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因为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它器官黄染,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 对于大于等于38周的健康儿童,72小时之内大于等于18,已达光疗指征,应该进行光疗;72小时之后黄疸值18则可不必进行光疗。 对于早产儿或有溶血、窒息、酸中毒、感染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则七天内黄疸值18,都应进行光疗。因胆红素可通过血脑屏障,故其水平过高时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引起胆红素脑病,所以黄疸时应进行积极治疗。
宝宝睡眠不踏实老哼哼唧唧,应考虑以下几种情况: 1、肠绞痛,多发生在3个月以内婴儿,表现为睡眠不踏实老哼哼唧唧,还可能有易哭闹、腹部胀气、排气多、脐疝等情况,若出现这些情况,可以让孩子多趴着、甚至趴着睡觉,但需注意别压到口鼻,每次吃完奶将宝宝抱起拍嗝排出胃内空气,也可做排气操或腹部按摩; 2、别让宝宝一次吃太饱,吃太饱也容易睡觉不踏实; 3、还需注意有无缺钙,若生后不及时补充维生素D,也易出现睡眠不安稳。 4、若宝宝母乳或牛奶蛋白过敏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新生儿照蓝光,也就是光照疗法,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当血清胆红素水平增高,达到光疗标准,即可应用光照疗法。它可使未结合胆红素,形成具有水溶性的物质,人体就可直接将其排出。 光疗主要作用于皮肤浅层组织。光疗后皮肤黄疸消退,并不表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已达到了正常,光疗时要注意保护双眼。光疗可出现发热、腹泻和皮疹等副反应但不严重,也可使核黄素减少,应注意补充核黄素。
宝宝吃奶后,奶进入胃内,与胃内的胃酸发生反应,胃酸使蛋白质发生变性,形成像豆腐渣样的奶块。 吐什么样的奶,与吃奶时间相关。如果吃奶半小时后胃内有空气,很容易导致吐奶像豆腐渣样。如果刚吃完奶,吐上来的奶是奶的原液。吃完奶后应当尽量将其竖直抱起,轻拍背部使胃内的空气排出,防止吐奶。如果吐奶,可将其侧过身来,避免呛咳。
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当天气太冷时,新生儿由于棕色脂肪含量少,产热能力较差,会出现怕冷的表现。 首先可出现体温不升,甚至低体温。也可能表现为反应低下、吃奶差或拒乳、哭声低弱或不哭、活动减少或呼吸暂停,还有些宝宝出现皮肤硬肿。当出现这些表现的时候,首先应该提高环境的温度,增加盖被,使宝宝恢复和保持正常的体温,保证奶量,使其提供足够的热量。
耳屎是由外耳道的外侧1/3的皮肤内,皮脂腺和耵聍腺分泌的分泌物,与脱落的皮肤组织、皮肤正常菌群的细菌,及脱落的毛发混合形成的。 新生儿耳屎正常的颜色就是黄色,出生后由于羊水要从外耳道逐渐排出。所以混合羊水的耳屎是湿黄的,随年龄增长,耳屎逐渐变干。耳屎不需特意取出,因其可自行流出,且取出过程中,可能导致外耳道的损伤,或将耳屎推入内耳造成堵塞,影响听力。
新生儿的呼吸频率较快,约为40-60次/分,呈腹式呼吸。引起呼吸增快的病理因素有以下几种情况: (1)湿肺:如生后数小时内出现呼吸增快(大于60到80次每分),但吃奶佳,哭声响亮,反应好,听诊双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湿罗音,则考虑可能是湿肺,其一般预后良好。 (2)如生后数小时出现呼吸窘迫(呼吸>60次/分),伴鼻扇、发绀、呼吸呻吟,呼吸浅表、呼吸节律不规整、呼吸暂停等,应考虑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见于早产儿,是由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而导致。
这些情况都是宝宝胀气的表现。宝宝胃肠功能尚未完善,容易产生胀气,导致宝宝哭闹不止,甚至还会引发肠绞痛。预防宝宝胀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宝宝吃完奶后,尽量地将其竖起,轻拍背部,使胃内的空气排出。二、可以让宝宝多趴一趴,或者是飞机抱,最好在吃奶半小时后,防止吐奶。三、可以辅助宝宝做排气操。如果宝宝出现肠绞痛且症状较为严重时,还要警惕是否牛奶蛋白过敏,需及时就医。
新生儿的胸廓呈圆桶状,肋间肌薄弱,呼吸主要靠膈肌运动,故主要是腹式呼吸。所以呼吸时小肚子一鼓一鼓的,像青蛙一样。 由于新生儿腹壁肌肉尚未发育完善,故正常新生儿的肚子是鼓起来的,叩诊是鼓音,但按压是软的。宝宝胀气时肚子看起来也圆鼓鼓的,但按压是硬的。同时宝宝会有哭闹不安、呕吐、吃奶量少、大便干等表现。 同时还需注意腹部肿块等一些病理情况,如腹部持续有硬块,需警惕腹部肿块,这时需及时就医。
新生儿通常生后24小时内开始排尿,少数在48小时内排尿,如喂养量充足,出生后最初2天,每天至少排尿1、2 次。从出生后第3天开始,每24小时排尿应达到6~ 8次。 如48小时仍不排尿,应进一步医院检查查明病因。可完善肾功、泌尿系超声等检查,除外泌尿系畸形及功能异常。如宝宝不尿不拉吃奶后,反复呕吐、腹胀、皮肤干燥、精神差,应考虑是否存在消化道畸形等情况。