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用剃须刀有一定感染乙肝的风险。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剃须刀使用时可能刮伤皮肤导致微量血液残留。如果前一个使用者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或慢乙肝患者,残留血液可能含有病毒。当下一个人使用时,若未消毒且有皮肤破损,病毒可能通过伤口进入人体诱发感染。风险高低与具体情况相关,剃须刀经常清洁消毒可降低风险。多人频繁共用且不注意清洁,风险升高。 预防风险的方法是个人用品专人专用,避免共用可能造成微小损伤的用品。使用前要彻底消毒,如用酒精擦拭或煮沸消毒,确保病毒被灭活。健康人群接种乙肝疫苗可产生保护性抗体,有效预防乙肝感染。
丙肝抗体阳性,不一定就是现在感染了丙肝。 丙肝抗体是人体感染了丙肝病毒后,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它的出现只能说明曾经接触过丙肝病毒,但不能区分是现在感染还是过去感染。如果曾经感染过丙肝,即使病毒已经被清除,包括是刺激好了,或者说用药治疗好了,丙肝病毒也可能会长期呈现阳性。 这时候需要进一步检测丙肝病毒的RNA,即病毒核酸,才能确定是否仍然存在感染的情况。如果丙肝病毒RNA检测结果是阳性,说明体内有丙肝病毒复制,属于现症感染,这时候就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如果丙肝病毒RNA为阴性,说明病毒已经被清除,目前没有感染,不需要治疗,但也建议要定期地去复查,避免它在很低度的时候没有及时的去发现。 所以发现丙肝抗体阳性以后,不要急于下结论,要及时地去进行丙肝病毒RNA的检测,由医生结合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处理。
丙肝患者不建议用中药作为主要的治疗方式。但是在医生指导下,可以适当使用中药来调理身体。 目前丙肝的治疗已经有了非常好的、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口服小分子化合物。丙肝的治愈率可以超过95%,而且疗程短、副作用少。中药目前仍然没有清除丙肝、治愈的方案,不能替代抗病毒治疗的药物。部分的中药可能会有保肝、改善肝脏症状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当使用这种复方的制剂,这些中药成分复杂的时候,没有经过严格的临床验证,可能会对肝脏造成损伤,尤其是一些含有肝脏毒性比较严重的药物,会加重肝脏的负担,甚至诱发药物性肝炎、肝衰竭。 总之,丙肝的治疗核心是抗病毒治疗,中药调理需要谨慎,不能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艾滋病检测阴性但有症状,不一定是没检测出来,可能有其他原因。 首先要考虑窗口期的影响,从感染艾滋病毒到血液中能检测到抗体需要2~12周的时间,这个时间称为窗口期。在窗口期内检测,即使已经感染了,结果也可能会是阴性。在这种情况下,有症状可能是感染后的急性期表现,需要在窗口期过后再次进行检测。 其次,症状可能由其他疾病引起。艾滋病急性期的症状如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等,跟普通的感冒、流感等常见病很相似。即使没有感染艾滋病,这些疾病也可能会导致类似的症状。所以不能仅凭症状就和艾滋病联系起来。 另外,如果检测方法或者时间不对,也可能会影响结果,比如使用试纸自测时操作不当,也可能会出现假阴性的结果。建议有高危行为且出现症状的人群,在最后一次高危行为结束后4周、8周、12周各检测一次。 如果12周后检测仍然为阴性,基本上可以排除感染。这时候症状应该考虑是其他疾病导致的,需要进一步检查去明确相关原因。
说丙肝比乙肝危害小,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无论是乙肝也好还是丙肝也好,两种疾病都会对肝脏造成慢性的损害。 如果说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发展为肝硬化,甚至是肝癌,危害程度没有绝对的高低之分。但是丙肝的一个特点,它比乙肝来讲,一个是起病更加隐匿,而且它的熟知程度没有乙肝那么高,所以很多患者感染以后没有明显的症状,容易被忽视,导致病情在不知不觉中进展。很多患者发现的时候,已经是出现了肝纤维化,甚至是肝硬化,这使得丙肝的慢性化率比较高,对肝脏的损害可能在长期隐匿中出现累积。 乙肝的患者部分患者是有明显的症状,或者说肝功能的异常,能比较早地去发现,并且去接受治疗。但是乙肝病毒更容易引起持续的肝脏炎症,而且目前乙肝的病毒并不能完全的治愈,仅仅是很少部分的优势患者通过一些特殊的药物治疗可能达到这个目标,大部分的患者都需要经过长期的抗病毒治疗来控制病情的进展。 不过丙肝好的一点,就是它有特效的治疗药物,目前通过口服的小分子化合物治愈率可以达到95%以上,而且疗程很短,只需要3个月到6个月的时间。只要及时的去发现,并且进行治疗,大多数都能彻底地清除病毒,避免肝脏进一步的受损。而且现在国家也有很多政策,对于丙肝的治疗,还是能申请门慢,然后报销大部分的费用,可以说丙肝的患者是治疗一个少一个。 乙肝的患者虽然现在还没有办法达到全部人都彻底根治,但是乙肝的功能性治愈药物已经在路上了,很多的临床研究已经发现,对于优势人群来讲,乙肝病毒还是有机会得到治愈的,但是这个比例跟丙肝相比是远远不够。大部分的乙肝患者还是需要长期地去治疗,所以不能简单地说丙肝的患者危害更少,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
