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腹水的治疗在临床上是一个难点。目前主要从两方面进行: 1、在纠正肝功能的基础上补充人血白蛋白,这种人血白蛋白血制品是外源性的输注; 2、利尿,使腹水通过人体的泌尿系统以小便的形式排出。当然, 3、对于难治性腹水,如很多严重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患者,可能会采取门体分流,甚至进行适当的腹水抽吸。但这些治疗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权衡。
体检中发现肝内钙化灶。 首先,大家一定不要恐慌,肝内钙化灶可以发生在各个年龄段、各种人群里面。 从广义上讲,钙化灶是一种疾病,但实际上它是肝脏原发疾病痊愈后留下的疤痕,类似于皮肤上的小伤口已经形成了痊愈的疤痕,在肝脏上的一个表象。 这种钙化灶的形成并不会对人体或生活健康产生什么大的影响。唯一的影响可能是在参加一些特殊工作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深潜员、航天员、飞行员的招聘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肝内钙化灶一般不会自行消失。 钙化灶通常是疾病痊愈后留下的疤痕,类似于皮肤上受了小伤后留下的印记。它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疾病已经完全痊愈后的一个表现。例如,肝脏可能因为肝炎、脂肪肝或其他原因出现钙化灶,但当这些疾病被控制住后,肝脏痊愈,就会留下生病的迹象,即钙化灶。这些钙化灶不会再消失。
药物会诱发肝腹水。 大家一定要知道,是药三分毒。如果不适当的用药习惯,或者是擅自加重用药的量,或者是服用成分不明的偏方秘方,而这些药物刚好又有很重的肝毒性,就会使我们出现药物性肝损伤。 这种药物性的肝损伤会使肝功能在短期内出现急剧衰竭,这个时候就会有大量的腹水出现。
饮食限盐对肝腹水是否很重要,这个理解是错误的,大家一定要知道,腹水的产生会从两个方面进行纠正。 1、补充白蛋白。 2、利尿。在利尿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的情况。 因此,在饮食中需要补充钾盐,甚至可能需要稍微吃得咸一点。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还需要口服氯化钾或通过输液来补充。
其实从广义上来讲,钙化灶一般都很小。 我们老百姓在平常日常体检时发现的钙化灶,通常是单发的,或者有几个散在的。这种钙化灶一般小于一厘米。 但如果肝内有特别大的钙化病灶,这种一般就不是单纯的钙化灶,而是有其他疾病伴随的。比如很多结石里有些肝脏组织,它就伴随有钙化的成分,甚至这个钙化的成分本身就是结石本身。 当然还有比如包虫、肿瘤,它们本身可能体内也会存在很大的钙化实变的部分。但这就要求我们跟单纯的钙化灶相鉴别。
目前的资料没有显示肝内钙化灶和遗传有直接关系,但肝内钙化灶可能会呈现家族聚集史。 在我国,乙肝是一种呈现家族聚集史的疾病。例如,患有乙肝的母亲很容易通过脐带血将病毒传播给婴儿。如果一个家族存在乙肝病史,且家族成员没有得到规范的治疗,可能会导致肝功能损害、钙化灶出现,甚至出现爆发性肝炎、纤维化、硬化和肝癌等一系列问题。
肝腹水会越抽越多。 大家一定要知道,出现腹水主要是因为肝功能不全导致的。所以,腹水一旦出现,我们老百姓可能会想,把水抽了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如果腹水出现,医生的治疗策略一般是补充人血白蛋白、纠正肝功能以及利尿。 这些药物如果能够进行纠正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抽腹水的。除非腹水已经大到影响主观感受,比如大量腹水导致呼吸困难,患者的腹胀特别厉害,这个时候才会抽吸。但是腹水的抽吸有一定的量,比如我们内科原因,一般会在第一天抽不超过800毫升。这种纠正也是循序渐进的,并不是抽了过后就没有问题了。
