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淋巴癌可做以下检查: 1、体格检查:要评估所有可能受累的淋巴组织部位,如扁桃体、颈部。 2、影像学检查:可识别非霍奇金淋巴瘤累及的淋巴结或器官,并有助于选择活检部位。 3、淋巴结和组织活检:有助于明确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及分类。 4、骨髓活检:可抽出骨骼中央少量海绵状组织在镜下观察有无淋巴瘤细胞。
血小板增多指血小板计数增加,阈值是指血小板计数>450*10^9。 导致血小板增多原因有很多: 1、反应性血小板增多:贫血/失血、感染、非感染性炎症、脾切除术后等等。 2、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原发性的血小板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等。 3、家族性血小板增多症等罕见的遗传综合征。
若出现意料之外的血小板减少,可以通过复查血常规来核实、排除实验室误差或体外实验的假象,尤其是在血小板计数与临床特征不符的情况下。 新出现的血小板计数下降需要引起注意,因为这提示可能有正在演变的疾病。不明原因血小板减少的患者都应由血液科医生评估、完善感染标志物、免疫全套、肿瘤、骨穿等检查来明确原因。
淋巴癌的治愈率因不同的亚型而异。 如霍奇金淋巴瘤的治愈率可高达90%;而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弥漫性大B淋巴瘤的治愈率可高达50%-60%;伯基特淋巴瘤的治愈率大约为30%。 此外,滤泡淋巴瘤、小B细胞淋巴瘤、淋巴浆细胞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等惰性淋巴瘤,被认为是不可治愈的,但规范治疗后仍可获得长期生存。
部分原因造成的儿童血小板低会自愈。 如部分感染、药物导致、营养等原因纠正后,血小板可恢复到正常。 而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个良性自限性疾病,80%的病例在诊断后12个月血小板计数可恢复正常;20%左右的患儿病程持续1年以上,也是可以逐步恢复的;只有少数的患者血小板需要治疗。
淋巴癌患者可按照发热特点大致分为4类。 1、周期性发热:体温呈上升-正常-上升的周期性变化。 2、午后持续性低热:体温可悄然上升,在38度左右,很少伴有畏寒等感染的现象。 3、不规则间歇性发热:发热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高热期和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4、持续高热:随疾病发展体温可持续达到39度以上。
淋巴瘤患者通常接受下述一种或多种治疗: 1、化学治疗:用药物杀灭癌细胞或阻止其生长。 2、免疫治疗:帮助人体重新启动并维持肿瘤免疫循环、恢复人体正常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控制与清除肿瘤的方法。 3、放射治疗:用射线杀灭癌细胞。 4、干细胞移植:用健康造血干细胞细胞替换被杀灭的肿瘤细胞。
淋巴癌主要表现为无痛性的淋巴结肿大,但当深部淋巴结肿大并浸润、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可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如纵隔淋巴结肿大压迫上腔静脉时,引起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压迫食管和气管可引起吞咽困难和呼吸困难。腹腔淋巴结肿大挤压胃肠道可引起肠梗阻,表现为腹痛,腹胀,压迫输尿管可引起肾盂积水,甚至产生尿毒症。
女性常常因为月经量大、失血、妊娠、哺乳等原因常常存在缺铁性贫血,可引起血小板偏高,治疗缺铁需要额外补铁,进食含有铁的食物并不够,补铁方式可采取口服药片或静脉输注。 患者务必要找出缺铁原因,遵循所有的检查和治疗要求,同时也要排除其他引起血小板增多的原因。血小板高可由反应性过程引起,也可能是自发过程。
淋巴癌晚期往往表现为多个淋巴结肿大,在皮下可扪及,一般无痛,多位于颈部、腹股沟、腋窝或胃部。 深部淋巴结也可肿大并浸润、压迫组织器官引起相应症状,有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吞咽困难、呼吸困难、肠梗阻、肾盂积水、尿毒症。晚期淋巴瘤也可能会发热、体重减轻、盗汗等全身症状。
需立即干预的血小板减少性紧急情况: 1、重度血小板减少时的出血。 2、重度血小板减少情况下急需侵入性操作、妊娠伴重度血小板减少、疑似HIT、VITT或PTP,或者疑似TTP、HUS、DITMA、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其他骨髓衰竭综合征。 以上情况都需请血液科医生会诊,以便制定治疗策略。
只有部分淋巴癌可从血常规中发现异常。 某些骨髓起源的淋巴瘤,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型的套细胞淋巴瘤可通过血常规发现异常淋巴细胞。绝大多数淋巴瘤没有骨髓受累时,血常规检查常不能发现异常。 淋巴结病理活检是淋巴瘤诊断金标准。淋巴瘤诊断要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血常规、生化、影像学检查等进一步明确。
怀疑淋巴癌挂血液科。 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以实体瘤的形式生长于淋巴组织丰富的组织器官中,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最易受累及的部位有淋巴结、扁桃体、脾及骨髓。 淋巴瘤主要表现为无痛性的淋巴结肿大,但当深部淋巴结肿大并浸润压迫组织器官,可引起相应的症状。
淋巴癌不是传染病,因此不存在潜伏期一说。 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以实体瘤的形式生长于淋巴组织丰富的组织器官中,最易受累及的部位有淋巴结、扁桃体、脾及骨髓。 主要表现为无痛性的淋巴结肿大,但当深部淋巴结肿大并浸润压迫组织器官可引起相应症状,全身症状为发热、体重减轻、盗汗等。
血小板计数的参考值是在100~300×10^9,其临床意义如下: 1、血小板减少:低于100×10^9称为血小板减少。可见于:①血小板的生成障碍。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③血小板分布异常。 2、血小板增多:血小板数超过400×10^9为血小板增多,其发生的原因很多,分为反应性的或原发性的。
出血是血小板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通常发生在皮肤或黏膜,可能为突发,也可呈隐匿性。严重程度不一,表现也不一。 轻型者可有皮肤瘀点,呈红色、扁平、离散的病损,压之不褪色。也可表现为紫癜,由瘀点融合引起的病变,直径在3-5毫米。 紫癜可能预示着更严重的出血,包括鼻出血、牙龈出血、血尿、黑便,甚至脑出血。
儿童淋巴癌能否治愈主要取决于就诊时间、确诊时间、病理类型、肿瘤分期和药物敏感性。 淋巴瘤主要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类。霍奇金淋巴瘤预后较好,大部分可治愈;非霍奇金淋巴瘤某些病理类型较难治疗。 霍奇金淋巴瘤治愈率可高达90%;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弥漫性大B淋巴瘤的治愈率可高达50%-60%。
淋巴瘤扩散到不同脏器会出现各种症状: 1、肠系膜淋巴结或腹膜后淋巴结:会形成较大肿块,出现腹痛。腹部肿块压迫可能会引起肠梗阻、输尿管梗阻、肾盂积液、尿毒症。 2、肝脏:可引起肝脏肿大和不同程度的黄疸现象。 3、骨髓: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若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可出现严重头痛,伴有恶心呕吐。
血小板低是一种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许多疾病都有可能导致血小板低: 例如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假性血小板减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微血管病性疾病、血小板隔离与滞留、感染、骨髓衰竭或浸润、肿瘤、风湿性疾病、血小板生成缺陷遗传性疾病、巨大的毛细血管瘤、大型主动脉瘤等都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
化疗后血小板低,若是轻度血小板低且身体无其他症状,观察或口服药物治疗即可;若是重度血小板低且身体有出血点等表现,应通过注射药物的方式进行治疗。 1、口服药物:轻度血小板低患者可口服利可君、升血小板胶囊等药物。 2、注射药物: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静脉输注血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