老人感染传染病后,症状往往会更加严重,主要和身体机能特点有关。 老人免疫功能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对抗病原体的能力减弱,所以感染病原体后更容易在体内扩散,导致病情进展更快,症状更加明显。像感染流感,年轻人可能只是发热乏力,老年人可能会出现肺炎等严重并发症。而且多数老年人会有很多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感染传染病后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两者相互影响,使得症状更加复杂,治疗难度增加。像糖尿病患者感染后血糖容易波动,可能会导致感染难以控制,引发更严重的器官损害,甚至是脓毒症等。另外,老年人对疾病的反应比较迟钝,早期症状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延误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加重。等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经发展到较严重的阶段。 因此,老年人感染传染病后需要更加重视,尽早就医,日常生活中要做好预防,在流感来临前接种流感疫苗,注意个人卫生,减少感染风险。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多数情况下建议治疗,尤其是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 幽门螺杆菌是这些病症的主要原因,长期感染可能增加胃癌风险。有这些疾病的患者必须进行根除治疗,否则病情容易反复或加重。此外,对于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即使没有胃部症状,感染后也建议治疗,因为这类人群患胃癌的风险相对较高,根除细菌可以降低风险。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人群如果感染幽门螺杆菌,也会增加胃黏膜损伤的概率,需要先进行根除治疗。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70岁以上的老人、14岁以下的儿童、有严重基础疾病且无法耐受药物的人群等,是否需要治疗需要根据医生的具体评估来决定。
感染寄生虫的治疗方法主要取决于寄生虫的种类,需要针对性地使用药物。 对于肠道寄生虫,如常见的蛔虫、蛲虫、钩虫等,常使用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等驱虫药,一般单次或短疗程服用即可,服药后寄生虫会被杀死并随粪便排出。治疗期间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再次感染。 对于血吸虫、肝吸虫等寄生虫,需要使用吡喹酮治疗,具体的剂量和口服疗程要根据感染的程度来决定,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前需要通过检测明确诊断,排除用药禁忌症才能用药,避免盲目用药。 对于疟原虫感染,常用氯喹、青蒿素等相关药物,不同类型的疟原虫用药方案会有不同,还要注意杀灭红细胞内疟原虫和休眠子,防止复发。 在治疗期间需要遵从医嘱,足量足疗程服用,避免自行停药导致的复发,同时也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如生熟食物分开处理、不喝生水,防止再次感染。
丙肝治愈后,仍需定期检查。 丙肝治愈意味着病毒被彻底清除,丙肝RNA检测持续阴性,但这不意味着可以完全忽视肝脏健康。少数患者可能会复发,尤其是治疗前已有肝硬化的患者,复发风险较高。定期检测能及时发现复发迹象,尽早治疗。即使丙肝病毒清除,曾造成的肝脏损伤可能造成肝纤维化或肝硬化,这些病变不会因病毒清除而消失,可能继续进展,增加肝癌风险。 建议治愈后患者在治疗结束后12周和24周各检测一次丙肝病毒RNA,确认病毒是否持续阴性。之后,无肝硬化患者可每年检测一次肝功能和肝脏超声;有肝硬化患者建议每6个月检测一次肝功能、肝脏超声和甲胎蛋白,以便早期发现肝脏病变变化。
HIV感染者可以通过规范的措施有效阻断母婴传播,让宝宝感染风险降到1%以下。 孕期要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一旦确认怀孕,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病毒药物,而且在整个孕期不能停药。药物能抑制体内的HIV病毒复制,降低病毒载量,减少传给胎儿的风险。在治疗期间,也要定期去复查病毒载量和肝功能,确保用药的安全性。 在分娩时,医生会根据孕妇病毒载量和身体情况等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一般来讲,病毒载量控制良好的孕妇可以选择自然分娩;如果病毒载量比较高,可能建议剖宫产,减少胎儿接触血液及分泌物的机会,减少感染风险。 产后也要避免母乳喂养,选择配方奶喂养,因为HIV可以通过乳汁传播,即使病毒载量检测不到,也不能完全排除感染风险。宝宝在出生以后也需要进行HIV的检测,直到确认没有被感染为止。 只要全程规范处理,大部分的HIV感染者都能生出健康的宝宝。
丙肝和乙肝一样,其传播途径都与血液接触有关系。 最常见的丙肝感染有以下几种情况,最主要的还是血液的传播。比如说,像共用被丙肝病毒污染的针头,静脉吸毒者共用这种注射器,感染的风险非常高。另外,输入没有经过严格检测的血液或血制品,也有可能传播丙肝。但现在正规的医疗机构血制品已经经过严格的筛查,这种情况已经非常少见。在使用没有经过彻底消毒的医疗器械,也有感染丙肝的风险,像牙科治疗、纹身、纹眉以及打耳洞时,这些器械如果残留患者的血液,或者说操作者本身就是有丙肝感染,它也有可能造成丙肝病毒的传播。 母婴传播是丙肝感染的一个途径,如果妈妈有感染丙肝病毒,在分娩的时候,有可能通过血液传染给新生儿,但这概率相对来说并不是很高,大概是有3%到5%的风险。 性接触传播的风险也是相对比较低的,但是多个性伴侣或者有其他性病的时候,感染概率也会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接触,像握手、拥抱、用餐等,不会传染丙肝,所以对于这一个问题不必过度担心。如果身边有丙肝或乙肝患者的话,正常的接触就可以了。了解这些感染的途径,可以更好地进行预防,保护好自己。
