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做肿瘤筛查时,基本上从几个方面去看: 1、基本的影像学检查,比如胸部检查,主要包含胸片、低剂量螺旋CT的检查,有乙肝、肝硬化病史,嗜酒、常吃霉变食物的患者,B超的筛查很重要。 2、同时要结合基本的血液学检测,包含肿瘤标志物、肝肾功能。 因此,肿瘤筛查总体来说要包含基本的抽血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妇科肿瘤筛查有几个方面比较重要: 1、妇检:通过妇检能够了解到子宫、卵巢的大概情况,尤其是有合并阴道出血或性接触之后出血。 2、B超检查:是妇科肿瘤非常重要的检查,对子宫附件的解剖关系、肿瘤的位置有非常好的定位。 3、肿瘤标志物:比如妇科肿瘤最常见的c125、c153,都是妇科肿瘤常见的检查指标。
肿瘤的预防分为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主要是病因预防,改变生活习惯、戒烟、不吃霉变、烧烤、隔夜的食物,避免病毒感染。 2、二级预防:是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若有癌前病变高危因素要及时监测。 3、三级预防:是诊断肿瘤后的干预性治疗,有全方位的干预、家庭支持、整个治疗干预。
阿片类药物尤其是强阿片类药物,总体来说是比较安全的,要遵循WHO的三阶梯规范止痛治疗,同时进行5个原则,在规范的滴定基础上,基本不会出现成瘾的情况,所以也不存在戒断症状。 早些年有部分人用阿片类药物出现成瘾现象,戒断后大部分患者能够平稳过渡,不需要进行特别的干预,也没有明显的意识障碍。
肿瘤标志物作为肿瘤的筛查指标,只是提供一定的信息,并不能作为肿瘤诊断的主要标准参考。 所谓的肿瘤几项,比如肿瘤4项、肿瘤5项、肿瘤6项、肿瘤8项,是每个医院对不同套餐的定义,可能涵盖的人群或者受众人群是不一样的。 总体来说,肿瘤指标对发现肿瘤或监测肿瘤的愈后有很大意义,但是并不是诊断肿瘤的标准。
男性肿瘤是非常宽泛的概念,比如前列腺癌是男性比较独特的癌种,其他肺癌、肠癌、肝癌、乳腺癌等,男性都可能有的,尤其是肺癌,男性比例占比非常高,因为男性的吸烟人群比较高,男性肿瘤筛查要涵盖这些方面。 总体来说,高龄人群肺癌、胃肠道肿瘤、前列腺癌的筛查都要列进去,青年男性不需要进行非常严格的肿瘤相关筛查。
阿片类药物尤其是强阿片类药物,以吗啡、羟考酮、芬坦尼为代表,呼吸抑制是副作用中的一种。 对于大部分病人,癌痛就是解决呼吸抑制的抑制剂,因为剧烈疼痛,病人很少引起呼吸抑制,发生率很低,经常发生于高龄、耐受性差、肺功能不好的病人,比如copd病人二氧化碳容易储留,也容易在使用强阿片类药物后引起呼吸抑制。
膀胱癌的手术是非常大的手术,因为术后对整个盆腔的干预比较广泛,卧床时间相对比较长,有可能形成静脉血栓。 这一类比较大的腹腔手术是列入预防基本标准,通过Caprini评分,如果达到大于等于5分,要进行4个星期的低分子肝素抗凝,除了药物的预防性抗凝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护理的因素。
胰腺癌是最常见的一类容易发生血栓的瘤种,目前排到了所有瘤种发生血栓的第一位,有研究发现接近20%的胰腺癌患者会发现血栓,尤其是下肢血栓。 因此,抗血栓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作为胰腺癌患者,如果一旦出现了深静脉血栓,出现了下肢水肿,推荐低分子肝素抗凝,或者新型口服药抗凝,比如利伐沙班,规范抗凝至少三个月。
肿瘤5项这个概念每个医院都不一样。 所谓的肿瘤4项、肿瘤5项、肿瘤8项、肿瘤6项,实际是每个医院对它的不同定义,各个医院会根据医院的情况,把常见的瘤种进行组合,所以肿瘤5项是很笼统的概念。 作为肿瘤去检查,尤其是体检的时候,主要查的是项目而不是几项,要根据自己要体检的部位去选择合适的肿瘤指标。
