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外耳畸形,中耳疾病,面神经疾病,耳鸣眩晕,鼻窦炎,扁桃体炎,鼻咽癌及甲状腺癌等疾...
梅尼埃病是由内耳膜迷路积水引起的。它可能与免疫异常、内淋巴循环障碍、血管痉挛和先天性异常有关。梅尼埃病的诱发或加重因素包括感染因素,如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这些可能导致淋巴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内耳缺血和血管痉挛也可能导致内耳氧供和代谢异常。此外,长期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和睡眠不足的生活方式可以导致自主神经紊乱,从而诱发梅尼埃病。耳部外伤、手术、气候和气压波动等也可能诱发梅尼埃病。
耳朵鼓膜穿孔的治疗方式需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外伤性鼓膜穿孔时,不宜急于使用滴耳液或滴耳朵,应先到医院就诊,以免耳道进入脏物导致穿孔不愈合。大部分外伤性鼓膜穿孔可自行愈合,无需手术。但需关注穿孔外的听力损失。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引起的鼓膜穿孔,建议及时就医,清除中耳病灶,探查听骨链,修复骨膜,必要时重建听力。胆脂瘤引起的鼓膜穿孔需尽早手术,因其破坏力强。
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和病变情况,中耳胆脂瘤的治疗需要具体分析。如果胆脂瘤范围局限,导致轻度传导性耳聋,手术通常能提高听力,甚至帮助恢复接近完整的听力。若胆脂瘤导致混合性耳聋,手术可恢复部分听力。然而,如果胆脂瘤破坏耳蜗导致全聋,中耳胆脂瘤手术无法恢复听力。手术的主要目的是清除胆脂瘤,其次是重建听力。
突聋和梅尼埃病是两种常见的内耳疾病,它们之间存在许多不同点。首先,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突聋是突然发作,原因不明,表现为感应神经性听力下降,可能与人内耳血管痉挛、血栓、病毒感染相关;而梅尼埃病主要表现为内迷路积水,可能与遗传、免疫状态、病毒感染相关。其次,两者的症状也不同:突发性耳聋是原因不明的,在72小时内突然出现感应神经性听力下降,一般伴有眩晕;梅尼埃病则主要表现为膜迷路积水导致的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闷、耳鸣等。第三,治疗方式不同:突聋在急性期以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为主,联合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72小时内治疗效果较好;梅尼埃病在急性发作期需要控制眩晕,后期要改善内耳循环,难治性病例可考虑鼓室注射激素或庆大霉素。最后,两者的预后也不一样:突聋的预后较好,50%-70%的患者可以部分或完全恢复听力,但若治疗超过一周,效果会显著下降;梅尼埃病无法根治,听力会进行性下降,但规范治疗可以延缓病程,眩晕症状通过药物或手术多数可以控制。
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胆脂瘤范围较小,可以选择耳内镜或更微创的方式来完成。如果病灶范围较大且部位较深,到达岩尖,可以选择显微镜加耳内镜方式手术。除了极少部分岩尖胆脂瘤及侧颅底胆脂瘤需要大手术切口外,中耳胆脂瘤的手术大部分可以在耳内镜、显微镜或双镜联合下完成,都是微创的。
梅尼埃病可以通过手术治疗,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适应症包括:1) 长期药物治疗无效,眩晕一年发作超过3次,严重影响生活工作;2) 单侧或双侧听力显著下降,言语识别率低于一半。禁忌症包括:1) 早期轻症患者,以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控制为主;2) 全身状况差,手术麻醉风险高的患者;3)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优先考虑创伤小、能保留听力的手术,如内淋巴囊减压、半规管填塞等。对于单侧极重度耳聋伴有眩晕的患者,可考虑神经切断或迷路切除。双侧病变患者需谨慎手术,避免双耳听力完全丧失。
梅尼埃病复发间歇期因病情分期、治疗依从性及个体差异而异。初次发病或轻症患者,眩晕发作间隔可能长达1-2年或3-4年。未经规范治疗的患者,病情可能加重,复发频率增高,部分患者3个月或半年发作一次。短期密集发作可能与生活方式相关。确诊后,患者需调整生活方式,包括低盐低脂高蛋白饮食,戒烟酒茶咖啡。前庭康复训练可增强平衡能力,减少眩晕发作。药物维持治疗包括长期倍他司汀和周期性利尿剂,以缓解内耳水肿。
在急性发作期的眩晕,患者应立即卧床休息或坐下,以防止跌倒等意外损伤。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声光电刺激。快速缓解用药包括前庭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对于听力损失严重的患者,可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或庆大霉素。维持性药物治疗需调节内耳循环和积水,如利尿剂和倍他司汀,还可联合改善睡眠和抗焦虑抗抑郁药物。非药物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前庭康复和手术治疗。关键时,患者应及时就医。
梅尼埃病可以比作内耳的高血压,因此饮食控制至关重要。首先,要严格控制盐分摄入,每天最好控制在2克以内,避免食用咸菜等含钠、含盐高的食物。其次,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品,如烟、酒、茶、咖啡和可乐,这些可能加剧内耳循环障碍,甚至诱发眩晕。第三,营养要均衡,选择高蛋白、高纤维、低脂肪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和容易过敏的食物。最后,规律进餐对头晕和胃肠道健康都非常重要。
中耳胆脂瘤是一种对骨质具有破坏力的疾病,尤其是对耳朵这种骨质结构。它能够破坏骨质,导致听力下降,甚至面神经骨管破坏引起面瘫。此外,胆脂瘤还会引起反复的炎症刺激,导致耳朵流脓、疼痛和发热,以及颅内外感染和并发症。在没有良好抗生素或难以获得抗生素的情况下,中耳胆脂瘤可能会引发许多颅内外并发症,因此需要高度警惕。