艾滋病窗口期指的是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通过检测方法发现感染的这段时间。不同检测方法的窗口期长短不一。 最常用的检测方法是抗体检测,窗口期一般是2到12周。在感染后,人体免疫系统需要时间去产生抗体。多数人在感染后4周左右能检测到抗体,少数人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最长不超过12周。 核酸检测的窗口时间比较短,一般是1到4周。这种方法的检测直接检测病毒的核酸,可以更早地发现感染,但是成本比较高,通常不作为常规的筛查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窗口期内即使检测结果为阴性,仍然不能完全排除感染。在这段时间内,病毒已经在体内复制,而且并带有传染性。
乙肝患者肝功能较为脆弱,容易受到打击。因此,日常中有些食物可能会加重肝脏负担,我们应该尽量避免。 首先,酒精和含酒精类饮品是首当其冲的,因为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经过肝脏代谢,会直接损伤肝细胞,加重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即使少量饮酒也可能导致病情进展变化,所以平时也要尽量避免。 其次,霉变的食物,如发霉的花生、玉米、豆浆以及腐乳等发酵食品,因为可能含有黄曲霉素——一种强致癌物质,许多研究发现黄曲霉素可能会加重肝癌的发生和发展,严重损害肝脏,因此要避免。 第三,未经加工的生鲜海鲜以及生的肉不要随便吃,因为这些食物可能携带细菌和寄生虫,如顺德或佛山人喜欢吃的鱼生,容易感染肝吸虫,这种寄生虫进入人体后主要寄生在胆道,可能会加重肝脏负担。 此外,高糖高脂的食物如果摄入过多,会导致脂肪堆积,诱发脂肪肝,影响乙肝恢复。 乙肝患者饮食应以新鲜、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为主,避免上述食物,才能更好地保护肝脏。
流感高发季节预防感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措施,建议每年在流感季节来临前,进行接种,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疫苗接种后2~4周,可以产生抗体,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做好日常防护也很重要,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必须前往时,尽可能佩戴口罩,减少病毒暴露机会,勤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冲洗,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鼻眼。在咳嗽或打喷嚏时,需要用纸巾或肘部去遮盖,防止飞沫传染给别人。 另外,也要注重保护环境的清洁通风,每天建议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可以降低室内病毒浓度。对于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桌面等,进行定期清洁消毒。 另外,增强自身抵抗力,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均衡饮食,多吃含维生素的食物,适当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也很重要。如果出现流感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居家休息,避免传染给他人。
丙肝患者即使没有症状,肝功能正常也需要去治疗。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大部分患者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舒服,甚至肝功能检查也可能会出现长期正常的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病毒没有损害到肝脏。丙肝病毒在体内的持续复制会悄悄地损害肝细胞,随着时间的推移,肝脏会出现炎症纤维化的情况,进而也会发展到肝硬化,甚至是肝癌。有数据显示,感染丙肝后,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15%~30%的患者可能会在未来的20年内出现肝硬化。更重要的是,现在丙肝有特效的治疗药物,通过口服小分子化合物,疗程往往可以在95%治愈率以上。所以早期的发现,早期的治疗,可以彻底地清除丙肝病毒,减少肝脏炎症的进一步受损,避免发展为严重的肝病,肝硬化、肝癌等风险会明显降低。 无论有无感染,只要确诊丙肝病毒,丙肝病毒RNA阳性,都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抗病毒的治疗。不要因为没有感觉就忽视掉,等到出现症状的时候,可能肝脏已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结核病的典型症状分为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不同部位感染的结核,局部症状有所不一样。 在全身症状中,最常见的是低热,通常在午后或傍晚出现,体温一般在37.3~38度之间,早晨可以恢复正常,还会伴有盗汗,即夜间入睡后出汗,醒后汗止。此外,多数患者也会感到乏力、食欲下降、体重逐渐减轻。病程较长的人可能会出现明显的消瘦。 局部症状与结核发生的部位有关。肺结核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初期痰量较少,病情进展后,会出现痰中带血或咯血的情况,咳嗽时间通常超过两周,服用普通止咳药物疗效不佳。部分患者还会有胸痛,深呼吸或咳嗽时加重。 如果是其他部位的结核,症状也会不同。例如肠结核会出现腹痛、腹泻和便秘交替;骨结核会出现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肾结核可能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脑结核,即结核性脑膜炎时,会出现头痛及精神神经相关症状。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持续两周以上的咳嗽、低热、盗汗等,应及时到医院就医,排除结核病的可能。
