥样动脉硬化。
冠心病一般挂心脏内科。 1、若之前冠心病已确诊,也做了冠脉造影,确定了要做介入治疗或内科治疗,挂内科。 2、做冠脉造影确诊冠心病,且病变程度很重,挂心脏外科,需要做冠脉搭桥来改善心脏血液。 3、冠心病患者突发非常严重的心绞痛,需挂急诊科,再到心脏内科治疗,这类患者有心肌梗塞的情况。
有心肌缺血的患者会出现的症状有:心前区的闷胀、疼痛、不适,心脏区的压榨感、胸前区的憋胀。症状持续时间较短。 心肌缺血最常见的原因如下: 一、心脏供血不足。引起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缺血而出现的一些症状。 二、心肌的氧耗增加。高血压、心脏病、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引起的心肌肥厚,也会导致心肌缺血类似的症状。
搭桥手术的风险主要在于围术期,即手术前后或手术中的一些风险,具体分为: 1、术中风险:包括麻醉意外、出血、冠脉痉挛导致的围术期心梗,严重的还有产生死亡的可能,但总体风险在2%以内。 2、冠脉搭桥术后:冠脉搭桥手术现在是一个很常规的治疗冠心病的手段,手术现在还是很安全的,总体风险应该在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