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若出现脾亢,会有两个明显的症状: 1、脾亢会导致脾脏肿大,使得患者能够通过肉眼观察或手部触诊感觉到脾脏的存在。正常情况下,脾脏在腹腔触诊中是摸不到的,但如果能摸到脾脏,说明已经脾大了; 2、脾亢会引起血小板降低,因为脾亢会使血小板数量发生很大变化。如果血小板低于100或者在50以下,临床上出血的风险会非常大。
从广义上讲,有些血管瘤可能会导致肝脏下移。 肝血管瘤类似于肝脏实质内长了很多血管痣,这些痣的体积和大小一般不会引起肝脏体积的变化。 但如果肝血管瘤长在肝脏的下缘,并且体积很大,就可能使肝脏的下界往下移。这种情况下,流体会给人一种肝脏变大、往下移的错觉,但实际上并非肝脏组织下移,而是血管内的流体本身很大,掉在肝脏下面引起的错觉。
肝纤维化的检查并非仅通过抽血完成。其原因如下: 1、肝纤维化的检测需要结合肝脏的功能和形态学。肝脏功能的检查主要是判断肝脏是否有基础性伤害性疾病,如乙肝、丙肝,以及肝功能是否受损,例如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这些指标帮助我们了解肝脏的内脏功能是否正常; 2、通过肝脏的形态学检查,通常可以通过彩超、CT或核磁共振来判断。 3、最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肝脏穿刺以获取病理活检结果。
大多数情况下,肝血管瘤绝不太可能会引起肝腹水。 肝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病变,其数量和大小通常在临床上可控,无需手术或药物治疗。 然而,部分患者的肝血管瘤体积可能特别大,占据肝脏的大部分,或者血管数量非常多,这时肝脏可能出现功能不全的表现,从而导致肝腹水。但这种情况在临床上非常罕见。
肝条索样并不一定是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轻度肝纤维化在找到病因后是可以逆转的。然而,当肝纤维化严重时,会出现假小叶,这就是肝硬化。 但是条索状样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比如外伤、肝脏钙化灶瘢痕、寄生虫感染、结石,甚至极个别的肿瘤。因此,这两者不能等同。
肝血管瘤在大部分情况下不需要切肝。 如果肝血管瘤体积非常大或部位特殊,临床上的首选建议是在腹腔镜下进行微创的肝血管瘤剥脱术,将瘤体从肝脏剥离。 在部分特殊病情下,可能会切除小部分肝脏,但切除范围都在人体可耐受程度内。 因此血管瘤需要切肝的概率相对较小。
肝硬化引起的门脉高压主要有三种危害: 1、肝硬化引起的门脉高压会导致脾大脾亢,使患者的血小板降低,脾脏异常肿大。若患者腹部受到暴力冲击,可能会发生脾破裂出血; 2、胃底食管静脉会增粗,原本如头发丝般的血管可能变得像手指一样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患者误食硬物如骨头、鱼刺等,可能会导致上消化道大出血; 3、肝硬化晚期患者可能出现肝性脑病,即肝脏功能不足以解毒,导致许多毒素直接进入脑循环,引起意识反应迟缓甚至昏迷。
肝血管瘤通常具有明显的血流信号,因为它们是由血管瘤样病变形成的血泡,类似于吸满血的海绵状结构。在动脉期血管瘤的血流信号非常明显,且通常有一支或多支动脉供血。 因此,如果一个所谓的肝血管瘤没有血流信号,我们需要区分它是否真的是血管瘤,还是发生了临床误诊。
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分期至关重要。 肝硬化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在早期硬化仍能代偿许多功能。然而,当肝硬化发展到中晚期时,会出现腹水、门脉高压、肝性脑病三个典型的体征。 如果这三个症状同时出现,表明肝硬化已进入非常晚期。在这种情况下,根治的唯一方法是进行肝移植。
肝纤维化的治疗药物需根据具体病因来定。 肝纤维化出现时,首先要明确其原因。在我国,常见的病因主要有乙肝、酒精肝和脂肪肝: 1、对于乙肝,需要进行抗乙肝治疗; 2、酒精肝患者必须戒酒; 3、脂肪肝患者则需结合减肥和饮食控制。 如果这些病因得到根除,早期的肝纤维化是可以逆转的。但如果肝纤维化已经进展到肝硬化阶段,在抗病因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肝脏的保养,因为肝硬化是不可逆转的。