所谓一级预防并不是去发现肿瘤,而是在肿瘤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处于演变过程中进行一级预防,主要包含饮食、吸烟、病毒这三个方面。 一级预防对生活习惯的改变,对病毒的防治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建议进行一级预防,生活习惯、饮食各个方面的改变,对于有某些高危因素的患者,可以根据医生的指导,去安排超早期的筛查。
骨癌腿痛基本上是因为癌痛造成的,通常情况下不推荐局部止痛贴剂。 目前三阶梯止痛药物只有芬太尼透皮贴和丁丙诺啡贴,并不会因为贴在腿上,腿上的止痛效果就更好,最终还是作用于中枢的受体系统。 因此,腿痛应该作为癌痛去处理,按照癌痛三阶梯止痛基本原则选择相关阶梯的药物,而不是单纯选择膏药或其他贴剂。
肺癌晚期静脉血栓的治疗要看具体情况。 1、血栓发生的时间很快,比如下肢静脉血栓刚刚发生几个小时,而且症状非常重,下肢变黑、变紫,此时需要介入干预溶栓治疗。 2、对于大部分肺癌患者而言,药物治疗很重要,只是简单水肿并没有出现肢体坏死,规范的低分子干预基本都能达到静脉血栓完全溶解,治疗效果相对不错。
阿片类药物作为癌痛的主要药物,大概就分为两大类: 1、弱阿片类药物:以曲马多为代表。 2、强阿片类药物:比较多,比如吗啡片、羟考酮,羟考酮作为多靶点、对内脏痛效果较好的镇痛药物,有即释片、贴剂,梗阻病人会用到贴剂,比如芬太尼透皮贴,还有强度很强的针剂,比如氢吗啡酮等,是严格处方控制的药物。
预防肿瘤的食物目前而言还是蛮多的,具体如下: 1、含有抗氧化的,比如绿茶、菌类食物,菌类食物含有香菇多糖,对提高免疫功能有帮助。 2、甘蓝类食物,比如西兰花。 3、如果是已经罹患肿瘤的患者,要高蛋白质饮食、适当脂肪、低糖饮食。 另外,自身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的改变,比吃任何预防的食物都要好。
癌痛的规范化治疗基本原则是WHO的三阶梯止痛原则,根据疼痛的轻重缓急程度分为一阶梯药物、二阶梯药物、三阶梯药物,比如重度癌痛选择三阶梯药物,轻度癌痛选择一阶梯或二阶梯药物。同时在止痛原则上提出五大基本要求: 1、按阶梯给药。 2、按时给药。 3、无创途径给药。 4、个体化原则。 5、注意具体细节。
如何避免下肢静脉血栓具体如下。 首先要对这一类患者进行评分,如果评分大于等于5分,这一类患者在术后24小时或48小时,就可以给予低分子肝素的预防性抗凝,这应该是避免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最重要的预防措施。 另外,还有其他的措施,比如鼓励患者在床上或者下床活动,下肢气压治疗。
正常人肿瘤标志物多久查一次要分情况去看。 1、年轻患者大部分体检中不包含这个项目。 2、50岁以上或45岁以上的人群,基本每年要查一次。 3、高危人群,比如乙肝患者,可能半年要查一次AFP或者B超。 所以,大部分人群不需要规范复查肿瘤标志物。
所谓的淋巴癌应该是淋巴瘤,是一类血液系统的肿瘤,这一类肿瘤相对来说比较活跃,会造成治疗的复杂性,化疗强度比较大,患者卧床休息时间相对较长,因此淋巴瘤患者的发生人群比普通人群要高,尤其是强烈的化疗,会增加静脉血栓的发生。 对于这一类患者,要积极进行评估、筛查,进行预防治疗以及长时间的血栓干预抗凝治疗。
阿片类药物是非常强的止痛药物,会带来很多副作用,比较明显的副作用是便秘,发生率较高,大概70-80%,而且不具备耐受性。 所以,对于便秘这个问题,及时进行预防或治疗性干预非常重要,比较少见的不良反应,也需要特别关注,比如呼吸抑制,尤其是对老年患者或本身有肺气肿的患者,是非常危险的情况,要及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