念珠菌是一种真菌,也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当我们的人体免疫力下降,或使用一些免疫排斥药物的时候,可能会导致人体的念珠菌感染。如果念珠菌感染只是浅部的,并且通过真菌培养和药敏实验发现它是非侵袭性的,这种感染可以通过耳道清理以及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来达到缓解。 然而,如果念珠菌感染是侵袭性的,特别是在服用免疫排斥药物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考虑静脉或全身使用抗真菌药物,并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
中耳炎,特别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在鼓膜完整时,疼痛通常较为剧烈,难以忍受。这时,患者可以服用止痛药,因为这种疼痛确实难以承受,很多人因疼痛而急诊就诊,或者小朋友会因疼痛而哭闹。 如果中耳炎导致鼓膜穿孔并流出脓液后,患者仍然感到疼痛,也可以配合使用止痛药。当然,患者需要到医院根据炎症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加用抗感染的抗生素和其他药物。
鼻咽癌患者中,脓性分泌物的出现相对较少。然而,部分患者可能会观察到肿瘤表面覆盖着脓性分泌物。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肿瘤生长过快导致局部坏死,进而引发的感染。 感染物附着于肿瘤表面,是因为鼻咽癌是一种肿瘤性疾病,而非炎症性疾病。脓性分泌物的出现主要与肿瘤坏死及周围局部感染有关。
中耳炎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通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等。在这种情况下,建议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病毒性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对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如果在静止期,可以适量进行运动,但运动不宜过于剧烈,应量力而行。对于术后患者,应根据手术方式来制定恢复情况和运动量。
小耳畸形是一种可能遗传给下一代的疾病,其发生主要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包括母体在怀孕期间出现的感冒、病毒(如风疹病毒、疱疹病毒)感染,以及某些药物的使用。而遗传因素,即内因,也被认为与小耳畸形的发生有关。有专家认为小耳畸形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这意味着多个基因异常共同导致了这一病症。
中年男性耳鸣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精神压力。因为中年男性需要同时照顾家庭和工作,工作量较大且工作时间较长,这有时会导致耳鸣。 此外,中年男性作为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参与各种聚会较多,如果不注意,也可能引起耳鸣。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可能因为高血压、高血脂或其他疾病而出现耳鸣。如果出现长期耳鸣,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以确保安全。
耳朵里面充血发红,并不一定就是中耳炎。现在很多人使用智能手机和可视耳勺,他们经常来询问我,通过智能手机和发光的耳勺,他们看到耳朵里面发红。但往往因为耳道弯弯曲曲,他们看到的可能是耳道壁皮肤的充血状态,甚至可能连鼓膜都没看到。 所以,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中耳炎。只有在耳内镜下,医生检查发现鼓膜充血、骨髓积液、积脓或穿孔,我们才能临床诊断为中耳炎。
中耳炎和耳朵湿疹实际上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湿疹发生在耳道或外耳部位,而中耳炎的病变则发生在中耳,包括鼓膜和咽鼓管等位置。 其次,两者的性质不同,中耳炎主要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主要影响骨髓黏膜、骨膜和骨质;而湿疹则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涉及皮肤黏膜的变态反应。 治疗方式也不同,中耳炎主要通过抗生素治疗,湿疹则需要抗过敏治疗。恢复时间上,湿疹可能恢复得较快,但容易反复发作;中耳炎恢复可能较慢,但如果稍加注意,一般不会那么容易反复发作。
一般来讲,中耳炎是可以治好的,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这种多数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并伴有细菌感染或全身症状,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可能包括喷鼻等方法。 另一类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由于患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可能会出现鼓室膨胀不全或中耳粘连等并发症。这时需要通过手术清理病灶,通畅引流。如果患者出现传导性耳聋,手术后可以恢复部分听力,从而治好中耳炎。
30多年的中耳炎有可能癌变,因为有研究显示,中耳癌的病因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长期反复发作的比例可能占到80%-85%以上。 因此,当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出现耳道流血、血性分泌物、持续疼痛或面部麻木等症状时,应考虑是否发生了癌变,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