乙肝患者能否用中药调理,需要谨慎对待,不能盲目使用。因为有些中药可能对改善乙肝患者的某些症状(如乏力、食欲差等)有一定帮助,但目前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中药能彻底清除乙肝病毒或治愈乙肝。 现在治疗乙肝主要依据核苷类似物口服,可让乙肝病毒转阴。但需注意,很多中药成分组合不明或因个体差异,可能对肝脏有损害,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药物性肝损。在中国,药物性肝炎的第一大原因就是中药治疗。所以,对于已存在慢性肝病的乙肝患者,为避免药物损伤,应尽量少用中药成分。若尝试中药调理,必须在专业中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能盲从乡下土方子或神医。 在正规医院,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判断是否适合使用中药,选择对肝无影响的中药,并注意药物剂量和药方搭配。用药过程中,要定期检测肝功能,确保用药安全,不能自行购买或服用中药,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乙肝大三阳和小三阳其实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两种状态,不能简单地说哪个更严重,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判断。 乙肝的大三阳是指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阳性,说明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血液中病毒数量往往较高。如果长期不控制,可能导致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展。 乙肝的小三阳是指乙肝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均阳性,一般病毒复制不活跃,传染性低,但部分小三阳患者可能存在病毒变异,有较高病毒复制情况,也可能导致肝脏持续损害。判断肝脏严重程度时,更重要的是结合肝功能、肝脏超声、乙肝病毒DNA等检查结果。 无论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如果出现肝功能异常、肝纤维化、肝硬化,都需及时治疗。因此,无论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都需定期复查,找专科医生复查,不能仅凭大三阳或小三阳来判断病情轻重,决定是否需要用药。
乙肝患者建议滴酒不沾,包括白酒、红酒、啤酒以及含有酒精的饮料。 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通过肝脏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乙醇,直接损伤肝细胞,导致炎症和坏死。乙肝患者肝脏本身已有慢性病毒感染,肝细胞容易受损,在此时饮酒只会加剧肝脏损伤,即使少量饮酒也可能导致病情波动,如肝功能异常、转肽酶和转氨酶升高。长期饮酒还会加速肝脏纤维化、肝硬化的进程,甚至增加肝癌风险。 许多乙肝患者因忽视这一点而饮酒,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为了保护肝脏,避免病情进展,乙肝患者应滴酒不沾。
流感和普通感冒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病原体不同:普通感冒大部分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而流感病毒主要由甲型、乙型等流感病毒引起,其传染性更强。 在症状方面,普通感冒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鼻塞、流鼻涕、喉咙痛,可能伴有低热,全身症状不明显;流感起病较急,常出现高热(可达39~40度),并伴有全身酸痛、乏力、头痛等明显全身症状,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 恢复时间也不同,普通感冒一般5~7天可自愈,流感病程相对较长,若未得到有效治疗,通常持续1~2周,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肺炎等并发症,恢复时间更长。 在治疗方面,两者也有区别:普通感冒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如多喝水、多休息,无需特殊抗病毒治疗药物;流感则需在发病后48小时内使用抗病毒治疗药物,如奥司他韦、阿比多尔、玛巴洛沙韦等,这些药物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并在出现并发症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