肝包虫病主要发生在那些吃生肉、喝生水的人群身上,因为这些行为可能导致虫卵在人体内定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减少生肉和生水的摄入。 1、如果因为特别的饮食习惯而不得不接触生肉或生水,我们也应该留意当地的包虫流行病情况。 2、与宠物的接触也需要适度,确保宠物及时进行驱虫和免疫预防,以避免感染肝包虫病。
肝包虫侵入人体的肝脏主要通过其宿主,如狗、狼、狐等犬科类动物。 这些动物排出的粪便中含有虫卵,如果这些虫卵污染了食物或水源,我们不慎食用了生肉或饮用了生水,虫卵就会寄居在人体肠道内。随后,肠道内的虫卵产生的新虫卵会通过血液循环回流到肝脏,并在肝脏内定殖,这就是肝包虫的传播途径。
在解放前的长江流域,我们国家的血吸虫病特别严重,这种疾病会导致血吸虫性肝硬化。 这种肝硬化不仅会使钙化灶增多,而且大家一定要知道,在肝硬化的基础上,不仅会发生钙化灶,还可能导致肝癌的发生概率增加。 因此,对于血吸虫性肝硬化,我们必须密切观察并及时治疗。
肝内钙化灶最容易误诊为结石,因此对这两个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是必要的。 1、钙化灶是肝脏本身疾病痊愈后留下的疤痕,其密度与石头相似,表现为高密度。 2、肝内胆管结石的特点是结石会沿着胆管束排列,影像学上有时呈串珠样排列,与钙化灶不同,后者可能是散在的或单发的。结石通常顺着胆管束的走行。 因此,从影像学上可以很容易地区分钙化灶和结石,进行鉴别诊断。
肝腹水的治疗主要分为两个途径。 1、需要补充血管中的人血白蛋白浓度,这样做可以使血管中的水分渗透压保持平衡,从而防止水分渗透到腹腔和胸腔。 2、要增强利尿作用,通过泌尿系统将第三组织间隙、胸腔和腹腔中的水分排出体外,也就是通过小便排出。 简而言之,第一个途径是补充产生水分的源泉,第二个途径是加大水排放的渠道,这是双管齐下的治疗原则。
运动不能改善肝内钙化灶。 运动本身对于人体的机能有很好的效果,不能忽视。运动好了的人免疫能力非常高,这种高免疫能力使得患者本身有的基础疾病相对处于弱势地位。 如果运动得好,再加上饮食生活习惯好,像脂肪肝、酒精肝、肝炎这类疾病本身的维持就会特别好。如果本身基础疾病不会进展,肝脏就不会出现更新的炎症反应,那么钙化灶自然也就不会形成。
肝包虫的一个宿主主要是犬科类动物,这种宿主特性决定了包虫病的好发地区是在牧区,也就是经常会有放牛、放羊的牧场。 因此,游牧地区是包虫病发病的一个最主要的地区,尤其是肝包虫病的主要发病区域。
肝包虫可以通过血液检查发现。 但诊治包虫不能单纯依赖血液检查,需要结合患者是否有牧区生活史、是否食用生肉、是否饮用生水,以及与狗接触的密切程度。此外,影像学检查肝脏肿块的表现也很重要。 如果血液检查中能检测到包虫抗原,就更能印证疾病的诊断。
原则上讲,情绪波动与肝内钙化灶没有直接相关性。 然而,情绪波动的人可能免疫能力较差,这可能导致他们的睡眠质量和饮食习惯不佳。这些因素间接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长期如此,发生其他基础疾病的概率会比正常人高。 如果本身就有肝脏基础疾病,如脂肪肝、酒精肝、乙肝等,这些疾病本身就难以控制,肝钙化灶很可能随之出现。
要知道肝包虫病的成长轨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人是作为中间宿主的。肝包虫的来源是犬科动物,如狗、狼和狐狸。 这些虫会寄生在犬科动物的肠道中,并通过粪便排出虫卵。如果粪便污染了水源,或者被牛羊甚至人食用后,虫卵就会进入我们的体内。 因此,人和牛羊成为了中间宿主。一旦虫卵在人体内定殖,它们就会通过肠道和血液循环进入肝脏。
炎症过后的肝内钙化灶不严重。 首先,炎症发生后,不严重的情况下,会通过抗炎药物的治疗以及肝脏细胞自身的修复来恢复健康。虽然这个病最终会好,但就像雁过留痕一样,肝脏受伤后,大部分情况下可以完全痊愈,但总会在肝脏上留下一些瘢痕。 这些瘢痕实际上是钙化灶的表象,类似于皮肤上的刀疤或硬结。尽管如此,这些钙化灶并不会影响肝脏的功能。
肝包虫对肝脏功能的破坏非常严重。 在早期,如果包虫较小,肝脏功能可能还能代偿。但肝包虫有一个特性,它喜欢侵蚀胆管和大血管。如果胆管梗阻,会引起梗阻性黄疸;如果侵犯大血管,会导致肝脏血液回流的风险。 因此,一旦出现梗阻性病变,无论是胆管还是血管,症状会特别严重,甚至需要进行大手术,包括自体移植或肝移植,以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