肝硬化患者出现脾亢是否一定要手术,取决于脾亢的严重程度。 肝硬化导致门脉回流受阻,进而使脾脏处于严重淤血状态,脾脏变大,脾亢随之出现。 脾亢的典型表现为血小板降低,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白细胞降低甚至贫血。具体是否需要手术,需根据患者病情判断。若脾脏特别大,脾亢非常严重,如血小板低于50,或有其他医学要求时,则需考虑手术。
肝中度纤维化的表现需要大家明确病大多数情况下没有主观症状,患者不会感到不适或指标异常。 中度纤维化往往是通过体检发现的,尤其是有乙肝、丙肝等肝炎病史,或酗酒、过度肥胖的患者,这些病因容易导致纤维化。 重要的是,不要将自我感觉的舒适度与患病情况画等号,因为许多人在早期难以发现自己的疾病。
肝血管瘤切除术后的肝痛,可能并非患者的真实感受。实际上脏的疼痛人体是感受不到的,因为肝脏被称为“哑巴器官”。 如果出现肝脏疼痛,那可能是由于肝脏的炎症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肝包膜紧张,使得脏神经层传递到神经中枢,引起反应。肝血管瘤术后的疼痛,应该是由于肝脏手术区域,如腹壁神经或腹部切口引起的,并非肝脏本身的疼痛。
随着体检和健康意识的提高,许多人在常规体检筛查或医院随访中会发现肝脏上长了血管瘤。 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病,不会癌变。当血管瘤体积小、数量不多时,不需要任何医学干预,包括手术或药物治疗。血管瘤可以类比为肝脏上的一颗痣,如果很小,伴随一生也不会有任何影响。 因此,对于血管瘤,大家不必过度恐慌。
肝硬化晚期的症状需要明确。在早期硬化没有主观感受,因为肝脏功能处于可代偿期脏具有储备功能。但是,如果功能损耗超过储备功能硬化就会进入失代偿期。 失代偿期的典型体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难治性腹水的出现; 2、门脉高压,包括脾大脾亢、门脉高压胃病,甚至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3、肝性脑病,患者可能处于意识模糊、反应迟钝甚至昏迷的状态。
肝血管瘤介入治疗对肝脏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在临床上存在争议。 外科医生和介入科医生的理念有时不尽相同。对于体积较小的血管瘤,通常不建议手术或任何干预。然而,当血管瘤体积处于不大不小的阶段时,外科医生可能建议继续观察,而介入科医生可能考虑进行血管栓塞以降低瘤体增大的风险。 介入干预主要是栓塞供应肝血管瘤的滋养动脉,并不会对其他肝脏组织造成太大损伤。
早期肝纤维化是可以治疗的,并且如果针对病因学处理得当,它是可以逆转的。 例如,乙肝、丙肝、脂肪肝、酒精肝等患者,如果控制了病因学,并在抗病因的同时进行保肝治疗,有些纤维化是可以逆转的。 但如果肝纤维化进展到中晚期,特别是出现了假小叶时,就意味着已经发展为肝硬化,这时就不可逆转了。
肝血管瘤患者需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 肝血管瘤最怕的是血管瘤继续长大,而血管瘤的增长可能受到多种外界刺激因素的影响。 1、建议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饮酒、抽烟和熬夜等伤害肝脏的行为。 2、不要背负过重的心理负担,保持良好心态,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这样可以达到良好的临床随访效果。
肝血管瘤不会导致肝脏萎缩。 肝血管瘤是肝脏上长出的血泡,这个血泡可能会随着时间逐渐增大,导致整个肝脏轮廓变大,而非变小。因此血管瘤不会导致肝脏萎缩。 然而,血管瘤类似于“树枝上的鸟巢”,随着鸟巢越筑越大脏这棵树的有效成分会减少,可能导致残肝体积不足,进而引起肝功能不全。
肝血管瘤术后不会复发。 复发仅用于恶性疾病,比如肝癌,那术后是可以复发的,只是复发的时间早晚而已。但是血管瘤它是良性病,它切完了就没有了,就类似于,比如像手上有一颗痣,我把它祛掉了,那这颗痣就永远不会再长回来了。血管瘤其实和皮肤祛痣是同样的道理,只是这颗血管瘤长到了肝脏上面。 但是有些人可能血管瘤是多发的,那在做手术的时候,可能大的血管瘤处理了,但是那种很小的血管瘤就没处理,后续小血管瘤又变大了,那这不叫复发,这叫血管瘤的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